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的基本要求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认识人体和健康的思路。
既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有认为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人体的脏腑、官窍、形体、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网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于此同时,人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季节气候的变化、昼夜昏晨的变化、地理区域的变化以及社会的进步、动乱、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着人类活动。
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句和核心思想,是中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部位、性质、原因,以及正邪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辩证,即辨别证候,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即治疗疾病,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针对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同病异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应用。
同一种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总会表现出不同的证,证不同,那么治疗方法就不同。
4、异病同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应用,不同的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同样的证,那么就可以用相同的治疗方法了。
5、阴阳失衡: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变化,是指阴阳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是中医学的基本病机之一。
是引用阴阳学说对人体病理变化的说明。
6、调整阴阳: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应用之一,是中医学的主要治则之一。
通过一些手段,使阴阳重新恢复到动态平衡的过程中来。
7、肺主气:两方面含义,肺主呼吸之气——本身的特性;肺主一身之气。
人体上下表里之气,均为肺所主。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主一身之气,肺有生成、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它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
8、肺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向上升宣、向外布散,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达肌肉皮毛,无处不到,散发浊气和水分于体外。
肺主肃降,向下通降、呼吸道通畅,是指由于肺气向下的通降作用使呼吸道保持洁净及布散清气和水谷精微和津液。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一个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病理时,也相互影响。
所以说,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会有很好的肃降,反之亦一样。
9、肺主通调水道:靠宣发肃降完成“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是指肺气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即维持水液代谢平衡作用10、肺为水之上源:肺的通调水道功能。
11、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气,肾纳气。
12、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活动:血液输布外周;安静:血液归藏于肝;肝血不足:两目晕花、肢麻、月经量少、出血症状……肝的调节血量以贮藏血液为前提,只有充足的血量储备才能有效进行调节。
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开窍于目13、肝主疏泄:疏泄是指舒展、宣散、流通、升发、排泄等,保持机体柔和舒适的状况。
称“肝喜条达”。
其实质是疏通调畅气机,促使全身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保持全身气机舒畅,对机体气机、情志、消化(升降)、胆汁、月经:1.调节精神情志。
2、协助消化吸收。
3.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4.促进气、血、水的运行。
5.男子精液与女子月经14、肾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15、肾气:“肾中精气”:精——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16、肾阴:起滋养、濡润、成形和制约作用;加强全身之阴。
17、肾阳:起推动、温煦、兴奋和化气作用;促进全身之阳。
二者是人体阴阳之根本,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阴阳的平衡18、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19、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等精微物质。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20、心肾不交: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
生理:心肾阴阳、水火、上下相互交通,两者相辅相成。
心火与肾水下降上济。
病理:1 心火不足,使得肾水不化,水气凌心。
2 肾水不足,心阳独亢,即为心肾不交。
21、肾藏精:闭藏、贮存精气。
将精气藏于肾,促进肾中精气不断充盈,防止其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在体内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
22、肾主水: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控制肾关的开合以调节水量,全身水液代谢的动力为肾阳23、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实际上就是肾的封藏、固摄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24、先天之气: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的生来之精气―遗传物质,储存于肾。
25、后天之气:后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脾胃从饮食中吸收的营养成分;自然界的清气:肺吸入-氧气26、气化: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27、气机:气的运动28、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29、元气:来源于父母之精气的先天之气,储存于肾中,称为元气。
肾,肾中精气所化生(先天之精)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发于肾,以三焦为通道循环全身30、宗气:脾胃吸收水谷之精微上输于胸中,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运行于胸中为宗气是:聚于胸中之气,后天的根本之气,宣发至脉内为营气,宣发至脉外为卫气31、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宗气被肺宣发于脉内而成,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营血),循环上下运行全身。
32、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护卫作用之气,宗气被肺宣发于脉外而成,不受脉管的约束,皮肤、肌肉之间。
33、津液:34、气虚:虚是指气不足,表现为功能低下、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
一般来讲,气虚多指肺脾气虚。
35、气滞:气机流通不畅。
指气有余,表现为气机壅塞、阻滞不通,包括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36、气逆:气机升降出入失常,逆而向上。
