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课改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1、米和厘米的认识2、实践活动(1)3、表内乘法和除法(1)4、观察物体5、平移与旋转6、表内乘法和除法(2)7、统计和可能8、实践活动(2)9、总复习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生喜欢且自己能够看懂的连环画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划定长的线段。

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联想、推理在探索与交流中编出6-9的乘法口诀。

结合生活实际引出乘、除法计算的两步式题,学生正确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两步式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乘、除法算式,知道乘、除法算式的个部分名称,体会乘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正确的口算,并在计算中,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概念说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意识。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评议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初步渗透“运动”、“联系”的辩证观点。

通过创生情境,学生明确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初步学会有意识的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筋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有调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能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口诀,会利用口诀求积,求商,能较迅速的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组织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线段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直观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在学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解答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试商及理解有关除法实际问题的思路。

会画给定长度的线段的长,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第一单元教学内容:认识厘米和米体现新课标思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由几米变成几百厘米,或者由几百里米变成几米的道理。

通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多次的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通过操作,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多次的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实物,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

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用具:直尺、实物投影学生用具:直尺教学过程:一、在矛盾冲突中建立数学观念(一)故事导入:1、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2、量一量:数学书的一条边,用你喜欢的办法,看有什么结果?3、小结:你们说的真有道理,要想准确地进行测量就要有统一的单位。

4、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小朋友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一)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呀?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尺子?(2)你们知道的尺子可真多!那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尺子吧!举起来互相看一看。

(3)你们每天都要用到尺子,仔细观察过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尺子吗?谁愿意?(4)到实物投影前演示。

注意!他尺子上有的,如果你也有就大声说:“有”!你没有的就说:“没有”!要求听明白了吗?在学生介绍中讲清楚刻度线、0表示起点、cm表示厘米。

2、认识1厘米(1)我也有一把尺子,我尺子上有的你们有吗?(2)从刻度0到刻度1有多长?用手指肚在尺子上比划一下,拿起来,互相看一看,真好!请放下。

还有1厘米吗?(可以提示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这么多1厘米一样长吗?(4)说一说: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3、认识几厘米(1)知道了1厘米,你还想知道什么呀?(2)谁告诉他几厘米是从几到几?还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3)还想知道什么?还有吗?(5厘米、10厘米等)(二)用尺子量1、我们认识了尺子和厘米,你知道是干什么用吗?2、你想量一量吗?3、我们每个小组都有一根红色或紫色的小棒,组长赶快找出来。

我们小组合作一起测量一下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4、谁想到前边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量的?5、这样量你们同意吗?量的结果一样吗?还有其他方法吗?你量的结果是9厘米吗?还有不同方法吗?小结:看来从刻度几量都可以,只要数清楚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就可以了。

提示测量时注意的问题:对准尺子的整刻度线为起点、尺子与测量物体贴在一起、数清楚有几厘米。

6、哪个组量的不是9厘米(这样对吗?为什么?如果有就这样追问)7、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你会了吗?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三、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1、还想再量吗?学具袋里有好多学具,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还可以量周围物体的长度。

小组合作一起选择测什么,然后再测,测完就回到座位。

你们小组量的是什么?多少厘米?2、刚才我们都是用尺子进行准确测量,那你估计一下我的手掌宽(或一乍)大约是多少厘米?谁来量一量?3、小组说一说你的手掌(或一乍)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再测量验证一下估计得准不准,谁估计的比较准?你真棒!你的眼睛真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4、拿出你的任意一件学具,先估测一下大概有多长,再用尺子量一下你估测的准不准?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五、作业:从生活中搜集一些大概一厘米的物体。

板书设计:厘米的认识1厘米 =1cm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米的认识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把折尺,一盘卷尺、学生准备一根3米长的绳子,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1米长的小棍。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提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概长1厘米?2、请你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指给你的同桌看)3、学生尺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

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一)引入:1、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子的长度,再量出黑板的长度,看看量了几次。

2、量完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太麻烦了)3、教师介绍米尺。

4、米尺还可以测量我们周围的什么?5、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

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米的认识三、新课1、直观感知米。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 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米也是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再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看一米的高度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理解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一把折尺,把它拉直,告诉学生这是一把折尺,把它拉直正好是1米。

这种尺子可以折叠,携带比较方便,也叫米尺。

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折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l米有多少厘米?”1米和100厘米有什么关系?教师板书:l米=100厘米1m=100cm学生齐读两遍。

四、训练:1、做一做,用米量。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

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

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

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平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

(2)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2、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1)床长2()。

(2)楼高30()。

(3)花瓶高30()。

3、估一估。

(1)黑板长约()米。

(2)教室的门高约()米。

(3)小轿车的车身长约()米。

4、练一练第三题:这棵树的一圈大约有几米?你是怎么想的?四、总结:我们今天学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

1厘米呢?五、作业:从生活中搜集一些大概一米的物体。

板书设计: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1m=100cm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教学目标:通过直观演示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通过教师指导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