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计算教案c90
学前准备
分组教学
明确学法
1.给学生分组:
相邻的同学为一小组,每组是个小集体,本节课的小组成员的表现,比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上台演示和完成任务情况,都要计入本小组的成绩。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协作完成任务。根据得分要评出本节课“协作之星”小组。
2.提示学生打开“自主学习主页”看学法指导
明确自己所在的小组,怎样为小组做贡献。
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函数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堂上现有的方法和函数,在制作过程中多尝试其他函数的使用,并且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自己搜集数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②提出问题:演示过程中,为什么用单元格地址来表示数据?(提出填充柄的使用)
③总结公式使用法的要领(出示课件3)补充:乘号“*”,除号“/”。
给小组记成绩
学生据提示的学法指导,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终完成公式计算的任务。小组中完成快的同学帮助后进同学。
演示过程。并尝试改变数据后和的值随之改变。
回答问题;
基本信息
课题
河北教育出版社初中一年级第十三课《数据的计算》
作者及工作单位
姓名:姚永彩工作单位:内丘县第二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数据的计算是EXCEL的应用中最重要的章节,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EXCEL中输入数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统计,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
第二,自主学习,精讲多练。为了方便学生的自主学。本节课我特精心制作了自主学习的网页。学习新知,主要靠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网页中的提示边操作边学习,在做中学,整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模式,精讲: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明确教学任务后,尽量避免单纯介绍知识,同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一些实际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本节体现在学习新知过程中的分步骤练习,还有集中练习,巩固提升新知的任务。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上应该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重点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本节课而言,我反思如下:
和老师一块总结公式使用法的要领。
通过此任务学生自主尝试学习公式法的使用。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通过演示,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总结,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对公式使用要领掌握更条理。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
小组比赛
自主尝试
学习新知
教学环节
2、再试身手
①通过初显身手,我们已经熟练了公式法了,下边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用公式计算语文学科的总分。
②通过小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通过我是小小理财家的统计计算,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公式适合于各种计算,而Excel中函数众多,求和是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怎样更好地掌握求和函数的运用是本节课的关键,函数又对后续课程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为:
打开自主学习主页,明确这节课的多种学习方法。
通过分组,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小组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学法指导,明确本节课的多种自主学习方法,为后继的学习做好准备,提高效率。
师生互动
小组比赛
自主尝试
学习新知
教学环节
1、初显身手
①提示学生打开“任务探究”网页,自主完成任务一:使用公式计算成绩单中每位同学的总分。教师巡回指导,同时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评价。
演示操作过程并随时讲解。
思考并尝试(Ctrl键)是否可用。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的迁移:用以前学过的不连续的选择方法,迁移到参数的选择。提高学习能力。
实践巩固
总结评价
终极PK
布置比赛任务和规则,
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所有数据的统计计算。第一个同学准确完成后,PK结束。
评出“计算之星”和
“协作之星”小组
总结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出示课件)提示小试身手中的多位数加法现在看来简单多了。
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来争先恐后的计算成绩表中的统计计算。
为获胜的同学和小组祝贺
自评
和老师一块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并和开始的教学情境呼应,评出“计算之星”“协作之星”
体现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提高自己
4、课时安排
本节课《数据的计算》为Excel单元的第二课时,学时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情景:今天,老师是带着一个任务来的,什么任务呢?我们刚刚进行了这个学期的第一次阶段考试,对于考试的成绩都要进行计算分析,班主任就委托我评出咱们班的“计算之星”来做为他的得力小助手,来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这项计算分析成绩的任务。
引出函数的概念及常用函数(出示课件7、8)强调数据区域的具体表示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学生的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
给小组记成绩
1试用自动求和按钮 。找到快捷的计算方法。
②看课件或网页,了解函数及常用函数。
③自主学习,参照“函数使用”演示,尝试函数法的使用,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④个别学生演示计算过程并讲解。
第一,任务驱动,激发兴趣。导入本课用的是一些有创造性和思想性的图片作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课始,我设置了班主任老师委托评出小助手的情景,此任务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里特征,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知识。
小组间有竞争有协作,并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
小组比赛
自主尝试
学习新知
5、小小挑战
布置任务:尝试计算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的平均分。
提示注意事项:首先是函数的变化,(求和变为平均值)其次是数据区域的选择。
提示学生看自主学习网页中的操作提示。
第三,采用“分组合作”“分组比赛”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减轻大班教学中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学案、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本课的资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让学生自主操作,重在突出方法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拓展探究
综合应用
提升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Excel中数据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学以致用。打开课件中“能力拓展”。
巡回指导,看学生们的操作情况,并给予指导
没完成的任务留作课下作业。
没完成pk中任务的继续计算,其他看网页中的“综合应用”根据自己实际知识掌握的情况选择任务。
程度好的完成块的同学尝试拓展提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补充学生讲解不足之处,同时表扬鼓励演示学生的优点。
提问:在以前学过选择不连续的文件时,用什么方法,可不可以用在函数参数数据区域的选择上?
学生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法指导中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完成分配的任务。
及时发现不连续区域操作和连续区域的不同,并自主解决问题。
①自主探究法: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网页,建构自己行的知识体系;
②实践练习法:实践演练,在做中学;
③分组合作法:小组交流互助,学习他人优点,促进自我改进;
④讨论交流法:针对共性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⑤评价竞争法:采取小组间鼓励机制和竞争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流程
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布置分组,明确比赛规则和学习方法小组比赛,任务探究,自主尝试,学习新知,对学生进行指导过程性评价总结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比出“计算之星”“协作小组”拓展探究,综合应用,提升目标自我评价——提出希望,结束本课。
学生通过尝试学习自动求和,提高学习能力,感受自学的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演示讲解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协作通关
除了刚才同学演示的方法,有没有其他的函数计算方法呢?问题导入下个任务:尝试用多种函数计算方法计算语文课程总分。
分两大组分别用常用工具栏和数据编辑栏来计算结果。
此环节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生学以致用,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数据的计算
1、公式法
2、函数法常用函数SUM AVERAGE MIN MAX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不格
合格
良好
优秀
学习效果
完成2任务
完成4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