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宛转(wǎn)钥匙(è)懊悔(ào)B.哽咽(yàn)肃静(sù)祈祷(qí)C.踱步(ó)锯子(jù)郝叟(hǎo)D.诧异(à)山涧(àn)召唤(āo)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手势斑斓铁杆哺育B.奴隶钓鱼忠诚狂澜C.记念谰语奥悔旷课D.皱边代价澎湃惩罚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括号里,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2分)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我走到哪里,()我睡得很沉,()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会忽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A.不管还是或者就B.不管即使或者都/ 12C.不论或者还是都D.无论即使还是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B.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C.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D.李琪经常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他的事迹真是罄竹难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A.小强自从告别了网吧以后,爸爸妈妈的脸上终于现出久违的笑容。
B.成熟的人考虑问题时,往往都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并且依照经验保守行事。
/ 12C.这家化工厂排出大量废气和噪声,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居民纷纷打电话向有关部门投诉。
D. 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再一次明确了这样的道理:勤奋、踏实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6、仿照下面句式,以“同情”再写两个比喻句。
(4分)例:同情是一缕春风,让枯秃的枝头绽出新绿。
同情是;同情是。
7、综合性学习。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下边是一副对联,但上联的次序打乱了,请重新排列。
(2分)上联:①流不尽②滔滔黄河③千年岁月④波浪滚滚下联:巍巍嵩山烟雨渺渺诉不完人世沧桑。
上联:二、《木兰诗》(共40分)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A.鞍鞯(ān)溅溅(ān)啾啾(ū)... / 12B.红妆(ānɡ)策勋(xūn)可汗(hán)...C.唧唧(jī)朔气(sù)燕山(yān)...D.胡骑(qí)金柝(ò)赏赐(cì)...9、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旦辞爷娘去(早晨)万里赴戎机(战争)....B.出郭相扶将(外城)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C.关山度若飞(度过)愿驰千里足(希望)..D.雌兔眼迷离(眯着眼)愿为市鞍马(集市)...10、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2分)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1、解释句中加点字词语:(每小题1分,共6分)(1)问女何所忆(2)策勋十二转...(3)赏赐百千强(4)木兰不用尚书郎...(5)出郭相扶将(6)对镜帖花黄...12、按要求默写。
(每空1分,共17分)(1)《木兰诗》选自宋代编的,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 _/ 12(体裁)。
它和并称为“乐府双璧”。
(2)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的诗句:,。
(3)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6)描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的句子是:,,,。
13、翻译句子:(共4分)(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分)(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分)1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连用四个“我”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1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以谁的语气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16、综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哪些思想性格?(3分)/ 12分)(共14三、现代文阅读:庄稼乡村①乡村是庄稼和乡村植物的产房。
而一年四季的庄稼们,则是乡村粗野的汉子和柔情如水的小媳妇。
②春天,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如一幅油画一般,将小小的乡村人家也装进了画框。
乡村因此而色彩浓烈艳丽,香气四溢,就连乡村人家门前的那条小溪,那一朵朵蹦起跃下的浪花,也奔流着芬芳的气息。
③难怪,我村门前那条瘦弱的小河,便被村人们亲昵地称为“香溪”。
④我想,我家乡的河流是一位野丫头,她虽然粗服乱头,布衣荆衩,但她绝对不会流淌什么脂粉之气。
她春天从油菜花的原野上流过,夏天从农家的瓜果菜园淌过,秋天又沾了一溪的稻花,一溪的荷香。
亦因此,在有月的晚上,在大片大片玉米林叭叭的拔节声中,那条河,那条小溪,便在每一捧流水里,都不但给饱含了乡村原野上五谷杂粮的成熟气味和庄稼的芬芳,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整个乡村蕴含了一层朦胧的水汽, / 12之气。
⑤初夏时节,麦子成熟了,整个大地原野一片金黄。
在乳汁一般的月色下,微风吹过,如一片波涛滚滚的大海,把我的小小村子,如一只小船一般,淹没在一片纯粹的麦香之中。
