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7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7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一篇治国为政1. 莫众而迷《非子·储说上》晏子聘①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②。

’今寡人与一国虑③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

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④于季氏⑤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注释】①聘:访问。

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

②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

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叫“莫众而迷”。

③虑:商议,谋虑。

④一言:都说一样的话。

⑤季氏:鲁国执政的贵族季氏。

【练习】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鲁不免于.乱:②故.曰“莫三人而迷”:③安.得三哉:④一言于季氏之.私:2.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B.一人失之C.一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3.晏子和哀公对“莫众而迷”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4.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答:5.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答:2. 灵公好饰《晏子春秋·篇·杂下第六》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也。

公何以不使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

”使勿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②公使吏禁之.: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何以不使勿服?译文:②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文: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答: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答:3.晏子谏杀圉人《晏子春秋·篇谏上》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②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④曰:“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⑤狱。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⑥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可。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命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死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⑦吾仁也。

”【注释】①圉(yǔ)人:养马的人。

②解:这里是杀人的意思。

③止:劝阻。

④惧然:恐慌的样子。

⑤属:交给。

⑥数:列举。

⑦伤:妨碍,损伤。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暴.死:(2)左右..执刀而进:(3)臣为.君数之:(4)然后致.之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2)勿伤吾仁也。

3.为什么说齐景公是残暴的?答:4.晏子采用什么方法既救了马夫又化解了齐景公的恼怒?5.晏子的特点是、、6.景公听晏子说“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后,为什么害怕了而不再肢解养马人?答:7.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为什么景公反而赦免了养马人?答:4.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墨子·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相攻国者亦然.:(2)具.此而已矣: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4.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都是阐述治政之道的,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了施行仁政得民心。

此文也阐述了治政之道,而它强调了5.社鼠《晏子春秋·篇问上》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①。

”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②之,鼠因往托焉。

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③,腹而有之④。

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①社鼠:藏身于土地庙的老鼠。

社,社庙,俗称土地庙。

②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

③案据:安定。

案,通“安”。

据,也是安的意思。

这里暗含包庇之意。

④腹而有之:腹,厚也;有,友也。

指人主对近侍宠信厚爱。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社故.也:(2)熏之.则恐烧其木:(3)不诛之则.乱:(4)此.亦国之社鼠也:2.指出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1)景公问于晏子曰:(2)则蔽善恶于君上: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则蔽善恶于君上:(2)外则卖权重于百姓:4.“治国何患?”即“”,译文是:5.这篇短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答:6.治理国家的心腹大患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答:6.楚庄王问詹何《列子·说符篇》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

”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

”楚王曰:“善。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

②社稷:指国家。

③身治:自身修养好。

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詹何对.曰:(2)故本.在身: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译文: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只画一处)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者也4.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7.景公出猎《晏子春秋·篇谏下》景公①出猎,上山见虎,下泽②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③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④所谓不祥⑤也。

”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⑥。

夫有贤⑦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⑧,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⑨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⑩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⑪为不祥也?”【注释】①景公:齐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②泽:聚水的洼地。

③寡人:古代君主的自称。

④殆:大概,恐怕。

⑤祥:不吉利。

⑥是不与焉:这不同于你所说的那些。

⑦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⑧任:信任。

⑨乃若此:就像这些。

乃,于是,就。

⑩如:往,去。

⑪曷:通“何”, 为什么,怎么。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归召晏子而.问之:(2)虎之.室也:(3)夫有贤而.不知:(4)乃若.此者:2.下列句中的“所”与“殆所谓不祥也”一句中的“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有所.览辄省记B.持童抵主人所.C.优劣得所.D.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再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两个例子。

文章中:( 1 ) ( 2 )课文中:( 1 ) ( 2 )4.请用自己的话解释“国有三不祥”的具体含义。

答:8.高祖论三杰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帝置酒①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毋②敢隐联,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③?”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不然,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与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良字子房);镇④国家,抚百姓,给军饷馈⑤,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信。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群臣悦服。

【注释】①置酒:安排酒席。

②毋:不可以。

③所以……者何:原因是什么,原因在哪里。

④镇:坐镇后方,使……安定。

⑤给饷馈:供给军饷。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陛下使人攻城略.地:(2)此.三人,皆人杰也:(3)此所以为.我所擒也:(4)群臣悦.服:2.下列句中的“而”与“战胜而不与人功”中“而”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野芳发而.幽香D.夫环而.攻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译文:(2)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译文:4.汉高祖认为自己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是什么?答:9.太宗自省唐·吴兢《贞观政要》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省。

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①谏,欲令耳目外通,下②无怨滞。

又比③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④,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⑤,必当畏犯逆鳞⑥。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⑦。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注释】①匡:纠正。

②下:百牲。

③又比:再比如。

④怖慑:害怕的样子。

⑤诤:直爽地劝告。

⑥逆鳞:倒生的鳞片。

比喻以谏触怒君主。

⑦忤:违背,不顺从。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自省.:(2)恒.恐上不称天心:(3)但.思正人匡谏:(4)下无怨滞.:2.翻译下列句子。

(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省。

译文:(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译文:3.用自己的话概括太宗这番话表达出的主要观点。

答:4.太宗这一认识,古今很多人均表达出相同的看法,请写出一句表达这一看法的格言、警句或谚语。

答:10.楚子发母西汉·向《列女传》楚子发①母,楚将子发之母也。

子发攻绝粮,使人请于王,因②归问③其母。

母问使者曰:“士卒得无恙乎?”对曰:“士卒并分菽粒④而食之。

”又问:“将军得无恙乎?”对曰:“将军朝夕刍豢黍粱⑤。

”子发破而归,其母闭门而不⑥,使人数之曰⑦:“子不闻越王勾践⑧之伐吴耶?客有献醇酒⑨一器者,王使人注⑩江之上流,使士卒饮其下流,味不及加美⑪。

而士卒战自五也⑫。

异日,有献一囊糗糒⑬者,王又以赐军士,分而食之,甘不逾嗌(14),而战自十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