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苏轼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不样样精通、造诣深厚,甚至可以说,从文学艺术的全面性和综合实力上考量,苏轼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
苏轼带给我们无数的憧憬和享受,也带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这样一个文学艺术上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从眉山小镇到名震天下,苏轼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的成才秘诀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二集《自古英才出少年》,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的身上,他能够成功有他自身的主观的因素,也有很多客观的因素。
主观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聪明。
这没办法。
问题是我们现在孩子也都挺聪明的,你得聪明到正道上。
举个例子,苏轼小时候也是上学的,(在)眉山的时候有个当地的老师叫刘巨,苏轼小时候还有其他的一些孩子们就(哗啦啦地)跟着这刘巨老师去上课,就跟我们现在上小学、上幼儿园一样,那时候苏轼还很小,大概就是六、七岁的样子,这上课的时候,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你将来考科举是要考诗这些东西,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得讲,让你写作文,老师自己先得做个示范,写首诗对不对?刘老师写了两句诗,这诗的名字叫《鹭鸶诗》,鹭鸶就是那种水鸟,这诗里边有两句写得挺好,怎么说呢?“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写的什么意思呢?不是写鹭鸶的吗?鹭鸶是水鸟,冬天的时候,这鹭鸶从水里头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渔人忽惊起”,这渔人受了惊吓站起身来的时候,看到了一幅景象,什么景象?“雪片逐风斜”,正是漫天大雪,这个雪片随着风走,“逐风斜”,一阵风吹过来,本来是风吹雪片的,他说是雪片逐风而去。
你看,大家能想到这个场景吧?茫茫一片的江上,大雪飘飘,挺好,很有意境了吧?老师给你出了个范文,写了一首诗。
苏轼举手发言,说先生这诗写得确实挺好,写得真不错,可是我觉得你这个雪片没有归宿,随风而去,没根,不好,我看要改它一改。
刘老师说那你打算怎么改呢?他说“(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蒹葭”是什么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就是芦苇,说“雪片落蒹葭”不是很好吗?茫茫的大雪,一片一片地纷纷扬扬地落在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上,这芦苇在风中摇曳,雪片也在风中飘洒,彼此呼应,岂不更好?刘老师一听:你姓苏是吧?你爸是苏洵我认得。
刘老师说你说得好,我当不了你的老师。
这当然是老师谦虚的话,毕竟他是个小孩。
但是由这个小例子能看出什么啊?苏轼在很小的时候,他的这个诗才,他对于事物的描写的这种能力、这种敏锐的程度,就已经很高了,这是天赋英才,没法子,打小就聪明。
这说明你要成才底子得好,底料得高级,生就聪明。
光聪明还不行,我们知道有很多聪明人是很讨厌的,净显摆自己。
苏轼很小的时候不光是聪明,而且气质不同凡响。
这何以见得呢?他不是后来被贬到黄州了吗?被贬到黄州之后,黄州这个地方除了长江水,没什么好看的,他弟弟苏辙去黄州探望他的时候,两个人就在黄州周围有一座山叫西山,他们到西山上去玩儿,两个人去玩,他陪他哥哥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就想到在童年的时候,他跟他哥哥出去玩的情景,苏辙在他的回忆当中是这么说的,说我小时候,他比他哥哥就小三岁,我小时候跟在我哥哥屁股后头去玩的时候,我看到过那时候我这小哥不同凡响的风采,这是他大了以后的回忆,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辙《栾城集》看到有那好山好水,我哥哥就把衣襟卷起来,撩起衣襟,噌的一下就先跑上去,看见水爱,看见山也爱,要有那个好风景的地方,他半天爬不到那地儿去,到不了那地方,回到家来怅惘数日,好几天心里头就不高兴,这说明苏轼是一个什么呢?非常热爱山水的人,从小的时候就这样。
接下来写得更绝,说“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苏辙《栾城集》要是他一个人出去玩的时候,你就看他,在山石之间,在泉水的旁边,“翩然独往”,一个人很潇洒地、飘然地就去了,到那儿去怎么办呢?看见那个有花有草的地方就摘朵花下来;看到有泉水的地方就喝泉水,看到那个松子掉下来,他捡一颗松子或捡一松塔,在自然和山水之间非常逍遥地、非常潇洒地游玩,看见的人都以为是个小神仙呢。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身上有一种天然的气质,他不光聪明,而且有一种飘逸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文人气。
这也是什么呢,与生俱来的。
所以我们得注意孩子从小的气质的培养很重要。
如果他小时候老注意你发工资,这就比较麻烦,你知道吧?他就老注意这些方面。
苏轼他从小在四川这个地方,在眉山这个地方,虽然算不上是绝佳的风景,但是此人却有着不凡的气度,这也是从小的气质,这是一种养成。
这是苏辙回忆他哥哥,这两点:一个是从小聪明,再一个是从小气质非常地好,有一种不凡的气度。
画外音:苏轼的天赋异禀确实超乎常人,但在实际的学习中,如何运用这样的禀赋,才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而苏轼的成才恰恰不是恃才自傲、坐吃山空,靠的是他难得的勤奋和勇气。
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之时,苏轼却总能大胆质疑、不落窠臼。
对前辈对老师的尊重不等于盲从,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才能化为自己血液里的东西。
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在对长辈的质疑中一步步前进的呢?康震:苏轼胆子非常大,勇于质疑。
就这一点我们现在很多学生都做不到。
