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有限公司xxx 煤矿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2014年度)xxxx煤矿2014年9月Xxxxxx矿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矿长: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XXXX煤矿2014年9月报告编写人员目录1 绪论 (1)1.1目的与任务 (1)1.2报告编写依据 (1)1.3煤矿概况 (2)1.4以往地质工作 (4)2 地层构造 (5)2.1地层和含煤地层 (5)2.2构造 (6)2.2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7)3 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 (9)3.1煤层赋存特征 (9)3.2煤种及煤质 (9)3.3煤炭资源/储量 (9)3.4煤层稳定程度划分 (10)4 瓦斯 (13)4.1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13)4.2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13)4.3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14)4.4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14)4.5矿井瓦斯类型划分 (14)5 水文地质 (15)5.1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15)5.2充水因素分析及周边煤矿、老窑采空区分布状况 (16)5.3矿井涌水量及突水情况 (19)5.4煤矿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9)5.5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0)6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20)6.1煤层顶底板特征 (20)6.2地层产状要素 (20)6.3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 (20)6.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 (21)7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 (21)7.1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21)7.2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21)8 煤矿地质工作建议 (22)9 附图 (23)1 绪论1.1 目的与任务为了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进一步查明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关于印发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文件的精神,xxxxxxxx矿对本矿的地质类型进行调查,提交本报告。
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一、调查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确定地质构造复杂的程度;二、调查研究煤层赋存情况,确定煤层稳定性;三、调查测定矿井瓦斯含量,确定矿井瓦斯类型;四、调查研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井地质类型;五、调查了解矿井煤层顶底板、煤层倾角以及其他特殊地质因素,确定其类型。
六、根据调查及有关资料,综合分析矿井存在的地质条件,对矿井地质类型进行划分并提出矿井防灾措施。
1.2 报告编写依据1.2.1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2年11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3)《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1996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5)《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6)《煤矿防治水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28号令;(7)《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1.3.2技术资料(1)福建省xxx煤矿2005年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福建省xxxx煤矿水患现状调查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3)福建省xxxx煤矿2013年瓦斯等级鉴定报告;1.3 煤矿概况xxxxxxxx矿位于xxxx井田,矿井中心地理坐标:东经xxx7°2′3″至1xxx°2′59″,北纬2xxx°xx9′24″至xxx°50′10″,矿区距xx县城关30公里,行政区划隶属于xx县xx镇xx村。
矿井距离xxx公路5km,交通较为方便。
本区属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约456m,位于矿区南边西侧,最高点位于矿区东部北侧,标高约921m,相对高差465.2m。
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山坡坡度20~40°。
地形高差大,切割较强烈,地表水自然排泄通畅。
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主要为东北向和东南向的沟谷,在区内大陈坑汇集后往西流,水量大小随大气降水情况而变化,雨季流量较大,旱季流量小。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湿多雨。
年平均气温20°C,年降水量1685.9mm,无霜期320天,大气降水为本区的主要补给来源。
xxxxxxxx矿是各种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
证照号码分别为:采矿许可证证号:Cxxxxxx10xxxxx;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xx)MK〔2xxx〕F1xxx2号;工商营业执照:xxxxxxx8xxxx9。
采矿许可证拐点坐标:该矿区范围及深度由以下13个拐点坐标圈定: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900米至596米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780米至446米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900米至0米点号X坐标Y坐标标高:从740米至450米矿井面积1.5309km2。