指气有余,表现为气机壅塞、阻滞不通,包括肺气上逆,咳喘;肝气上逆,头痛、眩晕、吐血、面红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37、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关系。
元气是人体的先天之气,只有有了元气之后的一切生命活动气机运动和产生才有可能,宗气是后天之气的根本,也是五脏等人体官窍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滋养先天之精气。
只有两者相辅相成,人体功能才能正常运转。
38、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液(胃液,涕、眼泪……),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来源于水谷精微的液体部分。
39、血瘀:血行不畅、凝滞在经脉或脏腑、离经之血在于体内等称瘀血;疼痛,刺痛、刀割样痛、固定、拒按;肿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为血瘀证;40、血虚:指体内血不足。
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色淡、舌质淡;颜色淡。
包括:心血虚证、肝血虚证;41、血热:迫血妄行,因为邪热入血、情志不舒等。
产生的出血和热等症状。
42、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生血:气化作用,血虚气能行血:推动作用,血瘀气能摄血:固摄作用,出血血能载气: 气滞血能养气: 血虚 气虚43、审证求因:中医认识病因,除从疾病发生过程了解病因外,主要依据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症状),推断其发病原因;也称辩证求因。
4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旺盛,抵抗力强,邪气就不容易侵犯机体导致疾病;4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邪气,邪气才可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致发生疾病。
46、病因:能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传统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外因、内因。
现代:外感致病因素:六淫及疠气;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和劳逸;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伤及虫兽伤;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和结石。
简答题:1、简述阴阳的含义:本意是指,阴为山之北,阳为山之南,隐身概念:阴阳并不是专指某些具体事物或现象,而是用于分析、认识多种事物或现象的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既抽象、又过顶了具体的哲学范畴。
概括为,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
相关、对立。
2、简述阴阳的属性: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的,即在相关基础上的,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
普遍性,凡属于相关且对立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
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可分性,阴或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3、举例说明阴阳之间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如水火、寒热、上下、前后、内外、昼夜、出入、动静、天地、升降等,对立的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以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为例,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主要取决于寒暖流之间的相互制约。
在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中也是广泛存在,疾病的实质就是致病因素和抗病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过程,邪盛则病进,正胜则邪退;阴阳互根,相互依存,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如,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生化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脏腑的机能活动,饮食就不能变为体内的营养物质;阴阳消长,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消长来概括阴阳的运动变化,有两类形式: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同消,或同长。
举例:机能活动与营养物质。
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处于平衡状态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是疾病;阴阳转化,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高热病人(阳证)——休克(阴证);一年四季冷热。
4、举例说明阴阳的变化规律:阴阳之间相反相成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规律,它们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世界的千变万化5、简述五行的属性:五行具备的性能,是古人对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概念;是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基本法则;古人对五行特性的认识,虽来自于五种基本物质,但已超越了它的物质本身;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6、举例说明自然界及人体五行归类:古人运用五行的特性,将人体和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归属;7、简述五行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1)生理生:滋生、助长;克:制约、克制;母子:生我、我生;我克、克我,所胜,所不胜;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2)病理乘: 乘虚侵袭,过度相克,超过正常制约;侮: 欺侮,反克;8、举例说明五行学说在解释生理病理现象及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1.解释生理现象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木性曲直,具有向上、向外、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木,肝喜条达舒畅、恶抑郁遏制,肝主疏泄;解释五脏的相互关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2)解释病理传变传变: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资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水不涵木;子病犯母:肝肾精血不足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过克肝木乘脾土:肝脾不和相侮:反克肝火犯肺指导诊断疾病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肝病;赤色、口中味苦、洪脉,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色兼见青色,木旺乘土;心病,面色偏黑,可能水来克火之象指导临床治疗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确定治则与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肝旺泻心肾实泻肝♥抑强扶弱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9、简述脏腑的概念:人体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的总称,主要是人体内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实体脏器,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解剖学的方法,实际观察、测量基础上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