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2006第29卷 第6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9 No.6・晋文化研究・从对比中看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点———以比喻为例温锁林(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文章采用统计与对比的方法,对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小说中的比喻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分别把赵树理的比喻与其他三位作家的比喻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了赵树理比喻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取喻的地方化、大众化,用词用语的口语化,是他的小说比喻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比喻;山药蛋派;修辞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6)06-0071-05引言赵树理是现当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要作家,特别是他作品的语言,以其浓郁的“山药蛋”的乡土气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
周扬同志称他为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对他在语言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不能不研究其作品的语言。
对赵树理作品的语言,过去也有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大都是在文学的范围内来研究语言的艺术特色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拓宽、加深。
至于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还做得很不够。
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对赵树理小说中的比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希望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揭示出赵树理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的特色,为赵树理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要了解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喻做比较。
我们特意选取了赵树理同时代作家茅盾、老舍、孙犁,把赵树理的比喻与他们的比喻进行了多角度的对照。
这样,就把赵树理的比喻放在了一个有对比物、有参照系数的语言环境中。
我们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较为客观和可信的。
我们选取这三位作家与赵树理比较,是有特别用意的:(1)四位作家都是公认的语言巨匠,他们作品的语言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2)四位作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极富代表性。
茅盾和老舍是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不过二者又有不同:茅盾的小说以反映城市上层人士的生活见长,而老舍则以写他所熟悉的北京平民生活著称。
孙犁和赵树理一样,都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但他俩的艺术风格也有区别: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中充溢着冀中农村的生活气息;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则有着独特的山西地方风味。
为了把握赵树理比喻的特点,我们还采用了统计的方法,对《赵树理文集》中的26篇小说[1]、茅盾的《子夜》[2]、老舍的《骆驼祥子》[3]和《孙犁文集(一)》中的40篇小说[4]中的所有比喻进行了穷尽的统计,力求能用精确的数字使四位作家比喻的特点得到量化的说明,并在比较中发现赵树理比喻中反映出的语言特色。
(见下表)四位作家使用比喻统计表作家作品赵树理茅盾老舍孙犁语料字数63.2万字34.3万字16.2万字32万字比喻数453个779个401个402个使用频率7.17个/万字22.71个/万字24.75个/万字12.56个/万字 一 赵树理与茅盾的比喻:“俗”“雅”有别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运用比喻的风格与“山药蛋派”创始人赵树理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最明显的区别有三:(1)比喻一“洋”一“土”;(2)用词风格一“雅”一“俗”;(3)语法上的“欧化”与“汉化”。
下面分别说明。
(一)比喻一“洋”一“土”茅盾的《子夜》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工业的金融的”上海的社会生活,因此,作品中的比喻有好多是描写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都市里现代生活的特有事物和现象的:(1)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
收稿日期:2006-05-18作者简介:温锁林(1962-),男,山西寿阳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语法学、修辞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研究。
(285)①(2)几百个吞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
(291)(3)客厅里只有电风扇单调的荷荷声,催眠似的唱着。
(653)(4)汽车喇叭声发狂似的从厂门口叫进来了。
(629)(5)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的扑到吴老太爷眼前。
(291)赵树理的作品写的都是农村生活,他笔下的比喻所描写的事物、现象则是另外一种风貌:(6)那一带地就像刀把。
(413)(7)他这个场磙样子,是用一根木棍子两头安着两块圆木板做成的,看起来像车轮,不过两头不一般大。
(357)(8)到秋末谷穗像打鼓锤,头上还有寸把长一条蜡捻子。
(206)(9)打上个像道士帽样子的木楔子。
(364)不用再多举例,一望便知,茅盾与赵树理的比喻,一“洋”一“土”,泾渭分明。
