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组织分为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人体组织的四大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组织。
HE染色即苏木精—伊红染色。
二.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基本特征:1.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外基质2.明显极性3.有游离面和基底面4.大多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选择、名解)上皮类型主要分布单扁内皮:心、血管、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单立肾小管、甲状腺单柱胃、肠、胆囊、子宫假复呼吸管道复扁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角化:皮肤表皮复柱眼睑结膜、男性尿道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呼吸管道,含有柱状细胞(最多)、锥形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
复层扁平上皮:基底层-矮柱状,增殖分化中间层-多边形细胞浅层-梭形或扁平细胞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无导管。
微绒毛和纤毛的区别: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上皮细胞侧面四种连接名称:紧密连接,缝隙连接,中间连接、桥粒。
基膜分基板和网板,基板靠近上皮,网板与结缔组织相连。
三.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1.细胞少,种类多,无极性2.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3.起连接、支持、保护、储存营养和物质运输的作用4.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结缔组织的分类:致密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组成:1.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白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基质—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组织液。
纤维细胞是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来源于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的部位以及慢性炎症部位。
功能:1.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2.参与体液免疫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似纤维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修复。
肥大细胞:易染,水溶。
脂肪细胞:胞质内含一大脂滴纤维—1.胶原纤维:新鲜呈白色,故又名白纤维。
粗细不等,韧性大。
2.弹性纤维:新鲜呈黄色,故又名黄纤维。
弹性强,韧性差。
EM下—弹性蛋白+胶原纤维3.网状纤维:又名嗜银纤维。
致密结缔组织:特点--以纤维为主要成分而细胞较少(主要为成纤维细胞),纤维粗大,排列致密。
三种类型—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
四.血液血液组成:45%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55%细胞外基质—90%水+血浆蛋白(血浆)红细胞:简称RBC形态—1.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um。
2.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3.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平均寿命为120天。
网织红细胞:1.未成熟的红细胞2.含少量核糖体白细胞:分类 1.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最多,大,含细小均匀的嗜天青颗粒,核分叶。
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核左移—细菌感染时,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
核右移—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时,4-5叶核的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0%-1%,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成蓝紫色。
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
嗜酸性粒细胞:0.5%-3%,内含粗大,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染成鲜红色。
具有特征性的双叶核。
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含嗜天青颗粒。
淋巴细胞:25%-30%,核大呈圆形,一侧常有浅凹。
胞质嗜碱性,天蓝色,有嗜天青颗粒。
血小板:双凸圆盘状,直径约2-4um。
无核。
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
功能—止血与凝血。
五.软骨和骨(名解)软骨陷窝—软骨组织内的小腔隙,被软骨细胞占据。
同源细胞群—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同群细胞。
软骨的类型:透明软骨—最常见,新鲜呈半透明。
分布于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
弹性软骨—大量弹性纤维,耳廓、会厌及咽喉等处。
纤维软骨—大量胶原纤维,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处。
骨组织中的细胞:1.骨祖细胞小,胞质少,核椭圆或细长。
2.成骨细胞骨质表面,有基质小泡,对类骨质的钙化有重要作用。
3.骨细胞骨陷窝—骨细胞胞体所在的腔隙。
骨小管—骨细胞突起所在的腔隙。
4.破骨细胞巨大的多核细胞骨干环骨板:密质骨在骨干的内外表层形成环骨板,外厚内薄。
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密质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中央管+哈弗斯骨板(同心圆排列)间骨板:填充于骨单位之间,无中央管。
六.肌组织分类:骨骼肌(有横纹,随意肌)心肌(有横纹,非随意肌)平滑肌(无横纹,非随意肌)肌细胞又称肌纤维。
骨骼肌LM—长圆柱状核多有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又称I带,暗带又称A带)(常考)肌节—1.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2.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
3.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EM—1.肌原纤维:粗肌丝和细肌丝。
只有细肌丝的地方就是明带,出现粗肌丝就是暗带。
(名解)2.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
(调节钙离子浓度)3.肌浆网:滑面内质网。
