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交底记录
4、大致积混凝土的拆模时间, 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应大于20℃; 当模板作为保温养护措施的一部分时, 其拆模时间应根据本规范规定的温控要求确定。
第六章主要施工方法
6.1、工艺流程
6.2、大致积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分段
浇筑以后浇带、施工缝为分界线分段连续浇筑, 循序合拢。
集水坑及电梯井落低部分, 待底部浇平后停歇1~2h再浇侧壁及隔墙。
外墙高出底板的500mm高止水部分待墙底下的底板混凝土浇筑30min后方能浇筑上凸部分。
在初凝时间内, 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二次重复振捣。
根据后浇带的分布情况, 底板划分7块进行浇筑。
2、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采用分段分层”一个坡度, 循序退打, 一次到顶”的方法。
商品混凝土由自动搅拌运输车运送, 由汽车泵泵送混凝土, 从基坑一端推进到另一端, 每次浇筑厚度根据混凝土输送能力、施工段宽度及坡度、混凝土初凝时间进行计算, 每层厚度300mm~400mm。
若有意外, 混凝土输送能力下降, 则马上减小混凝土浇筑厚度, 确保在底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出现冷缝。
在浇筑混凝土的斜面前中后设置3道振捣器振捣并采用二次振捣。
下料要连续均匀, 电梯井坑下料应对称下料, 下料接缝控制在3h内。
分皮分层浇时, 使用振动器快插慢拔, 平面呈梅花状, 间距不大于350mm, 振动器在每一插点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 以不出现水泥浆、不再冒气泡, 不显著沉陷为度, 每点振动时间为20~30sec, 振动时加强距地下墙边200mm左右范围混凝土的振捣。
控制好侧模的振捣时间, 下料不得对侧模板直冲。
浇筑时, 每隔30min采取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一次重复振捣的措施, 以排出混凝土的泌水、在粗骨料和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 提高混凝土与钢筋间握裹力、增强密实度, 提高抗裂性。
每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 前层混凝土必须在初凝前被新浇混凝土所覆盖, 振动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 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 不再冒气泡和混凝土不再下沉为准。
不能漏振和过振。
混凝土浇筑到顶后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
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要确保相邻搭接50mm, 防止漏振。
本工程设计钢筋间距最小为100mm, 钢筋密集区, 采用小振动棒进行振捣, 缩小插入间距, 并加强现场监控, 已保证其浇筑质量。
同时, 在已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较厚的水泥砂浆, 应及时按设计标高用刮尺括平, 在初凝前用木抹子抹平、压实, 以闭合收水裂缝。
注意控制混凝土间隔浇捣的时间, 下一次混凝土的浇捣需在上一次混凝土未初凝前浇捣, 一般不超过2h, 以保证混凝土接缝严密连续成整体, 无施工冷缝。
所有止水吊模外墙、地梁必须二次振捣密实, 间隔1~2h, 以防墙、地梁底根部出现裂缝、烂根、蜂窝麻面、狗洞等。
3、混凝土上表面标高控制
在浇筑混凝土前, 用水准仪将标高控制点引测至第二道支撑的侧立面、以及格构柱上, 并在墙、柱插筋上测得高出1m的标高用红油漆做标志, 对标高控制点进行加密分布。
使用时使加密点之间的细麻线紧绷, 用1m高的木条量尺寸初步调整标高, 收平必须依据标高牵线找平, 注意墙柱、墙周边平整度控制在-5mm 以内。
4、泌水排除方法
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脚接近顶端模板时, 改变混凝土浇筑方向, 即从顶端往回浇筑, 与原斜坡相交成一个集水坑, 另外有意识地加强两侧模板处的混凝土浇筑, 使集水坑逐步缩小成小潭, 用软轴泵及时排除, 采用这种方法排除最后阶段的所有泌水。
5、混凝土表面二次抹平
混凝土浇筑到顶面, 用平板振动器振实后, 随即用括尺括平, 用铁板抹平整一道, 待混凝土终凝前, 用木蟹槎一遍, 并保证标高准确。
6、质量要求
项目误差值
墙柱梁轴线位移≯5mm
墙柱梁轴线位移≯3mm
柱高-5~+2mm
相邻两板高低差≯2mm
表面平整度≯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