(二)用词风格一“雅”一“俗”在茅盾和赵树理笔下,即便是用同样的事物作喻体,在用词风格上也显示出“雅”、“俗”两种不同的风格。
表示同一事物的词,茅盾的选择是趋“雅”,书面色彩较浓;赵树理的选择是趋“俗”,口语化的程度高。
下面我们用与“水”有关的词语作喻体的例子来比较:茅盾用这些词语作喻体共40次,其中,“潮水”、“怒潮”13次,如:(10)欢呼的声音从群众堆里起来了,人的潮水又动荡。
(628)(11)女工的怒潮把他们冲倒,把他们卷入重围!(678)(12)她的丰满的胸脯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
(299)(13)光影的水浪纹在他那账簿上一晃一晃的。
(470)(14)此时尚留在大餐室前半间的五六位也被这个突然卷起来的公债的漩涡所吸引了。
(318)(15)草棚区域立刻起了一个恐怖的漩涡。
(693)其他还有“洪水”等,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赵树理用这类词语作喻体共5次,其中“流水”2例:(16)牛车、骡车、驮子、担子,在宽处像流水, (798)(17)他用手打起拍子有时候还带头表演,跟流水一样马上把这段快板说了一遍。
(766)其余的3例是:“大泡儿”(648)、“河”(577)、“水”(860)。
很明显,茅盾作品中用的“潮水”、“波浪”、“漩涡”、“洪水”等都是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而赵树理小说中用的“流水”、“大泡儿”、“水”等,则口语化色彩要浓一些。
可见,一“雅”一“俗”,正是两位作家用词风格的明显特点。
(三)语法的“欧化”与“汉化”茅盾作品的语言,有受西洋语法影响的明显痕迹。
这些痕迹在比喻的结构组织上体现得也相当明显。
汉语中明喻的典型格式是“甲像乙”,茅盾的比喻却往往把喻体和喻词提前,而把本体置后,形成“喻词+喻体+本体”或“喻词+喻体+似的+本体”的“欧化”语法格式。
在茅盾的明喻中,这种“欧化”格式的比喻53例,占了他明喻的12.2%,占了他作品比喻总数的6.8%。
请看几个例子:(18)就像恶斗以后短时间的沉默,人们都在准备下一场苦战。
(572)(19)就好像身边爆开了一颗炸弹,雷参谋脸色突然变了。
(315)(20)像一支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
(293)(21)好像犯人被判决了罪状,冯云卿此时觉得无可躲闪了。
(490)这样的比喻格式修辞学上称为“提喻”,其实,如果从语法框架来看,完全是借用西洋语法的,是典型的“欧化”句式。
赵树理比喻中这样的格式一个没有,他的比喻,用的全部是纯汉语的格式,不带丝毫的洋味,与茅盾形成明显的对比。
仅就以上三点不同,我们完全可以说:茅盾是典型的城市文人作家,他的比喻在取喻、用词风格和比喻格式的选用等方面,都显出“雅”和“洋”的特点;赵树理是典型的农民作家,他的比喻则呈现出“俗”和“土”的特点。
二 赵树理与老舍的比喻:“晋味”“京味”分明老舍和赵树理都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文学风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写的都是土生土长的小人物,作品中的人物说的也都是小人物自己的话。
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的不同,他们的创作风格又有明显的不同:老舍是典型的“京派”作家,其作品京味浓郁;赵树理的作品山西乡土气息淳厚,代表了“山药蛋派”的风格。
从他们作品的比喻中,我们也能看出二人风格的差异。
(一)运用熟语作喻体风格各异老舍的比喻中,常用地道的北京熟语作喻体构成比喻,京味十足:(22)风从下面来,他们的脚便找不着了地;风从前面来,手一扬就要放风筝。
(75)(23)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
(70)(24)咱们不招谁惹谁的,临完了上天桥吃黑枣,冤不冤? (100)(22)中“放风筝”比喻人像风筝一样被风吹走;(23)“放秃尾巴鹰”比喻钱连本带利全部丢失,一去无还;(24)“吃黑枣”比喻挨枪子。
这些都是地道的北京熟语。
赵树理用作喻体的熟语则是另外一种“晋派”风味:(25)他们两个的意思是只要不枪毙,扫地出门都可以。
(161)(26)是平常时候不敢说吧,会说扔砖头话的人多啦! (133)①例句后括号里的数码表示引用例句的页码,引文的篇名本文一概不加注,下同。
(27)所以想找一点顶门杠子的话顶他一下。
(741)(28)反正只凭个光杆子人过日子,要说斗他,实在也斗不出什么果实来。
(269)(25)中“扫地出门”比喻把某人的房产、土地等一切财产全部没收充公,然后再把某人也赶出去;(26)“扔砖头”比喻说瞎话,说风凉话;(27)“顶门杠子”比喻粗鲁、冲气的话;(28)“光杆子”用来形容光棍汉。
这些都是带着山西泥土气的熟语。
另外,赵树理喻体中还有许多像“碾磨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等熟语,跟老舍先生作品里那些带京味的熟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人物口头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一致性不同老舍作品的语言,平易通俗、生动活泼,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的作品语言中,还或多或少地掺杂着一些非口语化的成分,有时还带有一些欧化句法的痕迹。
因此,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叙述语言的书面化并存,是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
这与赵树理从人物对话语言到叙述语言的一贯到底的口语化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两位作家运用语言的这些特点,在他们的比喻中也明显地暴露出来。
我们先看老舍的几个比喻:(29)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5)(30)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葬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28)前一例中,“总结果与报酬”,前头还加了“他的”和“一切挣扎与困苦的”两层定语,这显然不是口语中常用的句子;后一例中,在喻体“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之前,一连用了“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四层定语,这也是典型的欧化句法的痕迹。
赵树理的比喻中从未有这种现象。
即便是赵树理的一些略带夸张色彩的比喻句,也与老舍不同。
请比较:(31)赵:头上的汗冒得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872)(32)老: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水来,哗哗的,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