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问题的结构问题通常有三个部分组成:目标、已知条 件和解决方法。问题的这些部分叙述得越精确,那它 的结构也就缺清楚,反之则比较模糊。因此从这三部 分是否明确角度,可以区分出两类问题:结构优良问 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结构优良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的比较 构成 结构优良问题 结构不良问题 目标 有一个具体的目标 拥有一个或更多的目标 已知条件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 难以意识到或不存在 解答 通常有 一个 明确 的 测试方法的复杂性和商 测试方法 榷性
Hale Waihona Puke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析取概念: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 或特征结合而形成的概念。例如,“好学生”这个概 念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如“学习好”、“热爱集体”、 “乐于助人”等,一个学生同时具有这些属性固然是 好学生,只具有其中两三种属性的也是好学生。 关系概念: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事 物的特征或属性而形成的概念。 例如,高低、上下、大小、左右等等。 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 前科学概念:指个体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相互交 往而形成的概念。 科学概念: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特征 与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符合可认识水平的概 念。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2.有效使用策略者三方面特征: 广阔的知识背景 大量的认知策略 高度发展的元认知能力
二、学习策略——促进理解材料
1.基本学习技能 画线 做笔记 2.理解监控的策略 总结:对口头或书面信息的中心思想作简明扼要的阐述 (关注对学习材料的意义理解) 自我提问—精致性提问:获得推论、明确关系、引用样 例或确定所学材料隐意的加工过程(促进知识的长期保 存)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二、迁移的内在机制 1.知识在迁移中的重要性——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 学习理论(同化理论) 2.不同类型知识的迁移 陈述性知识之间的迁移(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可利用性:是否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可辨别性:能否分辨新旧知识的异同。 稳固性:原有知识是否被牢固掌握。

自动化基本技能之间的迁移(产生式迁移理论)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四)概念的运用 在知觉水平上运用:已有认知结构获得某类事物
的概念后,再遇到该类事物的特例时,能立即将其 视为该类事物,把它归入一定的知觉类型
在思维水平上运用:对原有概念的重新组织,以
适应新概念的学习或接收。
(五)概念获得教学的内容 样例和非样例 有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概念的名称 概念的定义
1.“不满意” 2. 理解新概念 3. 整合 4. 多产且有助于解决问题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四、概念的扩展和联结(实际应用)

