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6)笑对人生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6)笑对人生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六、笑对人生前导言:苏轼是一位非常诙谐幽默的人,面对庸俗小人,他借助寓言辛辣讽刺,面对同事交往,他不再正襟危坐、公事公办,而是巧妙编排,折腾搞笑,经历传奇成就辉煌的苏轼,个性色彩为什么如此的丰富多彩?敬请关注《苏轼》第十六集《笑对人生》。

画外音:苏轼是一位曾经高居庙堂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生活随性、个性洒脱、不拘一格的普通人,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可正襟危坐、郑重其事,又可嬉笑怒骂、挥洒自如,而其中诙谐幽默的各种故事最为后人津津乐道。

那么,苏轼的诙谐幽默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个性特点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六集《笑对人生》,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的诙谐和幽默的例子太多了,如果专门来讲的话那要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只能择其要者略述一二,应该说他的诙谐和幽默与他的才情和知识、学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智慧。

比如说,苏轼的诙谐幽默用在第一个地方就是很实用,第一类是讥讽那些庸俗小人,这个不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写寓言。

我们知道要能够写寓言故事的人那原创能力很强,你比方说在中国历史上,庄子他很擅长编寓言,韩非子也很擅长编寓言,柳宗元也写过很多寓言故事,在西方有《伊索寓言》。

苏轼也是一个写寓言的大师,只不过他其他方面的成就太高了,这些寓言的小故事没有那么出名。

他有一次跟道潜和尚,这和尚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是苏轼的好朋友,他跟道潜和尚聊天,说到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苏轼说,我给你说个故事你就知道了,说有一家人家有两扇门,这不是废话吗?有门肯定有两扇门,这有两扇门就有故事了,怎么着?端午节的时候,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有这样的风俗,他把这个艾草,人们说燃烧艾草不是可以辟邪吗?他把这个艾草扎成人的形状,然后就插在这个门框的上面,然后还要做桃符,桃符实际上就是两块木板,上面写一些辟邪的话,然后挂在门的两边,后来就演变成什么了呢?春联。

那么这个艾草人就插在上面了,两块桃符就放在两边了,这就起来了,这桃符就很不忿,抬起头就看着这个艾草人说,你何德何能敢站在我的头上?你胆子太大了!这艾草看着它下面这桃符说,你都入土半截的家伙了,你还跟我吵什么?你能跟我争什么?正在那儿吵谁应该在上面的时候,门神发话了,门神说我们都是没本事的人,靠着人家这两扇门在过活,你们还吵个什么劲啊?本身就是寄人篱下,还要争个高低,羞不羞得慌啊?你看,这在嘲笑谁呢?就是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都是没本事,寄人篱下,靠人家的饭食过活,自己还争吵不休,这就是小人物。

这个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是针对一种社会风气。

所以这个就是用拟人化的这种方式讲的这种故事,它是幽默还是诙谐呢?很难讲,在幽默诙谐当中别有深意,而且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玩笑话,不是一种独立的玩笑话。

苏轼在这方面能力很强。

第二类,就是嘲弄那些弄虚作假的家伙。

他有一次跟他的老师欧阳修在一起聊天,欧阳修就跟他说,说最近庸医很多。

苏轼说怎么见得庸医很多呢?欧阳修说有个人生了一种病,浑身冒冷汗,他就去找大夫,大夫说你为什么冒冷汗呢?那人说,那天我坐船过河,被江上的风吹了一下,吹了一下我着凉了,我就老冒冷汗。

大夫想了,沉吟半晌,给你开个什么方呢?要对症下药,有了,这大夫找了一艘破船,这船上不是有舵吗?那舵把子、船工在把那舵把子的时候,他不是老得把那舵把子吗?把这时间长了,那个船工、很多船工都用过这个舵板,手上有汗有脏的东西,汗气都浸润其中,把这个舵板卸下来剁碎了,掺点什么丹砂、什么别的药和在一块,涂成糊状。