小时候(苏轼我刚才说了)不是他也上小学吗,他上学的时候正好是宋仁宗庆历年间,我们原来讲欧阳修的时候说过,欧阳修那时候参与了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变法改革。
这变法改革当时“庆历新政”期间出了几个很有名的人物,像范仲淹这我不用说了,韩琦、富弼还有欧阳修,当时这个变法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我们原来也讲过叫石介。
石介当时为了歌颂这几个人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庆历盛德诗》,歌颂他们怎么怎么好的我们就不细说了。
这首诗当时流传很广,这诗是在京城写的,你想京城当时在开封,那离眉山十万八千里呢。
这么说吧,眉山相对于当时的京城,那就是一个小小的小地方,穷乡僻壤。
这诗流传到那儿,流传到那以后,苏轼的老师(他不是那个刘老师了)就拿到了这个之后就给先生们在这传着看这首诗。
苏轼当时年龄很小,几岁的孩子,他就在旁边偷偷地看,老师没给他看,他偷偷地看,他看的时候就问老师,他说这个诗里边写的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老师一看挺可笑的,你问什么人?反正没你。
老师说这些人你没必要知道,你知道了也没什么用,你也不懂。
要是一般孩子遭了这个抢白之后就说那算了,不懂,老师说没用,那我是听话的孩子,我们都是三好学生,就不用问了。
苏轼没有,苏轼的原话是说:“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说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人,就是天上的人,神仙,我没必要知道。
如果他们都是人,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我凭什么不能知道啊?老师一看,说是,他们不是神仙,他们确实是人,你有权利知道。
就告诉他了,全都告诉他了。
苏轼后来回忆说,那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当时在朝廷里边有范仲淹,有欧阳修这些正人君子,那时候我就知道。
所以后来他到京城去赶考,考科举的时候见到欧阳修,他们之间能结下很深厚的友谊,当然是忘年交了。
后来欧阳修是他的老师,这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这说明什么呢,苏轼小的时候在学习上主动性非常强,胆子很大。
敢于质疑。
你想在那个时代,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还不是完全平等的。
所以这能看出他在天性里边有一种主动性的这样一种个性。
咱们说在北宋的时代,其实不光是在北宋,就包括在唐宋时期,四川这个地方是“天府之国”,自成一统。
它跟中原地区不但距离远,人家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自古进川和出川都是走的水路,但是这也能说明四川和中原地区距离远,交通很不方便。
你想苏洵带上他的两个儿子到京城去赶考,这是对他们来讲很大的一件事情,那等于是乡巴佬进京赶考,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你得见到很多大官,很多大文人。
我跟你说,苏轼虽然当时是个乡下小子,他还真不怕这个。
他父亲带着他们俩先去了成都,当时叫益州,益州的知州叫张方平,也是大文人。
见到张方平之后,有一天张方平就问苏洵,问他们的爸爸,说你们家孩子现在在看些什么书啊?苏洵就照实回答说他们打算再看一遍《汉书》、班固的《汉书》。
张方平这个人不得了,大家对他不了解,此人记忆超强。
从小家里穷买不起书净借书看,只看一遍,过目不忘,当时就能把书给人还了。
张方平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说怎么叫再看一遍《汉书》,这玩意儿看一遍就够了,没必要再看第二遍。
你说老苏能说什么呀,老苏回到家就告诉他这大儿子苏轼说,人说了,只看一遍就行了,有点看不起那意思,说这怎么还看第二遍。
苏轼说你没告诉他吗?有人还要看第三遍呢!告诉你,《汉书》我都看过三遍了。
我们知道苏轼看《汉书》是超过三遍的,这并不等于说苏轼不聪明,而是苏轼要告诉他说你聪明这不错,可是我的刻苦也是一种天才,你能刻过我吗?作为一个少年,当时苏轼还不到二十岁,这就是说他在求知的道路上,他是有勇气的。
面对权威的那种不大和谐的评价他也有自己的主张,这个很难。
我们现在一般你碰到一个学问家或者碰到一个前辈,“老师,应该怎么读书啊?怎么才能学好?”他会给你说一、说二、说三,我们一般都拿一本就记下来了。
我们现在家长带着孩子,听了各种各样数不清的杂七杂八的讲座,都说我们能让孩子学好,拿本就记就记,记完回来就告诉孩子说应该像他这么学。
苏轼不弄这个。
你看一遍就行是不是?对不起,你说我看两遍,我还看第三遍呢,而且我看这三遍是真有效果。
所以你注意,独立性的思考,不依附于权威的思考,有质疑的勇气,这是我们以前对苏轼不了解的地方。
我们总觉得苏轼很快乐,很渊博,很聪明,过目不忘。
错了,他的刻苦的精神也是异乎寻常的。
所以你看我们前面说了他聪明,他气质不同,而且他在学习上有自己的态度。
在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读书人的学习环境基本上是私塾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这样的教育未免有些刻板的地方,而少年儿童正是天真烂漫、喜爱嬉笑玩闹的时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如何让天赋异禀、敢于质疑的苏轼健康成长呢?康震:苏轼从小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什么样的环境呢?雅趣并存。
既很雅致,同时又很有趣。
我们先来说一个雅的,一说这雅的,你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苏轼小时候,十二岁的时候,家里头跟他弟弟苏辙一块儿玩,在地上挖东西。
小孩,男孩,逮什么挖什么,挖呀、挖呀就挖出一块石头来了,这块石头特别地特殊,非常地光滑。
苏轼后来形容说像鱼的皮肤一样非常地滑嫩,而且是青绿色的。
用墨在上面、拿这个笔研墨、弄墨的时候,它非常地吃墨。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砚台的材料,而且它不存水,这是上好的砚。
兄弟俩把这挖出来之后给他爸爸,苏洵一看,要是我们家人的话,“干嘛呢?赶紧还不做点奥数题去?玩什么石头呢?”没有,苏洵一看这块石头说什么?说“此乃天砚也。
”什么叫“天砚”啊?那就是老天爷的,最高级的砚,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