扩展和联结:将新概念融入已有知识体系,按 内在关系组成层级组织,建构某一范畴的概念 图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第三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首次遇到且无现成可回忆的经验来解决的 一种情境。 起始状态(已知条件) 目标状态(达到目标) 通路(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实现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顺利过 渡(个体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在新的情 境中运用并得到新的认知成果的过程) 特征:目标指向—目标分解—算子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三)概念的形成 1.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概念掌握或概念学习) 从外部到内部 具体到抽象 个别到一般 非本质特征到本质特征 2.概念的同化(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 同化:个体原有认知结构因吸收新的信息而发生改 变的过程 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以定 义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 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三、思维技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或认知 加工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思维技能与学习技能 对思维技能训练的内容 1.基本加工过程——思维技能的基础成分 2.特殊领域的知识——思维技能的内容 3.元认知知识——使用不同的基本加工过程、如何 同特殊领域知识联系及如何被运用 4.动机因素——动机决定态度,而态度是思维的重 要成分,决定何时及如何运用思维策略
两种学习的产生式有交叉重叠,迁移就会发生 重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大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认知策略的迁移——不同条件和情境下采取相应的 策略 影响认知迁移的因素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2.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IDEAL)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
表征问题(定义和表征问题)
选择恰当策略(探索可行的策略) 应用策略(按照策略行事) 评价反思(复查和评价活动效果)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3.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问题解决策略:一般方法与特殊方法 一般方法 (1)算法式: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 (逐步达到目标) (2)启发式法:问题模糊,凭借经验解决 手段—目的分析:明确困难,设立子目标 后推(逆推)法:界定目标,求出条件 简化法:关注重点,忽略次要 类比法:归类比较,揭示相通 联想法:联想过去遇到的相同或相似问题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引言——
学生在学校中不但会遇到学科问题,还会 碰到诸如制定学习计划之类的问题。同时,信 息量的急剧增多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提供了良好 的外部条件。但信息的丰富性不等于它的有效 性。如何超越文本所提供的观点,合理地吸收 信息对学生来说显得愈来愈重要了。上述这些 问题的解决,紧紧依靠感知、注意和记忆等低 级认知过程是不能完成的,人们还必须求助于 更复杂的认知过程——高级思维技能。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二、具体(特殊)领域的问题解决
1.专家-新手的解题差异 差异表现:六点(教材) 2.专家-新手差异的实质 陈述性知识-知识结构 程序性知识-自动化基本技能 程序性知识-特殊领域的策略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通过专家-新手的对比研究,他们发现了
专家和新手在表现上的差异,包括专家具 有各种优势,如拥有高超的记忆,能更深 层地表征问题,有自我监控技能等。归根 结底,这些差异体现了专家与新手在知识 结构、自动化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方面的 差异。
2.通过解释来教授概念 奥苏贝尔 意义—接受学习 解释性教学:教师提供经过组织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引导性陈述(目的) 三个步骤: 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知识内容(新旧 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二者联接 演绎推理 规则——样例法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三、纠正错误概念
错误概念纠正的四项前提: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三、认知的过程 注意、知觉与复述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知觉:获得刺激意义的过程 复述:运用方法重复材料,帮助记忆 有意义地编码: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组织化策略:对学习材料按照一定层次关系进行归 类、组合。 精致化策略:对新旧知识形成额外联系 活动策略:通过脑力活动对新旧知识进行深加工 提取:干扰说 复习 比较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3.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优化信息加工效果、提高加工效率的一 种认知技能 复述策略:及时复习、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 段识记、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形式多样化、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 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 勾画圈点法、摘录提要、笔记概述 组织策略:归类整理、提纲挈领法、图解纲要法、网 络法、 (2)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时用来评估自己的理解、 预习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解决问题的一系列 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目标、产生问题 监控策略:警觉自己注意和理解,随时加以修改 调节策略:为完成目标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矫正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二)概念的种类 1.根据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的程 度分 具体概念:是指按客观事物外在的属性或特征 而形成的概念 。 抽象概念:是指按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或 特征而形成的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 互关系分 合取概念: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 同属性或特征而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或特征 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例如,“毛笔”这个 概念必须具有两个属性,即用“毛制作的”和 “写字的工具”。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四、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 1.对自己的知识、加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 的认识 2.有意识、有目的地监测和调节自己的知 识、加工以及认识和情感状态 元认知知识: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和 认知策略的知识 元认知调节:执行功能,监测和控制过程 元认知体验:个体在元认知调节过程中产 生的有意识的体验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二、教授概念
1.通过发现来教授概念 布鲁纳 发现学习 特点:学生自己确认关键信息 方法——归纳推理 从样例到原理(样例—归纳法) 运用:概念达成课(正反样例、相关特征 与无关特征、概念的名称、概念的定义) 步骤:呈现样例及确定概念—检验 概念的达成—思维策略的分析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能力。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第一节 认知过程
一、信息贮存(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短时间内对环境刺激的保持 工作记忆:保持信息,有意识的加工信息 长时记忆:形成长久保持的记忆 二、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有关事实、定义、程序以及规则是 什么的知识 1.命题 2.表象 3.线性排列 4.图式 程序性知识:知道如何行动的知识 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一般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自动化程序性知识和有意识的程序性知识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问题解决能力的可教性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问题表征 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 酝酿效应 知识经验 动机 3.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1)促进学生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2)促进技能达自动化水平 (3)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 (4)养成迁移的运用知识的习惯

认知过程与认证策略
第五节 迁移
一、迁移 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有的经 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迁移的分类: 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效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领域:认知迁移、技能迁移和态度迁移 发生水平: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内容:知识的迁移和问题解决的迁移 自动化程度: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