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 第2期论日本的“少子化”及其对策关春影 战后50余年来,日本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日本,老龄化问题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识和重视,并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但关于少子社会、少子化给日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在近些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教育界,正在对这一课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并探索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少子化的现状从日本人口的变化来看,自1920年以来,平均每年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婴儿出生。
但在1947—1949年的三年里,人口数增长迅速,每年大约有270万婴儿出生。
这是由于二战后,人们有了安全感,同时,从国外归来的士兵大都处于生育适龄期,因此出现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日本人把在这一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称之为“团块世代”。
另据统计,1947年“合计特殊出生率”,平均每位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为4.5人。
1948年,由于日本制定了《优生保护法》,使堕胎合法化,加上避孕手段迅速普及,日本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下降的情况,1953年出生的婴儿数为150万人。
到1957年,合计特殊出生率为2.4人,日本进入了低出生率时期。
直至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每对夫妇2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基本上没有改变。
但1966年的情况较为特殊,这一年出生的婴儿非常少,仅有136万人,这是因为1966年为丙午年,许多日本人认为丙午年出生的女孩命运不佳,而不愿意在这一年生孩子。
从1971年至1974年,“团块世代”到了结婚生育年龄,这一时期的出生率连年超过200万人,出现了第二次生育高峰。
这一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子团块世代”,其人数超过800万。
此后,合计特殊出生率再次呈下降趋势,1989年下降至1.57万人,跌破了1966年丙午年1.58人的这一日本最低记录,日本人称其为“1.57冲击”。
而实际上,日本要保持现有的人口数量,合计特殊出生率必须保持在2.1人。
1993年以后,最低合计特殊出生率记录一再被改写,1993年为1.46人,1994年为1.50人,1995年为1.42人, 1996年为1.43人。
这一系列的数字虽有小幅度变动,但它确确实实地告诉人们“少子社会”已正式到来了。
日本在1992年发表的《国民生活白皮书》中,首先使用了“少子社会”一词。
自1947年以来,日本平均千人的婴儿出生率基本上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1947年为34.3人, 1957年为17.2人,1967年为19.4人,1977年为15.5人,1987年为11.1人,1997年为9.6人(详见下页表格)。
由此可见,日本的少子化进程之快,已达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
二、出现少子化的原因日本的少子化进程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已婚妇女生育数量减少造成日本少子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已婚妇女生育数量逐年减少。
众所周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对人们的某些传统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过去,日本也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是随着“核家庭”的增多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观念逐渐淡化,依赖子女度过晚年的想法已不象以前那么强烈。
另外,日本教育费用不断增大,考试竞争日趋白热化,使得许多家长为子女的前途忧心忡忡,这些都无形地加大了已婚妇女育儿的精神负担。
需要提及的是日本的职业妇女,她们既要同男人一样日本人口动态表单位:人年次人口数出生数死亡数乳儿死亡数(未满1岁)新生儿死亡数(出生后未满4周)自然增加数189943,404,4001,386,981932,087213,359108,077454,894 190043,847,0001,420,534910,744220,211112,259509,790 191049,184,0001,712,8571,064,234276,136126,910648,623 192055,963,0532,025,5641,422,096335,613133,681603,468 193064,450,0052,085,1011,170,867258,703104,101914,234 194071,933,0002,115,8671,186,595190,50981,869929,272 194778,101,4732,678,7921,138,238205,36084,2041,540,554 195083,199,6372,337,507904,876140,51564,1421,432,631 195589,275,5291,70,692693,52368,80138,4641,037,169 196093,418,5011,606,041706,59949,29327,362899,442 196598,274,9611,823,697700,43833,74221,2601,123,259 196699,056,0001,360,974670,34226,21716,296690,632 1970103,119,4471934,239712,96225,41216,7421,221,277 1975111,251,5071,901,440702,27519,10312,9121,199,165 1980116,320,3581,576,889722,80111,8417,796854,088 1985120,265,7001,431,577752,2837,8994,910679,294 1990122,721,3971,221,585820,3055,6163,179401,280 1995124,298,9471,187,064922,1395,0542,615264,925拼命地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培养子女,而且丈夫在分担家务方面明显缺乏自觉性,加之居住空间又不宽敞,使得她们不想多生育子女。
