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教案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

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1、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一批士人冲破礼教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二、百家争鸣的表现:(一)儒家1、孟子:【让学生来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1)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A、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页 1 第B、发展: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C、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如何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先由学生思考回答,后引导学生分两个方面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义利观(道德思想):A、内容: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B、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3)地位及影响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1)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在荀子之前,人们习惯于将天神化,为什么荀子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②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A、内容:认为治国应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B、来源:继承儒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阅读延伸】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思想特点及影响A、荀子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但基本上继承儒家思想,同时吸收法家的思想。

B、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墨子的地位: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页 2 第儒家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3)“尚力”、“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来分析】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

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三)庄子与道家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隐士,道家的的主要代表。

性格特征:鄙视富贵利禄。

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齐物”:即齐一万物。

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人生态度:“逍遥”①“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②具体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③实现方法:是“无所恃”,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哲学思想(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韩非的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的中央集权国家。

①基本含义: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是君主的“筋力”。

②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2)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韩非子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的理由是什么?理由: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因此,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是不正确的。

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即“外儒内法”)(五)孙膑与兵家1、孙膑其人:孙膑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2、思想特点: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想。

3、军事思想: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影响1、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分:(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19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页 3 第(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总: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堂小结: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代表人代表利思想主①仁政,民贵君轻②性善论③义利儒孟新兴地①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③礼法并荀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小生产墨墨①齐物②逍遥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服从自庄没落奴隶主道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变法革法地韩非子①重视战争规律②利用和创造形势③重视人的作用兵家地主孙膑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教学反思:页 4 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