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201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栋梁/恫吓荆轲/沉疴塑料/塑造B.畸形/膝盖歼灭/纤绳草率/效率C.针砭/扁舟关隘/谥号模型/楷模D.骄躁/骁勇啜泣/辍学溶解/解数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一张以“城管打小姐”为标题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已有六年,媒体多次澄清,照片其实是联防队员救下一位自杀女孩,但这并未让这则“流言”消失。
类似事件在网络上还有很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民众与政府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感.众所周知,有多少事不是在政府的讳莫如深和网贴的证据确凿下最终真相大白的呢?所以,民意是如此汹汹,等闲视之只会让悲剧不断产生,让政府的公信力逐渐式微,所以,还是与民众握手言欢吧,“大不了从头再来”。
A.讳莫如深 B.等闲视之 C.式微 D.握手言欢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小悦悦事件经微博报出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指责路人的冷漠。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小悦悦的父母也有监护不力。
B.近日,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有关“异地高考”的议题日前正在调研中,但还没有出台确切的时间表。
C.苹果公司所生产的产品,畅销全球,这和乔布斯的聪明才智和个性风格是分不开的。
他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爱迪生”,这是有道理的。
D.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是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的最新明确证据,公布以来,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②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③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
④黄帝之前,神话中有着大量的自然神。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
⑤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
A.④⑤①③②B.①⑤④③②C.④①⑤③②D.①⑤④②③二、本大题有7小题,共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2分)妇人英烈洪迈妇人女子以柔顺静专为德其遇哀而悲临事而惑蹈死而惧盖所当然尔至于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马超叛汉,杀刺史、太守。
凉州参军杨阜出见姜叙于历城,与议讨贼。
叙母曰:“韦使君遇难,亦汝之负,但当速发,勿复顾我。
”叙乃与赵昂合谋。
超取昂子月为质,昂谓妻异曰,“当奈月何?”异曰:“雪君父之大耻,丧元不足为重,况一子哉!”超袭历城,得叙母,母骂之曰:“汝背父杀君,天地岂久容汝,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杀之,月亦死。
秦苻坚将伐晋,所幸张夫人引禹、稷、汤、武事以谏曰:“朝野之人,皆言晋不可伐,陛下独决意行之?”坚不听,曰:“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何无忌夜草檄文,其母,刘牢之姊也,登橙密窥之。
泣曰:“汝能如此,吾复何恨。
”问所与同谋者,曰:“刘裕。
”母尤喜,因为言举事必有成之理以劝之。
窦建德救王世充,唐拒之于虎牢。
建德妻曹氏劝使乘唐国之虚,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
建德曰:“此非女子所知。
”黄巢死,时溥献其姬妾。
僖宗宣问曰:“汝曹皆勋贵子女,何为从贼?”其居首者对曰:“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
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戮之于市。
余人皆悲怖昏醉,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
唐庄宗临斩刘守光,守光悲泣哀祈不已,其二妻李氏、祝氏谯之曰:“事已如此,生复何益!妾请先死。
”即伸颈就戮。
刘仁瞻守寿春,幼子崇谏夜泛舟渡淮北,仁瞻命斩之。
监军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矣。
”趣命斩之,然后成丧。
王师围金陵,李后主以刘澄为润州节度使,澄开门降越。
后主诛其家,澄女许嫁未适,欲活之。
女曰:“叛逆之余,义不求生。
”遂就死。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二,有删改)【注】划“”线的词语是首次出现的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妇人所当预也预料B.何无忌夜草檄文起草C.趣命斩之通“促”,催促D.澄女许嫁未适女子出嫁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叙乃与赵昂合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B.敢以面目视人乎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问所与同谋者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D.唐拒之于虎牢不知东方之既白7、下列各组语句,都能表现妇人女子“视死如归”的一组是()(3分)①汝能如此,吾复何恨②乘唐国之虚,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③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④事已如此,生复何益!妾请先死。
⑤趣命斩之,然后成丧。