把它喝下去。

说为什么要喝这个呢?说多新鲜,这叫以形补形。

你想想,你不是坐船过河的时候受了惊吓的吗?就把那个船上面那个舵板给你剁碎了,和巴和巴、调巴调巴,你把它喝下去,以后再过河的时候遇上风,你就不会出冷汗了。

这人就喝了,也不知道是这舵把子起了作用了呢,还是说掺和的别的药起了作用,反正这人是不冒冷汗了,给治好了。

欧阳修就感慨说,你说这怎么办呢?明显地觉得是不对劲的,但是他治好了,还要给他辩污的话,还很难辩得清楚。

苏轼说这有何难?太容易了老师,你也太想不通了,我有办法。

说什么办法?说好办,以后就告诉他们,把毛笔和墨汁烧成灰,让学生喝下去,这样他的学习成绩就能提高。

由此推广开来,伯夷那是很清廉的人,把他的洗澡水喝下去就能治你的贪婪之欲。

还有比干,我们知道,心比比干多一窍,这个比干是很真诚的,他是商纣王的叔父,他给商纣王上谏言,结果商纣王把他给杀了,他是忠臣,把这个比干吃的剩饭剩菜给他吃下去,你就不会是一个奸臣。

你可以去舔樊哙的盾牌,这样你胆子就会变大。

你去闻一闻那西施的耳环,你本来长得很难看,就会变成一个美女。

他说如果这样的话,就很好办了,可以告诉这些大夫,你们以后不用开药了,我们自己都能给自己开,一个舵把子算什么呀?我们还喝毛笔的灰呢。

这种连锁推理是有点刻薄,但是也确实能看得出来,苏轼这个人的刻薄他是有针对性的,你不是坏吗?咱俩看谁能坏过谁,我比你可以更坏,你还吃舵把子呢,我后边给你开出一堆药方来,你前面那舵把子就站不住脚了,我告诉你的本质就是这个。

所以我们以前光以为苏轼就是可能开开玩笑、抖抖机灵,那哪儿成啊?像他这样一个人就是开一个玩笑,有时候甚至可能是耍一个贫嘴,那都是别有深意的。

画外音:苏轼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丑恶现象嬉笑怒骂、挥洒自如,但苏轼并不是一个寒酸刻薄的人,相反,他非常宽容大度。

在同事之间,苏轼也不都是正襟危坐、公事公办,特别是相熟之人,苏轼的调侃与搞笑更是无以复加。

那么,苏轼的做法到底会是怎样的呢?康震:还有一类是比较轻松的,就是同事之间的开玩笑。

我们前面说过有一个人跟他在这方面是“死对头”,就是刘贡父,刘贡父专爱开他的玩笑,可是刘贡父到晚年的时候生了病,这病病得比较怪,怎么着呢?这个眉毛胡子都掉了,鼻孔塌下去了。

这苏轼有一次(跟)大家在一起吃饭,就看着他这个眉毛胡子都没了,苏轼就说你这个长相好,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

这刘贡父气死了,这简直是太可恶了,又没办法,只能嘿嘿一笑。

刚笑完,厉害的还在后边呢,苏轼就手给他就编了个寓言故事,安在他的脑袋上,看着他这鼻梁塌塌的,原来也是个高鼻梁,后来变成一个低鼻梁、矮鼻梁了,苏轼说,我年轻的时候读书甚多,看了很多典故,说有一回子路和颜回逛农贸市场,不好好看书,背着孔子出去瞎逛去了,在农贸市场上走,走走走,正在走呢,看见孔子从对面走来,这怎么了得呀?赶紧藏起来,藏在哪儿呢?那有一座石塔,藏在那石塔的后头,过了一会这孔子从前面走过去了。

苏轼说你知道这塔的名字叫什么吗?刘贡父说那我哪儿能知道啊?说他们俩刚才在躲谁呀?在回避谁呀?说回避孔子啊。

说对呀,这塔的名字叫“避孔塔”,要念得快了就是“鼻孔塌”。

也太坏了,处心积虑。

你不惜调动自己的经史子集的知识,就干下这等事情啊,鼻孔塌,“避孔塔”你都能想出来。

你看,刚才讲的几个寓言故事,还都是有深刻的寓意的对不对?这个纯粹就是人身攻击嘛,但是很难得,他怎么能想得起来呢?这机灵劲儿这方面也用了不少,“避孔塔”。

他有个好朋友叫顾临,这都是做官的,又叫顾子敦,这人长得很雄伟,特胖,所以他有个外号叫“顾屠”,屠夫的屠,就意思说他长得像个屠夫。

有一天中午他们几个同事在一起吃饭、聊天,吃饭聊天的时候,这中午就困,顾子敦就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眯了一会儿。