心肌(考比较):LM—1.短圆柱形,有分支,互联成网2.多为1-2核,居中3.有闰盘4.有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平滑肌:LM—1.细胞长梭形2.单核居中3.无闰盘4.无横纹七.神经组织神经元的形态:胞体、树突、轴突。
轴突无尼氏体。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也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般所说的突触。
EM—突触前成分(神经元的突触终末,称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前成分含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含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多是圆形的清亮小泡;含单胺类递质的则为小颗粒型小泡;含含氨基酸类递质的则为扁平清亮小泡;含神经肽的往往是大颗粒型小泡。
突触小泡表面附有一种蛋白质,称突触素。
神经胶质细胞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1.星形胶质细胞:最大的神经胶质细胞。
胶质界膜—-胞体发出的突起末端扩展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
血—脑屏障---胞体发出的突起末端扩展形成脚板,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
(选择)2.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最小,血液单核细胞形成,神经系统受损后可转化为巨噬细胞。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1.施万细胞:功能—(1)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
(2)促进受损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再生。
2.卫星细胞神经纤维组成:神经元的长轴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
郎飞结:有髓神经纤维的施万细胞呈长卷筒状一个接一个的套在轴突外面,相邻施万细胞之间不完全连接处有一狭窄,称郎飞结。
感觉神经末梢:1.游离神经末梢—参与冷、热、轻触和痛觉。
2.触觉小体—参与产生触觉。
3.环层小体—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特点(1)表面背囊。
(2)有神经末梢。
(3)中央有一条均质状圆柱体。
4.肌梭九.眼和耳角膜特征:1.透明圆盘状,中间薄周围厚。
2.无血管和淋巴管。
分为5层:角膜上皮(未角化的复扁)前界层(不含细胞)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单扁或立方上皮)视网膜(视部)分为四层:色素上皮层(单立上皮)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节细胞层视细胞层含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感弱光,分布于周围;视锥细胞感强光和颜色,分布于中间,有三种功能类型,分别含红敏色素,蓝敏色素,绿敏色素。
十.循环系统心壁从内向外分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中膜很厚,含40-70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中膜较厚,含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其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毛细血管结构:内皮、基膜、周细胞分类特点分布连续毛细血管 1.连续内皮 2.完整基膜结缔组织,肌3.紧密连接4.大量吞饮小泡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
有孔毛细血管 1.许多内皮窗孔胃肠粘膜,某2.小孔有隔膜些内分泌腺3.完整基膜和肾血管球等。
血窦 1.有窗孔,无隔膜肝、脾、骨髓2.管腔大,不规则和某些内分泌3.内皮细胞间隙大腺。
4.基膜连续或不连续或无十一.皮肤一.表皮表皮细胞分两大类: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种类: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二.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乳头层和网织层,无明确界限。
乳头层: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网织层:乳头层下方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深部常见环层小体。
汗腺: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
分泌部由一层锥形细胞组成,导管部由两层较小的立方细胞构成。
十二.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免疫细胞构成。
淋巴细胞可分为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三类。
巨噬细胞:血液单核细胞传出血管进入结缔组织后分化形成的。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以及由其分化形成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1.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2.骨组织的破骨细胞3.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4.肝巨噬细胞5.肺巨噬细胞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
淋巴小结LM—1.圆形,边界清楚2.主要由B细胞构成,含少量Th细胞3.分为初级淋巴小结(无生发中心)和次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4.抗原刺激可增大和增多胸腺:皮质(大量胸腺细胞)髓质(少量胸腺细胞,含胸腺小体)血—胸腺屏障结构: 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2.连续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淋巴结的结构: 1.被膜:输入淋巴管2.门部:血管和输出淋巴管3.小梁4.淋巴组织和淋巴窦脾的结构: 1.红髓2.白髓3.被膜和小梁十三.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功能: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的功能:降低血钙浓度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网状带—分泌性激素(主要为雄性激素)腺垂体远侧部的5种细胞:1.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2.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激素细胞3.嫌色细胞十四.消化管消化管壁(除口腔和咽外)自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四层。
舌乳头:丝状乳头—最多,锥形,舌背,无味觉菌状乳头—较少,蘑菇状,舌尖与舌缘,有味蕾,鲜红色轮廓乳头—十余个,舌界沟前方,有环沟胃 1.上皮特征:(1)单层柱状,表面粘液细胞组成。
(2)椭圆形核位于基底部。
(3)顶部胞质内有黏原颗粒。
(4)细胞间紧密连接。
2.固有层含大量胃腺—胃底腺、幽门腺、fen门腺(愤右边那个,我打不出来)胃底腺:又称泌酸腺。
含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
LM—多,柱状,核椭圆于基部,强嗜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