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化学化学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一、选择题1.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 MgSO3(s) +CO(g)MgO(s) + CO 2(g) +SO2(g) △H>0。
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选项x yA温度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B CO的物质的量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C SO2的浓度平衡常数KD MgSO4的质量(忽略体积)CO的转化率A.A B.B C.C D.D【答案】A【详解】A、△H>0,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故A 正确;B、[][]2COkCO= ,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常数不变,增加CO的物质的量, 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变,故B错误;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常数不变,故C错误;D、MgSO4是固体,增加固体质量,平衡不移动, CO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答案选A。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A.Ba(OH)2与 NH4Cl 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答案】D【分析】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详解】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 符合;答案选D。
3.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则1mol无水乙醇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A.10Q B.10Q~5Q C.大于10Q D.5Q【答案】C【详解】n(NaOH)=0.05L×8mol/L=0.4mol,则由CO2~2NaOH~Na2CO3,可知n(CO2)=0.2mol,则n(C2H6O)=0.5×n(CO2)=0.1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0Q,由CO2~NaOH~NaHCO3可知,n(CO2)=0.4mol,则n(C2H6O)=0.5×n(CO2)=0.2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Q,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则乙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介于5Q~10Q之间,所以选项C不符合;故答案选C。
4.电动汽车以锂电池提供动力,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研究的前沿科技。
某锂电池的电放电Li3NiCoMn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池反应为:xLi+Li 3-x NiCoMnO6充电A.该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互为可逆反应B.充电时主要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放电过程中,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答案】C【详解】A.对电池充电是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使其逆向进行,而放电是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二者进行的条件不同,充、放电也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二者不是可逆反应,故A错误;B.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C .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Li +向电池的正极移动,故C 正确;D .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故D 错误。
答案为C 。
5.一定条件下,在容积固定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 2(g )+3H 2(g )Δ催化剂2NH 3(g ),在10s 内N 2的浓度由5 mol/L 降至4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NH 3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 ) B .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的反应速率C .增加H 2的浓度或降低温度都会加快该反应的速率D .反应足够长时间,N 2浓度降为零 【答案】B 【详解】A .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3:2,设容器的体积为VL ,2 N 的浓度由5mol/L 降至4mol/L ,变化了1V mol ,所以3NH 变化了2Vmol ,V (3NH )=2V 10V(mol/L.s)=0.2mol/(L·s),选项A 错误;B .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选项B 正确;C .该反应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降低温度虽然平衡可以向右移动,但会降低反应速率,选项C 错误;D .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反应物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即N 2浓度不可能降为零,选项D 错误; 答案选B 。
6.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 2和CH 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 3COOH 的催化反应历程。
该反应历程示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CH 4→CH 3COOH 过程中,有C —H 键发生断裂C .①→②吸收能量并形成了C —C 键D .生成CH 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答案】C 【详解】A .该反应总反应为CH 4+CO 2=催化剂CH 3COOH ,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 项说法正确; B .图中变化可知,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经过选择性活化,其中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会与催化剂形成一新的共价键,必有C−H 键发生断裂,故B 项说法正确;C .①→②的焓值降低,过程为放热过程,有C−C 键形成,故C 项说法错误;D .由图可知,1mol 甲烷和1mol 二氧化碳反应生成1mol 乙酸,生成CH 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故D 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不正确的是C 项,故答案为C 。
7.以反应5H 2C 2O 4+2-4MnO +6H +=10CO 2↑+2Mn 2++8H 2O 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分别量取H 2C 2O 4溶液和酸性KmnO 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实验①测得KMnO 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 s ,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 4)=2.5×10-4 mol·L -1·s -1B .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 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C .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 .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 2C 2O 4溶液均要过量 【答案】A 【详解】A. 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010mol/L 0.004L0.002L+0.004L⨯=23×0.010mol/L ,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 4)=20.010mol/L 340s⨯ =1.7×10−4 mol ⋅L −1⋅s −1,故A 错误;B. 在其它条件都相同时,开始速率很小,过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中水没有这种作用,CO2释放出去了,所以可能起催化作用的是Mn2+,故B正确;C.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只是浓度不同,即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只是温度不同,所以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正确;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这三个实验中,所加D.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5H2C2O4−2MnO4H2C2O4溶液均过量,故D正确;故选:A。
8.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指针指向M,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M、N、P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组合是( )M N PA锌铜稀硫酸溶液B铜铁稀盐酸溶液C银锌硝酸银溶液D锌铁硝酸铁溶液A.A B.B C.C D.D【答案】C【点睛】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说明M、N与池中液体构成了原电池。
N棒变细,作负极,M棒变粗,说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在M极上得到电子,生成金属单质,M 变粗,M做原电池的正极。
【详解】A.如果是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则电池总反应式为Zn+2H+=Zn2++H2↑,Zn作负极, M极变细,故A错误;B.如果是铁、铜、稀盐酸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Fe+2H+= Fe2++H2↑,则铁是负极,铜棒M 是不会变粗的,故B错误;C.如果是银、锌、硝酸银溶液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Zn+2Ag+=Zn2++2Ag,则锌是负极,N棒变细,析出的银附在银上,M棒变粗,故C正确;D.如果是锌、铁、硝酸铁溶液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Zn+2Fe3+=2 Fe2++ Zn2+,Zn作负极, M极变细,故D错误;答案选C。
9.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盐酸的反应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答案】B【详解】A.金属与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A错误;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且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 正确;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吸热反应,为高考高频考点,侧重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或氢气)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10.一定温度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
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t / s02468n(SO3) / mol00.81.4 1.8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前2 s 的平均速率v(O2) = 0.4 mol·L-1·s-1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体积压缩到1.0 L,平衡常数将增大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4 mol SO3,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小于10%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 mol SO2、1 mol O2,反应达到新平衡时() ()32n SOn O减小【答案】C 【详解】A.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当n(SO3)=1.8mol,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在前2s的平均速率v(SO3)=0.8mol÷2L÷2s=0.2mol·L-1·s-1,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v(O2)=0.5v(SO3)=0.5×0.2mol·L-1·s-1=0.1mol·L-1·s-1,故A错误;B.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与压强、物质浓度都无关,故B错误;C.原平衡,SO2的转化率为1.8mol÷2mol×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