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集成篇
第二章人机校核
2.1 人体乘坐舒适性
2.1.1 人体姿态角度
Ramsis里面的二维人体模型是95%SAE人体,其默认最舒适角度如下图1所示:
图1 RAMSIS默认舒适角度
Ramsis中的靠背角调节角度是5°-40°,躯干角是60°-130°,膝盖角是80°-180°,踝角是87°-135°,基本上能够反映大部分人体常规姿态。
而实际在汽车设计当中,人体有一个设计舒适角度,见表1和图2示意。
表1 舒适角度
舒适角度最佳角度
20°<A1<30°25°
95°<A2<110°95°
95°<A3<135°125°
85°<A4<110°87°
25°<A5<60°
80°<A6<165°
170°<A7<190°
图2 人体姿态角度示意
当然,设计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微型车以及后排乘客而言,某些角度是能够在上述舒适角度范围之外的,特别是臀部角度以及后排乘客的踝角。
比如还有一种设计,根据车型种类来定义人体角度,见表2。
表2 根据车型定义人体舒适角度范围
臀部角度膝关节
紧凑型轿车90°-95°115°-120°
小型轿车95°125°
中型轿车95°-100°125°-130°
大型轿车100°130°
在实际的人机校核当中,一般根据上述经验角度来验证人体姿态的舒适性,如果超出了舒适范围,则在有足够布置空间的状态下,考虑适当调整人体。
2.1.2 座椅使用舒适性
一般座椅的设计H点位置与人体的H点轨迹是一致的,因此首先可以查看座椅行程轨迹的可行性。
一般情况下,汽车设计当中驾驶员座椅主要考虑5%女性-95%男性之间所有的人体情况。
因此,座椅的位置,必须至少包含这个范围,也就是座椅设计H点的轨迹必须包括这个范围内的所有SgRp点(如果是紧凑型轿车,也可以选择座椅轨迹两端为座椅实际轨迹),也就是大致包括所有范围的人体。
滑轨角度为3°-5°,普通轿车高度方向调节量为35mm左右(X向接近时候测量),人体设计R点在高度调节范围内的中间位置,见图3。
图3 座椅轨迹范围
一般后排乘客的膝部与前排靠背的间隙最小要保证51mm(95%SAE人体的腿部粗),见图4。
图4 膝部间隙
座椅的压缩量设计舒适值见图5,可以根据这些值验证座椅的压缩量的合理性。
图5 座椅压缩量
其它比如靠背和头枕的高度、宽度等座椅的实际尺寸,根据相关座椅法规校核。
另外,后期也可以通过主观评价来分析座椅的舒适性进行适当调整。
2.2 内部空间尺寸合理性
内部空间尺寸包括整车与人体相关的内部尺寸,头部空间、肩部空间、臀部空间、腿部空间、肘部空间,还包括人体进出方便性尺寸以及其它一些内部人体周边尺寸。
2.2.1 主要人体内部尺寸
人体内部主要尺寸包括头部空间、肩部空间、臀部空间和腿部空间。
设计值根据车型不同,参考值如下表2和表3所示。
表2 前排内部空间参考值
表3 后排内部空间参考值
以上设计值仅作参考,具体还要根据车型定义,与竞品车对比定出目标值,在后期通过控制达
到。
2.2.2人体进出方便性
(1)概述
评价进出方便性的尺寸有很多,主要包括下图6中各项目:
图6 进出方便性评价指标
除此之外,还包括头部垂直空间、人体与A柱和B柱关系空间,人体与方向盘的关系,脚步进出空间(L18)以及小腿与门槛外板的关系等。
(2)进出高度
进出高度的两种评价方法,评价方式见图7和表4:
·进入高度-前(H11):从前H点X平面至H点位置上方装饰车身开启处的垂直尺寸。
·进入高度-后(H12):从后H点至H点前方330mm的一个截面上部装饰车身开启处的垂直尺寸。
·出口高度-后(H69):从后H点至上部装饰车身开启处的垂直尺寸。
它位于装饰车身开启处与后H点上方483mm一个水平面相交处前方254mm这个位置。
图7 尺寸示意
表4 进出高度设计值
两种评价方式的前排进入高度要求为770mm以上。
(3)人体与A柱和B柱、(C柱)之间的关系
人体与A柱的关系如图8所示,通过过方向盘中心点的横向和纵向尺寸来评价。
