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浅析日本少子化的原因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和背景。

认为这是随着高学历化及女性劳动者的增加,日本女性对结婚及生育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求男女平等,拒绝成为生产工具,以及育儿成本增加导致的结果。

作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已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困扰着日本政府和社会各阶层。

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少子化;原因;婚育观;日本
近年来,日本一直被“少子化”问题所困扰。

何为“少子化”,如其字面意思所示,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的现象。

日本当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生下2.48名孩子。

但在2011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9,与2010年持平。

合计特殊出生率在2005年跌至1.26的历史最低点后持续上升,但增速有所放缓。

本文将以日本少子化产生的原因为重点进行阐述。

一、日本出现少子化的原因
1、晚婚晚育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婚姻状况直接地影响到人口的发展,并且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日本厚生省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来看,2010年日本人的初婚年龄,男性为30.5岁,女性为28.8岁,而1980年,男性的初婚年龄为27.8岁,女性为25.2岁。

约30年中,男性和女性的初婚年龄分别上升了2.7
岁和3.6岁。

像这样的晚婚化日渐明显。

初婚年龄的上升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生育年龄的上升。

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由10年前的28.8岁到如今的29.9岁,增长了1.1岁。

同样,日本的生涯未婚率(50岁为止的未婚率),男性从1.7%到20.1%,女性从3.3%到10.6%,以飞速增长。

晚婚化和未婚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少子化的进展。

2、出生率的低下
由于晚婚化且女性最佳生育年龄限制等原因,不得不放弃生育的夫妇在增加。

另外,随着结婚之后还持续原先工作或者生育后想再就职的女性的增加,会有控制生育儿童人数的现象产生。

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的合计特殊出生率(1名女性终身生育子女人数)为1.39。

出生率在2005年创下历史最低记录的1.26后逐年上升。

2008与2009年的出生率均为1.37,2010年则上升了0.02点。

厚生省分析认为,出生率上升是因为36至39岁生育和生育第二胎以上的女性增加,同时表示“虽然出生率转为上升,但少子化现象今后仍将继续”。

二、少子化原因的背景
1、日本女性追求男妇平等,拒绝成为生产工具
近年来,日本女性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婚姻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全球经济化的发展,现代日本女性得以和广阔的世界接触,视野得到了扩展。

日本女性开始思考在历史潮流及现实生活中,作
为女性所得到的评价,表示出想与男性一样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强烈愿望。

半个多世纪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

无论在劳动力不足、资源稀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经济泡沫破灭的九零年代,也不管是为了补充劳动不足还是为生计所迫,日本女性为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保持,提高和日本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她们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必然会提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要求,男性不对自己摆架子并且分担一定的家务事,正是她们追求男女平等的表现。

2、高学历化及女性劳动者的增加
从大学等高等教育机关的女性入学率来看,虽然近几年持稳定状态,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女性大学入学率直线上升。

特别是4年制大学的入学率更是明显。

1960年日本女性大学入学率为6.5%,而到了2008年则上升到了42.6%。

如此高的升学率对晚婚晚育化的进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伴随着女性的高学历化,“机会均等雇佣法”,“男女工资平等法”的颁布,女性就业人口保持不断增长的状态。

希望同时兼顾家庭及工作的女性也随之增加。

但是,由于日本公司惯有的人事制度,女性在生育之后不得不面临被解雇的困境。

而且生育后的再就业也是异常艰难。

然而工作和育儿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即使是在福利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的日本,接收幼儿的托儿所也存在着数量不足的问题。

因此,对于职业女性来说,比起生育儿女的乐趣来说,苦恼要更多。

从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女性选择了工作。

而另一方面,由
于离婚率的上升,女性对婚姻的不安定感越来越强烈,为了防止由于婚姻解体从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一部分女性则不得不选择工作。

3、对结婚及生育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少子化现象的出现和现在年轻人的婚姻生育观念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管是选择晚婚的男性还是女性,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单身生活更加的自由。

随着职业女性的增加,她们的经济能力得到提高,没有必要像过去一样通过结婚而依赖丈夫来得以生活。

因此,部分女性选择了较为自由的单身生活。

另一方面,从泡沫经济时代的“高学历,高收入,高身高”到现在的“有共同价值观,性格相符,有稳定收入”,可见女性对配偶者的要求也是渐渐从物质要求转向精神要求。

2010年日本朝日生命保险公司随选出600名25至44岁的单身职业女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了相关调查。

结果显示,对于结婚对象的条件,重视“价值观一致”的女性占总数的61.8%,其次是“对待金钱的态度”(27.0%)和工作稳定(26.3%)。

其中调查还显示,93.7%的女性“考虑过要一辈子独身”,首次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的年龄均为28.6岁。

在小于34岁的被调查女性中,近80%有过独身的想法。

4、育儿成本的增加
育儿成本的增加也是研究日本少子化成因时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据日本政策金融金库以利用教育贷款家庭为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小学生以上子女的日本家庭中,2010年度平均教育费用预
计将达到198.2万日元,占家庭年收入的36.7%。

这是自2000年度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高教育负担比例。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05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家庭每年用于教育方面的费用约为,公立幼稚园25万日元,私立幼稚园54万日元,公立小学33万日元,私立小学137万日元,公立初中47万日元,私立初中127万日元,公立高中52万日元,私立高中104万日元,公立大学130万元,私立大学文科167万元,私立大学理科207万日元。

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如果从幼稚园到高中是公立学校,大学是国力大学的情况需要1091万日元,如果从幼稚园到大学都是私立学校的话则需要2352万日元。

在如此高额的学费面前,日本的年轻母亲放弃生育也是无奈之举吧。

其次,日本女性的就业模式是典型的m型结构。

大部分的女性一旦生了孩子,就只能放弃工作专注于育儿。

待孩子上幼稚园时再回归社会。

但是由于日本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还是实行的终身制及论资排辈,即使女性再就业的话,也只不过是以临时雇用或打工的形式,并不能享受到正式社员的福利。

她们由于育儿而失去工作的机会成本增加了。

像这样可见的育儿费用的上涨及不可见的机会成本的增加给大部分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总之,日本少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年轻人的婚育观念,特别是女性婚育关有很大关系。

少子化问题是日本今后必须应对的难题,少子化的解决,对日本今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对策,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了缓解作用。

但是,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政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胡澎.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日本发展报告(2000-2001)[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资料
集.2010.
[3] 山本肇.少子亡国论.かん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王安一(1985.11-),女,上海杉达学院助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