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作品《地洞》
坦白地说,读了卡夫卡的《地洞》使我情感上压抑了好一阵子。
从前没有接触过他的作品,最近接触了一些,给我触动很大。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忧郁痛苦孤独凄凉的风格而著称,而我要谈论的《地洞》正是将其光怪陆离的荒诞派戏剧发挥到了极致的奇作。
作家的作品往往反映了时代背景和个人内心状态,《地洞》是在1924年卡夫卡死于肺结核的临终之作,所以它更能反映作者本人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地洞》以自叙的手法描写了一只鼹鼠类动物的自我保护的生活。
故事中的“我”在我看来是一只安全感极度缺失的代表,它的生活除了自我保护,修建,改造它的防御地洞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但它本身却十分享受去对抗这种臆想出来的危机,他不断的改造自己的家,又不断的否定自己的计划,没有尽头的重复令人崩溃的防御行为只为了去满足它心灵上的恐惧感。
讽刺的是它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胆小缺乏安全感的。
它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小洞穴里,他不承认自己害怕和孤独,因为他可以靠想象来充实生活,恰是如此才反应出什么是真正的孤独。
作品是在一战结束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品充斥着恐惧心态,这也是当时普通人民普遍的一种彷徨无助的心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内心如同书中的鼹鼠般无依无靠,时刻都觉得危险就在身边,时刻都觉得惶恐不安,孤独痛苦。
作者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才成就了《地洞》这部间接揭露人内心深处阴霾的奇作。
通过读他的作品,不难感受他内心深处的痛楚,他痛苦的人生经历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忧郁内向的个性,它的信仰和出身导致了他生活上孤立无援的孤独情境,他失败的感情经历让他更是感觉没有归属感无依无靠。
不幸的人生给了他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孤独已经深入到骨血之中,正如其他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鬼才们一样,遭遇给了他在最纯粹精神世界创造的条件。
他将内心深处的孤寂谱写成文字去抒发这种感受,去描绘这种最真实的逃避,去揭露孤独忧郁者的精神世界,也是垂死者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控诉。
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品味出自己都不曾发现的自己,能让读者看清自己都不曾看清的世界。
卡夫卡做到了,他让我领会了他的孤独,看到了他的世界。
每个人内心深处多少都隐匿着忧郁和孤寂,但人们却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把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灵魂世界,当少数人用艺术的形式将内心深处的感知表达,少数人就成为了大师。
在文学上,我们应沿袭这一种方式——像卡夫卡一样表达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