而那淡蓝色的远山里,以及小溪流过的白杨树林里,正有一只鸟,如怨妇一般,声声哽咽:我儿种错――!我儿种错――!⑥就在这种鸟的凄厉呼唤声中,庄稼地边涧畔畔上的南瓜花,便在月色里一大朵一大朵悄然开放了。
乡村土瓦房前的三两树杏子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麦子一般黄亮,第二天一早,那些握着霜刃走向麦田的乡亲们,便在老梁叔的吆喝声中,吃上麦黄杏了。
⑦原野上的麦子才收割不久,整个乡村世界和田野上,又被一片片绿得发黑的包谷林覆盖。
而村前大河边的那几顷稻田里也一片葱绿,一支才出水不久的小荷上,便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扇动着薄如蝉翼的翅膀,似坠欲坠又勉强站立的模样,让人顿生怜悯之情。
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簌俱寂,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瞬间,那千只万只蛙们便像听到了冲锋号似的,全都亮开嗓门鼓噪起来。
满世界一片震天动地的蛙声,宏大如乐团,使整个乡村大地和庄稼的原野, / 12都弥漫在一种民间的土地的田园的音乐之中。
⑧庄稼,庄稼,无边无沿的庄稼,而庄稼地当中的乡村人家,则如浩瀚的银河系中闪烁的一颗亮星,那么的耀眼,又那么的大音希声,大美无言。
⑨当一场凉爽的秋风掠过,粮食们便如排着队伍一般,一垛又一垛地从田野上回到村子,且一疙瘩金黄,一疙瘩鲜亮地挂在农家的屋檐下,或架在我们门前的核桃树柿子树的树枝上。
最是那些大豆们,如调皮的孩子似的,老师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便在场院里蹦蹦跳跳的,东藏一颗西躲一颗,逗得三两只花喜鹊总是在庄稼院里一边装模作样地报喜,一边在草丛里,在包谷杆上,在土墙的角落里寻寻觅觅。
这时候,乡村大地一片空白,只有涧畔畔上的柿子树们,举起千只万只红灯笼,守望着空荡荡的庄稼大地。
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一直绿到天涯。
⑩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⑾而那重复了又重复的春夏秋冬,又总是在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和瓜果蔬菜的轮回中,给乡村换上了一层又一层盛装。
亦因此,庄稼便成了乡村的血液和灵魂,总是要让乡村的后代繁衍生 / 12 息,总是要让乡村茁壮地成长。
(选自《到庄稼地里转转》,有改动)17.本文描绘了庄稼乡村的四季图,请你为每幅图配上简短的标题。
(3分)春:夏:秋:冬:雪野孕绿18.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4分)(1)最是月色荡满河川的夜晚,正万籁俱静,突然一声蛙鸣如冲天炮一般从水田里弹出。
..(2)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太阳一出来,那满天满地的原野上,仿佛是突然在一夜之间,便窜出了一片又一片葱绿色的麦苗,.....绿到天涯。
19.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大篇幅来写家乡的那条小河?(3分)20.第⑩段写道:“乡村,是庄稼的乡村。
”请阅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4分)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5 : C C B C B/ 124、成语意思: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
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
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罄竹难书:用尽竹子也难写完。
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6、略。
7、②④①③二、木兰诗:8——10:B D C11、(1)思念(2)记功(3)有余(4)不愿做(5)扶持(6)通“贴”,粘贴,贴上。
12、郭茂倩,《乐府诗集》,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其余略13、略。
14、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喜悦和对故物的亲切之感。
(喜悦1分,亲切1分)15、这句话以木兰的语气来写(1分),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这样写既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觉(1分),又能表现木兰开朗、风趣的性格特点和自豪的神情(1分)。
16、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朴实又机灵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写出三个形容词2分,两个或一个形容词1分)/ 12三、现代文阅读:17、春:花开溪香夏:麦黄蛙鸣秋:粮食丰收(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一分。
意思对即可。
)18、(1)弹出与前文的“突然”呼应,写出了蛙声打破寂静时的速度与力量,表现作者对蛙声带来的田园音乐的喜爱与赞美。
(2)一片一片,与前面的“窜”字相呼应,写出了麦苗一片接一片迅速长出来的动感,表现出作者的赞叹和惊喜(评分标准;共4分。
每小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19、小河是乡村优美自然风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但滋润了庄稼,而且养育了庄稼人(也给了乡村女孩儿一股灵秀之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小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各1分,意思对即可。
)20、示例:庄稼是乡村自然景观的主宰,它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庄稼是乡村后代得以生存、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
没有庄稼便没有自然和人类的乡村。
(2分)庄稼质朴而大美,作者眼中的庄稼人与它相似,因此作者对庄稼无比感恩,尽情礼赞。
/ 12 所以说,其乡村情结亦于此,他对乡村的认同、赞美均源于此,分)。
(意思对即可)乡村是庄稼的乡村(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