这苏轼不闲着,那能闲得着吗?这么多的素材是不是?袖子挽起来拿着毛笔,在那案子上弄个小纸片写着“顾屠肉案”,放在那儿,你想他那么胖,趴在桌子上睡着,放个小纸牌,上面写着“顾屠肉案”。

睡了一会儿,顾子敦快要醒来的时候,苏轼从兜里掏出三十文钱,就甩在这桌子上,当啷啷的那钱扔得,这顾子敦吓一跳,怎么了?!说,买四两肉啊。

这顾子敦恨死他了,就净开这种玩笑。

你看,苏轼前面写的那些寓言、那些故事,后边又是这副面目,又可爱又可恶,他要不贬黄州、惠州、儋州那才怪呢。

就能看出这个人,他心里边有很欢乐的一面,一个能够这样子老是研究“避孔塔”的、研究“顾屠肉案”的,然后扔钱买肉的这种行为艺术的人,他就老是觉得生活当中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你注意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我们以前讲苏轼、研究苏轼容易把他神圣化,虽然我们也知道他身上有很多诙谐的地方、幽默的地方,但这些诙谐有时候也被神圣化了,的确如此,我们一想到苏轼,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要么就是“夜饮东坡醒复醉”,要么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者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长期以来我们头脑当中的苏轼已经被固定化了,高度地固定化了,即便说到他的所谓诙谐、他的幽默也往往就是他跟佛印的那些故事,但是你要很清楚,这些离苏轼的所谓诙谐和幽默的真相离得还很远。

事实上一个真正具有高度幽默感的人,首先是对生活充满了欢乐和热情的人,这是最核心的部分。

那么幽默或者诙谐,它的基础是什么呢?它的基础就是好玩。

在一般人看来,顾子敦长得胖点,顶多说他肥得像头猪一样,但是对于苏轼来讲,给他身上扔上两个钱,这就是我的幽默。

他把这种行为艺术贯穿其中,让他具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个是我们大家并不了解的一个方面。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人比较闹腾,喜欢折腾,喜欢搞怪,有点搞笑,这么大年龄了一点正经没有。

当时有个宰相叫吕大防,吕大防长得特别胖。

这都怎么搞的,净是碰见胖子。

他长得很胖,喜欢睡午觉,苏轼有一次到他府上去拜访他,就坐在客厅里头等了很久,这个老人又胖,天气也热,就睡觉,睡了很长时间老不起来,苏轼等到最后都不耐烦,站起来快要走的时候,吕大防腆着个肚子慢慢地出来了,出来,在书架的旁边有这么大一个水盆,里头养了一只绿毛龟,大家知道绿毛龟那是很名贵的,说明这个乌龟年代久远,他(苏轼)就在这儿看,正在看,吕大防一进来一看说,看见了吧?绿毛龟,没见过吧?很稀罕。

苏轼说这有什么稀罕的,这种东西很容易见得,我见过乌龟比这个还厉害。

吕大防说你见过什么龟?说我见过“六眼龟”。

吕大防说什么?六眼龟?长六只眼睛?那还是龟吗?说是龟。

说你有什么依据吗?因为他知道苏轼博闻强记,知识很广泛,就全凭这个“蒙人”呢,他说有什么依据吗?说有,想当年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唐有个皇帝叫唐庄宗,引进了这种品种,长六只眼睛,唐庄宗手底下有一个倡优,实际上就是有点像东方朔这种角色,滑稽之臣,还给这龟编了个口号,历史上是有记载的。

吕大防说,不曾听说啊,这口号怎么念的?说六眼龟呀六眼龟,你睡一觉顶别人睡三觉。

吕大防说你看,这孩子又来了,鼻孔还没塌完呢,这又出来一“六眼龟”。

这种事情在苏轼身上很多,我们能看出他抖机灵的一面,这就是他跟同事之间经常发生这样的故事。

画外音:苏轼与王安石同是北宋政坛和文坛的重要人物,两个人虽然个人关系不错,但是政见不合,文学见解也不尽相同,王安石喜欢做文学上的翻案文章,苏轼对此颇不以为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