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测试题(二一、(28分1.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是(A.归省(xǐng行辈(háng蕴藻(yùn一撮豆(cuōB.恬静(kuò冗杂(rǒng羁绊(jī晦暗(hǔiC.谐谑(xuâ粗犷(guǎng缤纷(bīn垂髫(tiáoD.阡陌(qiān呓语(yì泯然(mǐn孀妻(shuā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宛转悠扬月光皎洁大启大落奇伟磅礴B.勿勿变幻抑扬顿挫不决于耳自变不穷C.雅雀无声轰然雷动左右逢源无体投地D.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括目相待戛然而止3.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惮(怕稍纵即逝(放松忍俊不禁(忍受怅然(不如意的样子B.熠熠(闪光发亮枕戈待旦(天明漠不关心(冷淡拈轻怕重(抓C.热忱(真实的情意不足挂齿(值得不远万里(不以……为远精益求精(聪明精明D.见异思迁(变动取义成仁(成全、实现絮叨(翻来覆去地说绕梁不绝(山4.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都回来了!哪里会错。
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地说。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奔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C.当一切都时过境迁的时候,记忆中的进行曲不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温柔么?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D.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试题做好之后,检查了一遍,完全符合要求,只有两道题的答案写得简单了一些,可能要扣分。
B.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复习了旧课,而且学到了新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我得继续发扬成绩,改进缺点。
D.我确实喜欢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
6.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甚至当我们连心都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②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
③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④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
⑤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
⑥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A.①④⑤③⑥②B.④⑥②③①⑤C.②⑤④⑥①③D.①④⑥②⑤③7.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A.约有两三分钟不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比喻B.幸福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夸张C.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
(排比D.满园子里寂然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对比8.在下面的情境中,回答不得体的一项是(江涛把自己的200元压岁钱寄给了灾区希望小学。
有的同学问他是不是想出风头,江涛说:A.“如果大家都来出这样的‘风头’,我们的社会该多好啊!”B.“如果能想到灾区儿童的处境和需求,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C.“我不过是做了我想做的事罢了,别的,我从来没想过。
”D.“这样说无非是一种嫉妒,你该不会是这样吧?”9.按照括号的提示,用“/”线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每句只能有一次停顿。
A.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着急的是弟弟B.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着急的是妈妈C.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着急的是爸爸妈妈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错相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用说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听见妇抚儿乳(喂奶C.年且九十(将近曾不能毁山一毛(草木D.既出,得其船(自己的不能称前时之闻(对称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B.(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乡亲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渐渐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C.(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了这个美好的地方,(以后没有出去,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D.(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县城里的人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没再出去,就和外国人产生了隔阂。
(2稍稍宾客其父(A.渐渐去他父亲那里做客。
B.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
C.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渐渐宾客去他父亲那里12.作家与作品、文体及年代配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石壕吏》杜甫唐代叙事诗B.《黔之驴》韩愈宋代寓言C.《社戏》冰心现代散文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散文诗13.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要求书写清楚正确,字体工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天涯若比邻。
(2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
(3写出《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平乐》一词中,在作者辛弃疾眼中儿童顽皮、淘气的形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38分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题目。
(一(10分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加点的4个字依次注音正确的一组是(次(1分A.zhào zhōng zhòng shìB.zhuō zhòng zhōng shìC.zhào zhóng zhòng sìD.zhuó zhòng zhòng sì2.对这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
本段主要写故乡的豆好吃,戏好看。
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
本段是看戏后的余波,也写了“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C.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
本段主要写故乡是乐园。
D.节选自《社戏》,文中的“我”即作者鲁迅。
本段主要写“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3.“是的,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的话有4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A.“是的”承认偷豆一事,表现双喜诚实的品质。
B.“我们请客。
”说明偷豆的理由是请客,并非不光彩的事情。
C.“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意思是偷你家的豆是看得起你,说明双喜聪明,很会说话。
D.“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埋怨六一公公说话声音太大,把虾吓跑了。
4.“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2分(二(12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①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③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④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⑤,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⑥,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⑦也,而山不加增,何苦⑧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移山的困难有:①________,这从文章的第1段可以看出;②运土石的工具很小;③运土的距离远、时间长,这从文章第2段的“________”一句可以得知;这一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3分2.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______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________语气。
但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______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文中的“_______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ân。
B.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C.河曲智叟亡(wàng以应。
D.一厝(cuò朔东。
4.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5.对下面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毕力平险(用毕生的精力去铲平险峻的大山B.帝感其诚(天帝感受到了他的诚心C.冀之南,汉之阴(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北岸D.无陇断焉(没有高山阻隔了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1分A.太行山和王屋山四周各长七百里,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B.参加移山的是愚公和他的妻子以及邻居家的寡妇和她的儿子,共四人。
C.邻居寡妇家有一个约三四岁的小孩。
D.愚公等人把挖下的土石都扔到渤海当中。
7.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和((2分A.本文选自《列子》,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B.这篇寓言故事的高潮是第2段,即愚公率领家人移山。
C.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如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智叟的“笑而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