矿井西北部与xxx科煤矿相邻,东南与xx塔煤矿相邻,北与xx 县xx煤矿相邻,两矿间各留有20m边界煤柱,未发现有越界现象。
区内废弃封闭老硐有2个,为+550平硐、+665平硐等两个为平硐开拓,只布置水平运巷,没有下山开采,硐口水泥砌封,留有放水孔,水从放水孔流出,未发现积水区。
矿井于xxx年9月开始建井。
1xxx8年正式投产;2009年矿井进行改建工程建设,2010年10月换发采矿许可证。
核定生产能力6万t/a;现有一采区+xx6主井(主平硐)和+xx风井(回风平硐);二采区+5xxx主井(主平硐)和xx30风井(回风平硐);主要开采28、29、39、41号煤层。
1.4 以往地质工作(1)1979年12月,xxx煤田地质队在本区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提交《福xxxx井田地质勘探精查报告》。
(2)福xxxx地质勘探队于2005年2月组织人员对扩大开采范围内矿井(包括拟联合改造煤矿)的部分巷道进行了地质调查,并于2005年3月提交的《福建省xxxx煤矿(扩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xx)。
xxxxx源评估中心于2005年5月9日提交的《福xxxxx核实报告》(长塔井田)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xxxx号)。
评审结论:截止2004年12月底,核实总资源量(111b+122b+333)194.3万吨,其中控制的基础量(111b+122b)xxx.6万吨,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11.0万吨。
(3)2014年8月,xxxx对本矿进行资源储量核实,提交了《xxxxxxxxxx矿2014年度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经批准探明资源储量(表内无烟煤)92.3万吨,其中111b27.9万吨,112b64.4万吨。
(4)2014年9月,经xxxx国土资源评估中心评审确认,至2014年底煤矿保有总资源储量92.3万吨。
(5)2009年10月,xxxx对矿井进行水害调查,提交了《xxxxxxxx矿水患现状调查报告》。
2 地层构造2.1 地层和含煤地层2.1.1地层及含煤性矿区内露出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下二叠统文笔山组、童子岩组、上二叠统翠屏山组。
(1)、文笔山组(P1W)地层厚度大于300米,该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边界,以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
(1)、二叠系下统文笔山组(P1w)地层厚度大于300米,该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边界,以砂质泥岩为主,夹细砂岩。
(2)、二叠系下统童子岩组(P2t)①、童子岩组第一段(P2t1):厚约260米。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由细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11层以上,编号25—28,其中39、41煤层可采。
该部分地层出露于矿区南部。
②、童子岩组第二段(P2t2):厚约130米。
为一套浅海相不含煤沉积,岩性以泥岩为主,上部含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
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
③、童子岩组第三段(P2t3):厚约380米。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由细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31层以上。
该部分地层出露于矿区北部及东北部。
(3)第四系(Q):分布于山坡及沟谷中,为残、坡积层及冲积层,厚0~5米。
2、构造本矿区所在的长塔井田在区域构造上位于政和—大埔深大断裂的西侧,区内总体为一向北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沿走向上发育次一级褶曲。
区内出露的主要断层有:(1)、F3断层:正断层。
发育在本矿区中东部。
断层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总体向南西向倾斜,倾角30°~50°,落差约32m。
该断层充导水性弱。
(2)、F5断层:正断层。
出露于本矿区中部。
断层线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北东,倾角约50°,落差约64m。
它使童子岩组第二段和第一段上部地层缺失,地表延伸长度大于3000m。
该断层为局部导水断层。
(3)、F6断层:正断层。
发育在本矿北东部。
断层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500m。
总体向北东向倾斜,倾角约30°。
该断层充导水性弱。
(4)、F9断层:正断层。
出露于本矿中西南部。
断层线走向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大于40°,上盘为童子岩组第一段,下盘为文笔山组。
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000m。
该断层充导水性中等,为本矿主要导水断层,其影响主要在本矿各井的主平硐井口附近体现,对矿井各开采煤层的影响不大。
(5)、F10断层:正断层。
发育在本矿北东部。
断层线呈南北走向展布,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500m。
总体向东倾斜,倾角约50°,落差约35m。
上下盘均为童子岩组第三段,该断层充导水性弱。
该矿区构造类型应属三类,即构造复杂类。
3、岩浆岩该煤矿范围内的煤硐中只零星出露辉绿岩,呈岩脉状、瘤状、层状及不规则的岩株状,侵入于岩层裂隙之中,由于其一般受构造控制,部分吞蚀煤层,但对煤质影响不大。
2.2.4地质构造对采区合理划分的影响本区地质构造对采区划分影响较大,矿井由于受断层影响,划分两个较正规的采区。
2.2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根据以上分析,本区由于受F9区域性逆掩断层影响,褶皱紧密,断层发育,严重破坏了含煤地层的完整性,划分正规采区和采煤工作面较困难。
依据构造形态、断层和褶皱的发育情况,矿井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定为复杂类型。
3 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3.1 煤层赋存特征矿井含煤地层为童子岩组地层,主要可采煤层为童子岩组第三段(P1t3)的28、29号煤层及童子岩组第一段(P1t1)的39、41号煤层。
其中28号煤层平均厚度为0.78m;29号煤层平均厚度为0.93m;39号煤层平均厚度为1.18m;41号煤层平均厚度0.80m。
3.2 煤种及煤质本矿开采的四层煤均属高变质无烟煤,深灰色,条痕黑褐色,有时呈贝壳状断口,有时呈参差状断口,节理发育,煤岩组分以亮煤、镜煤为主,夹暗煤和丝炭,属特低硫、低磷、中至高灰分、中等发热量的无烟煤,可作为动力、化工用煤及民用用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