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纲要(2017)第一章第一节二、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二者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观点、特征第二节一、三系统论自然观:系统的几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生态自然观观点与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第二章第二节一科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第三节一、二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及动力第三章第一节二何谓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和演绎的关系如何?如何理解归纳法的合理性?如何对待归纳法?第四节一(了解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观察与实验。
)科学仪器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实验与理论的关系观察的客观性问题第四章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规范(2)机械的广泛使用;(3)新哲学体系的提炼(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
“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课本]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1)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2)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3)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静止、片面、孤立、绝对。
无法解释演化问题,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因此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割裂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到运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18世纪末和19(1)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1755 年,康德的《自然通史与天体论》提出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指出了太阳系不可避免的毁灭,在僵死的机械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道缺口。
41 年后,拉普拉斯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更详细的星云假说,为辩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基础。
(2)地质学:地质渐变论。
1830 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层以及植物、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
这个学说与有机物种不变假说不相容,同时对“灾变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3)生物学:细胞学说。
动植物由细胞组成,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物种起源》说明生物演化的连续性,以自然科学的众多事实彻底驳斥了神创论。
(4)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 世纪40 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指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电磁理论。
1865 年,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中揭示了电、磁和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又一次理论综合。
(5)化学: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
1828 年韦勒用氰酸与氨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界线。
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而呈现周期律的变化,并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元素联系起来。
坚持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精神。
坚持从演化、和整体联系的角度理解自然。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而开放的自然观。
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类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基本因素。
(1)组分与结构间的关系。
组分是系统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和物质承担者,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基本规定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系统的结构。
同时,结构对于组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构一旦形成还会控制、约束、支配组分。
(2)环境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功能是系统对环境产生某种作用的能力,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
(3)组分和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系统的组分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组分的性质、种类和数量通过结构直接决定和支配系统的功能。
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4)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4.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
整体保留了要素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在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共同属性,对于这些属性的可以量度的方面表现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2)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
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
由部分构成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或非加和性原理。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和他们生存的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通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讲:(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
人类必须自觉地用伦理对自己改造自然的行为加以约束,把影响自然的行为限制在既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亦有利于维护其他物种的生物权利范围内。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自然界的多样性证明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保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完美性。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自然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价值准则。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元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平等的。
(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利益高于部分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
(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课本]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
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6.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课本]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过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科学的见解。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18 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
科学属于知识范畴,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
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
(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
(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
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
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
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5)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6)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科学的累积性是指一切有限的科学成就都存在于整个科学事业之中,成为整合科学理论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