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宋体、32号、66%缩放)报告编制单位: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报告编制时间:二○一○年六月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报告编制单位: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人:龙强报告编制时间:二○一○年六月目录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5)1.2、位置、交通 (5)1.3、自然地理 (6)1.4、井田内及邻近小煤矿 (7)1.5、地震 (8)1.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9)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9)三、地质概况 (11)3.1、井田地层 (11)3.2、井田构造 (14)3.3、井田岩浆岩 (14)四、区域水文地质 (14)五、矿井水文地质 (15)5.1、含水层 (15)5.2、主要隔水层 (17)5.3、矿井充水水源 (20)5.4、矿井充水通道 (21)5.5、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 (22)5.6、矿井充水状况 (22)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2)6.1、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22)6.2、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23)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3)7.1、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3)7.2、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24)一、矿井及井田概况1.1、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果园煤业公司原为安阳县地方国有煤矿,老井1976年建井,1978年投产;新井1990年建井,1992年投产。
2004年底经安阳鑫龙煤业(集团)公司资源整合后,成立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属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果园煤业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15wt/a,为了更合理的开发资源整合后的煤炭资源,进一步优化开发方案,使技术经济更加合理,提出了对原矿井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由15wt/a 改造为30wt/a。
2007年11月,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有限公司编制了《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设计为二斜一立开拓方式、生产水平标高-150~-725、主要开采山西组二1煤层,河南省煤炭工业管理局以豫煤规【2008】625号文批复,目前技改工程正在实施。
1.2、位置、交通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阳市水冶镇北关果园村,东南距安阳市25km,行政区划属安阳市水冶镇。
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5′19″~114°06′44″,北纬36°08′20″~36°09′18″,矿区走向宽约1.32km,倾向长约1.54km,矿区面积2.0494km2。
矿区位于安阳市水冶镇西北2.5km处,水冶至岗子窑的铁路支线在矿区西北部通过,并于京广铁路干线相通。
水冶至林州市、至安阳、至鹤壁均有沥青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1)。
图1.1-1 交通位置示意图1.3、自然地理1.3.1、地形地貌本区属丘陵区,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矿区内地面标高在+134.0~+183.4m之间,相对高差49.4m。
矿区范围内沟谷纵横,季节性冲沟发育,泄水条件较好。
1.3.2、水系该区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地表水流方向由西南向东北,汇集于矿西果园村之东的深沟内,形成区内唯一的季节性河流,东南约2km处有奥陶系的上升泉——珍珠泉,是奥陶系灰岩水受山前NNE向断裂及火成岩体的阻滞上溢而形成的泉水,泉水流向东北,经阜城村东汇入北支安阳河。
1.3.3、气象核实区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风和日丽、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少。
据安阳气象站历年观测资料:①最高气温47℃,最低气温-21.7℃,年平均气温14℃;②最高年降水量为1182.2mm(1956年),最低年降水量为271.9mm (1965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06.1mm,七、八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55%左右;最大年蒸发量为2550.62mm(1965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850.40mm;平均2328.3mm。
③春、冬两季以西风、西北风为主,夏、秋两季以东南风为主,最大风速21.7m/s(1955年);④最大冻土深度为30cm。
1.4、井田内及邻近小煤矿果园煤业公司原为安阳县地方国有煤矿,老井1976年建井,1978年投产;新井1990年建井,1992年投产。
在多年的生产过程中,浅部存在小煤矿或老窑废弃巷道和采空区,其大致范围清楚;北边以F44断层为自然边界相邻的水冶煤矿,开采二1煤层,刚被永煤公司整合,隶属永安公司,现无采掘活动,矿井涌水量小于果园煤矿。
目前,我矿在其附近进行采掘活动时,均已留设了足够的保护煤柱,以防发生灾害性老空透水事故。