图8 人体与A柱关系
人体与B柱的关系如图9所示,包括H点和H点上方500mm处空间,一般评分至少要满足6分以上,8分为较好状态。
图9 人体与B柱关系
人体与前方A柱或者B柱,后方B柱和C柱的关系也可以参考下图10值:
图10 人体与A、B(C)柱关系
(4)人体、座椅与方向盘,座椅与仪表板的关系
当方向盘处于中间位置时,下沿与大腿轴线的距离定义70-85mm比较好,见图11。
图11 腿部与方向盘间隙
其它相关尺寸还有方向盘和座垫以及靠背之间的关系,仪表台下部和座垫之间的关系。
(5)前排脚部进出空间L18和后排脚部进出空间
该尺寸是车门开启最大时,从门槛内饰上方的102mm处测得的座垫与内饰件最小距离(位于R 点之前330mm的门槛截面上,取Z座标最大的一点,点1,再向上位移102mm的水平截面)。
它主要表征人的整个腿部、脚部是否能够顺利在进出,一般应保证L18>430 mm,如图12所示。
图12 L18尺寸和竞品车对比
对双门车后排乘客,脚部进出空间300mm以上比较好,见图13;对紧凑型的单门车辆以及对三排座椅的最后排,则可以要求前一排座椅前滑后计算后排进出空间,这样的脚部进出空间200mm以上较好(比如单门的yaris,三排座的奥德赛三排只有167mm)。
对躯干而言,进出空间至少应该达到300mm以上。
图13 后排脚部进出空间
另外,还有踵点到点1之间的垂直高度H701(小于100mm较好)和H704(小于160mm较好)见图14。
(6)小腿进出方便性
小腿与门槛外板如图14所示,主要应考虑小腿是否与门槛外板有间隙,该项目主要以第五百分位的女人为分析对象。
图14 小腿进出方便性
其它还有门槛高度H130和H131见图15。
(7)其它
图15 进出方便性其它项目
2.3 人机系统操作方便性
2.3.1 换挡机构和手刹
2.3.2 踏板操作
基本检查按照以下图和表设计值,详细可见踏板布置设计以及欧标踏板法规指南。
图 自动档踏板
图 手动档踏板
表 踏板尺寸
2.3.3 方向盘方便性
方向盘的中心和角度可以通过下图经验公式大致校核:
对于一般轿车,还可以参考下图:
①②③④⑤θL
2.3.2 机舱盖和后备门(背门)开启方便性
2.3.3 仪表台操作按钮(仪表台和车门,顶灯)
2.3.2 车门操作机构、扶手和按钮
门把手、安全拉手、遮阳板、顶灯和座椅操控装置
(1)车门外把手的操作舒适性范围如下图所示:
2.4 视野方便性
2.4.1 前方视野
X除了法规和设计目标要求项目之外(参考单独的前方视野法规设计指南),验证的时候,也要保证前方上视野必须看到前方12m处5m高的红灯,角度必须大于14°,下视角大于5°。
验证视点到仪表的目视距离是否符合要求,美国dyerfas标准的规定为最大目视距离为711mm,推荐值为550mm。
2.4.2 后视镜视野
X后视镜布置要参照人眼和头部的极限转动范围, 充分考虑人眼的视野角度, 以靠近直前视线为宜。
根据人机工程学的布置原则, 内后视镜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应处于直前视线的左、右各60°范围内,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应处于直前视线上、下各45°范围内。
为避免车后交通信息频繁的映人驾驶员眼内而干扰注意力, 上述角度可适当减小。
对驾驶员一侧的外后视镜,水平方向宜布置在驾驶员直前视线的55°范围内,对乘客一侧的外后视镜, 水平方向宜布置在驾驶员直前视线的75°范围内, 垂直方向位置应处于直前视线上、下各45°范围内。
2.5 安全性
2.5.1 碰撞安全
碰撞安全包括了安全带的校核、安全气囊,正碰和侧碰的安全性。
包括空间的合理性,安全系统的使用方便性和有效性。
比如低速碰撞头与保险杠横梁最好有35mm以上重合区;又比如低速碰撞头侵入30mm最好不要损坏雾灯等。
2.5.2 行人保护
行人保护法规检查有专门的行人保护法规检查,还包括空间上的一些经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