2.独身女性增加独身女性增加即“非婚化”的加剧,是造成少子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据日本厚生省1997年1月发表的《日本未来统计人口》资料推测:1980年以后出生的女性终生未婚率将为13.8%,到2000年合计特殊生育率将从1995年的1.42人下降为1.38人。
造成这种非婚化的最大原因在于,女性意识到结婚和生育带来的“损失”要比“收获”大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妇女的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女性未婚时期享受到的乐趣,大部分都将因结婚、生育、育儿而失去。
1997年5月日本经济企划厅公布了对家务等无报酬劳动价值的估算数字,估算每位专职主妇每年的无报酬劳动价值为267万日元。
这个数字无疑造成了非婚化的加剧。
另外与非婚化有关的是“寄生式独身”这一现象的出现。
独身者的比率自1984年以来增长缓慢,而在父母身边的独身者比率却急剧上升。
这是因为跟富裕的父母一起生活,工资收入可以不向家里交,这笔钱可以用于购买名牌商品、满足自己的爱好、外出旅游等。
这种独身白领丽人(o ffice ladies)人数正在迅速增多,已构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阶层。
“寄生式独身”现象对非婚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女性晚婚化晚婚与少育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就业率的提高,其结婚年龄大都推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都市化以及服务行业的增多等,都为女性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由于男女就业机会的均等化,使得女性有可能在某些领域与男性一决高低或平起平坐,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满足于毕业就结婚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更多、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
从统计数字来看,在1970年,日本男子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6.5岁,女子为24岁,而到了90年代前期,日本男子的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到28.4岁,女子达到26岁。
在日本,晚婚已蔚然成风,大势所趋。
三、少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少子化给整个日本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而其少子化时代的儿童教育问题则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是生活环境。
辽宁师大和日本福冈教育大学的学者就少子化时代中日两国儿童的生活、文化环境问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家长认为少子社会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孤僻、其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极难培养。
许多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他们溺爱子女,无条件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致使孩子性格扭曲,缺乏独立性。
独生子女家里没有一起玩耍的伙伴,日趋白热化的应试教育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孩子们感到精神紧张、寂寞孤独。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最终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少子化同样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冲击。
目前日本的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受生源不足的困扰。
学校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想方设法对教学设施进行改造,对教学方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力图以自己学校的特色吸引更多的学生。
生源不足又意味着教师的过剩。
许多以培养师资为目标的大学院系都不得不进行某些调整。
据悉,日本横浜国立大学的教育学部已改为“教育人间科学学部”,佐贺大学的教育学部已改为“文化教育学部”。
这两所学校的负责人表示:教师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培养目标,希望今后的毕业生不仅能当教师而且能胜任其它工作。
少子化对日本政府来说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就世界范围而言,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进入21世纪以后,少子化给日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提供劳动力资源的群体将变得越来越少,劳动力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将制约日本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阻碍日本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人口结构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日本社会家庭人口的比例将是4:2:1,也就是一个年轻人不得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及父母的父母。
目前,为了供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有5.1人在劳动,而到了2010年劳动的人数将减至2.7人。
目前,日本正以飞快的速度迈入老龄化社会。
难怪日本政府恳求年轻夫妇们“至少再生一个孩子”。
四、少子化的对策为了扼止少子化的发展势头,日本政府制定了不少对策。
这些对策多数是用来解决已婚妇女生育率下降问题的。
相对而言,解决女性非婚化和晚婚化的对策似乎不多。
日本出台了一个“天使计划”即援助教育综合计划,已于1995年开始实施。
这一计划旨在使职业妇女能够安心地养育子女并得到社会的普遍援助。
日本政府和地方团体的具体做法如下: 1.扩大现有保育所的定员,延长托保时间。
根据幼儿父母的需要,提供夜间和临时性托保服务。
2.把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地方育儿援助中心,实施有关方面的咨询,举办专题讲演会。
政府部门还为此类活动提供资助。
3.发给儿童补贴费,从第3个孩子起增加补贴金额并减少家长的所得税额。
4.确保产假时间(有些企业甚至允许产妇的丈夫休假)。
5.缩短劳动时间(每周2天公休日将成为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