⑥叛逆之余,义不求生。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超叛汉,姜叙的母亲催促姜叙迅速发兵。
马超偷袭历城,姜叙母为马超所获,但她正气凛然,大骂马超,被马超杀死。
B.秦苻坚宠爱的张夫人和窦建德妻子曹氏,都能在关键时候劝谏丈夫,但她们的建议都不被听从。
C.王师围困金陵,李后主任命刘澄为润州节度使,不料刘澄开门投降,后主诛杀他的全家。
刘澄女儿刚刚订婚,想要活下去,但也被杀害。
D.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文章所举的几位女子都能体现题目中的“英烈”,在某些方面能够与烈丈夫相提并论。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妇人女子以柔顺静专为德其遇哀而悲临事而惑蹈死而惧盖所当然尔至于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母尤喜,因为言举事必有成之理以劝之。
②然军法不可私,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矣。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的的,是鲜明的样子。
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象鸿雁那样展翅高飞。
摇摇:心神恍恍惚惚,好像挂在空中的旗子,始终没有个着落。
杜牧宦海浮沉,不很得意。
(1)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4分)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每题2分,多选按前3题计分,共6分)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②,。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④将军角弓不得控,。
,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表现说【美】艾布拉姆斯①在1800年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
”他觉得这种提法很好,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了两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关于诗的主题、语言、效果、价值的理论。
②华兹华斯的“流溢”这个隐喻,是以物理上的容器作比方的。
这个容器也许是人造水池,水在其中,满溢而出。
这个容器当然就是诗人,诗歌的素材便是从中而来,它们既非事物也非行为,而恰恰是诗人液体般的情感。
一种首尾一致的诗歌理论如果以这种比方而不是以模仿说为其出发点,那么它的侧重点和标准就会迥异于其他诗论。
它的侧重点倾向于艺术家,其注意焦点则是作品诸要素与艺术家心境的关系,而且,“自然”这个词还暗示,流溢的原动力是艺术家天生就有的,或许还不是他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③华兹华斯的同辈们也创造了许多类似“流溢”和“表露”的术语,而且常常是一个作者同时使用好几个术语。
以米尔为例,他认为,诗不仅是一种“表现”和“吐露”,而且是人类感情的某种状态的“展现”,同时也是“自发地体现情绪的思想和语词”。
④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批评家几乎都是沿着从作品到诗人这条直线来下定义、谈见解的。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流露、倾吐或表现,主要的类似提法还有:诗歌是修改合成诗人意象、思想、感情的想象过程。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艺术家本身变成了创造艺术品并制定其判断标准的主要因素。
我将这种理论称为艺术的表现说。
⑤确定这种观点何时成为批评理论的主流,就像在色谱中确定橙色变成黄色的交界点一样,肯定会显出某种人为性。
我们将看到,朗吉弩斯早就认为,崇高的风格主要导源于演说者的思想情感,他的这一探索尽管在历史上是孤立的,也不够全面,但却是对表现说的最早探讨。
以后培根在对诗歌做简要分析时,认为诗歌与想象有关,并“使事物的表象符合心灵的愿望”,这是对表现说的又一种方式的探讨。
尽管如此,1800年是个挺不错的年份,华兹华斯那篇序言也是合适的文献,可以把它们看做英国批评理论申的模仿说和实用说为表现说所取代的标志。
⑥表现说的主要倾向大致可以这样概括: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和情感的共同体现。
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也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诗的根本起因,不是像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种主要由模仿的人类活动和特性所决定的形式上的原因;也不是新古典主义批评所认为的那种意在打动欣赏者的终极原因;它是一种动因,是诗人的情感和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或者说是像造物主那样具有内在动力的“创造性”想象的驱使。
⑦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艺术家的感情和才智来评判各种艺术的优劣,并根据艺术所表现的心理能力或心理状态来给艺术分类并评价其具体作品。
任何一首诗所必须通过的首要考验,已不再是“它是否忠实于自然”或者“它是否符合理想的评判者和人类普遍性的要求”,而是另一方面迥异的标准,即“它是否真诚?是否纯真?是否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意图、情感的心境?”因此作品不再被认为主要是实际的或拔高自然的反映。
把文学的探索作为探寻个性的指南,这一开拓起于19世纪初,它是表现说不可避免的结果。
(摘选自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米尔认为,诗是一种“表现”,这与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的说法是不一致的。
B、按照“表现说”的思维方式,艺术家成为艺术品的创造者,并成为艺术品的判断标准。
C、作者认为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标志着英国文学批评中的表现说取代了模仿说和实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