1.5、地震据河南省地震局和安阳市地震办公室资料,本区历史上未发生过大的破坏性地震,1900年,河南安阳林县发生过4.75~5级地震,烈度Ⅵ。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矿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本区对应的基本烈度为Ⅷ度,其地震设防应为Ⅷ,如图1.5-2所示,表1.5-2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图1.5-2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6、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目前,主排水泵房设在-150水平副斜井底,其内外环水仓总容积约为720m3,排水设备为D85-45×9型水泵4台(两用一备一检修),排水管路为两趟5寸钢管(Φ127mm),根据当前井下的实测情况,矿井正常涌水量约为66m3/h,最大涌水量为87m3/h。
正常涌水量时两泵同时工作,每天排水时间约6h,最大涌水量时两泵两管工作,每天排水时间10h。
4台泵同时工作最大排水能力约为255 m3/h,具有抗灾能力,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
所以,-150m水平副斜井底的当前排水设施可以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七十八条的要求。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1、1954年,华北地质局所属地质队在本区进行了1:50000的地质填图;2、1956年12月,峰峰地质队在本区进行过普查勘探,并提交了普查勘探报告。
此后,煤炭部139队在本区又一次进行勘探,1958年7月,139队将全部地质成果移交河南省煤田地质局127队;1958年,127勘探队提交了果园、子针、铜冶精查地质报告,但该报告经复审后认为:果园井田只打过两个深孔,两个浅部露头孔,对煤层厚度、产状未能查明,对构造了解很差,因而将该报告降为找矿。
3、1981年12月至1983年4月,焦作矿务局水文地质队在果园井田进行补充勘探工作,共计完成17个孔,工程量8077.10m,其中水文地质工程量888.81m。
通过这次补充勘探,确定了井田范围,对井田区内的构造、煤层、煤质、瓦斯及水文地质条件均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矿井扩建、改造提供了较可靠的地质资料依据,基本上可以满足设计部门的要求。
1983年4月,编制了《河南省安阳地区果园井田地质勘探总结》,1983年10月经河南省煤炭工业局评审(83予煤基字第677号),批准二1煤储量A+B+C+D级1700万吨,其中A+B级995万吨,A+B+C级1411万吨。
4、2006年7月,为做好整合后采矿许可证延续登记工作,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受果园煤矿委托,对井田范围的资源储量进行核查,编制了《河南省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炭资源储量核查报告》,2006年7月15日河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对其评审,并于8月14日以豫国土资储备字〔2006〕160号文给予备案。
批准二1煤层资源储量1764.12万吨,其中动用储量为516.6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247.51万吨,保有资源储量中,(121b)888.85万吨,(333)358.66万吨。
5、2008年12月,果园煤矿委托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提交了《河南省安阳县鑫龙煤业(集团)果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
2008年,果园煤矿处于技改阶段,没有进行整个工作面的采掘活动。
截止2008年年底,果园煤矿累计查明二1煤层(111b)+(121b)+(333)类资源储量1764.12×104t,其中动用(111b)类基础储量516.61×104t,保有(121b)+(333)类资源储量1247.51×104t,在保有储量中(121b)类888.85×104t,(333)类358.66×104t。
上述报告成果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地质资料,确定了井田的地层层序,详细划分了含煤地层,查明了矿区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查明了井田可采煤层的层数、层位、厚度、结构和可采范围,了解了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含水层的空间发育和分布情况,为矿井的防治水工作提供了较可靠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三、地质概况3.1、井田地层本井田位于安鹤煤田的中北部,属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
矿区大部被第四系掩盖。
根据钻孔、井筒揭露和区域地层资料,以及地表出露,本区赋存地层从老到新主要为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及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及石千峰组(P2sh),第四系(Q),现根据井田钻孔资料和临近矿井或勘查区资料将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3.1.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其间偶夹泥岩,局部顶部夹有薄层粉砂岩,节理较发育。
厚约500~800m。
本区缺失下统和上统地层。
3.1.2、石炭系(C)包括中统本溪组(C2b)和上统太原组(C3t)。
1)中统本溪组(C2b)顶部与太原组一1煤相接,上部岩石为灰色铝土质泥岩,中夹薄层砂岩及一薄层煤;底部为铁铝质泥岩,比重大,具有具鲕状及豆状结构。
本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厚2.22~18.57m、一般为8~13m,平均8.40m。
2)上统太原组(C3t)与本溪组连续沉积,系海陆交替相,主要由灰、深灰色石灰岩、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依其岩性组合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部灰岩段:下起L1灰岩底,止于L4灰岩顶,厚14.0~37.0m、平均30m。
由四层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L1~L4)及薄煤(一1、一2)组成,有时夹2~4层透镜状燧石结核。
灰岩富含海生动物化石,多为蜓类化石及腕足类化石。
其中L2灰岩层位稳定,一般厚6~11m,上距二1煤约120m。
中部砂泥岩段:下起L4灰岩顶,顶界止于L5灰岩底,厚19.0~47.0m,平均35.0m。
由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及细粒砂岩和薄煤组成。
上部灰岩段:下起L5灰岩底,上止L8灰岩顶,厚5.0~55.0m,平均3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