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期末复习综合练习——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修葺(qì)憎恶(zēng)粗拙(zhuō)燕然勒功(yàn)B.亘古(gèn)校补(xiào)迸溅(bèng)诲人不倦(huì)C.忏悔(chàn)炽热(zhì)愧怍(zuò)锲而不舍(qiè)D.猥琐(wěi)别扭(biè)殷红(yān)颠沛流离(pèi)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漫步监督千军重负耀武扬威B.迟钝霹雳天崖海角如释重负C.吞噬点缀语无轮次任重道远D.鲁莽闲暇耐人寻味仙露琼浆3.小语在课外整理了钟南山院士的爱国事迹,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话,但觉得句序有点乱,请帮他选择排序正确的一项()他,一个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个本应退休的院士。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院士!①他挺身而出,带着医护工作者,抗击长达七个多月的非典。

②但在国家陷入水深火热的危难时刻,头发早已花白的他总是义无反顾,身先士卒。

③还记得2003年非典爆发,那场无硝烟的战争使无数平民百姓人心惶惶。

④他以令人敬仰的学术勇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尚的医德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力量。

⑤如今,冠状病毒再次迎头击来,他又一马当先,不惧一切地跟疫情拼搏。

A.③①②⑤④ B.③②①④⑤C.②③①⑤④ D.②①③④⑤4.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2)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4)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5)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登高情结,这种情结影响着文人的文学创作和审美心境。

陈子昂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顿感天地无穷,人生有限,于是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杜甫“登泰山而小天下”,不仅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登泰山之决心,也表达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抱负;王安石登飞来峰,豪气满怀,不仅表现了他大无畏的精神,还富含哲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椰风中学将组织开展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为了营造校园孝亲感恩的氛围,请写一则有关“孝”的名言警句。

(2)孝亲敬老,重在行动。

中学生应如何尽孝?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3)初一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轮流到夕阳红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

下面是敬老院写的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两处错误,请按要求修改。

感谢信尊敬的椰风中学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们夕阳红敬老院的全体老人们,怀者感激的心情写信给贵校。

感谢贵校初一年级的同学们用真城、无私的行动,让老人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孩子们高贵的品质离不开贵校的辛勤培育,这虽然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头等美德,但是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信在贵校的带动下,爱老敬老的风气会不断弘扬,社会公益事业会不断壮大!再次向你们表达诚挚得谢意!此致敬礼夕阳红敬老院2022年6月20日①这封感谢信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这封感谢信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6.《骆驼祥子》里的主人公祥子经历了人生的“三起三落”,心路也发生了变化。

下列是关于祥子的五件事,请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①积蓄被孙侦探敲诈一空②苦干三年,买上新车③和虎妞结婚④出卖阮明,换取钱财⑤失去洋车,牵回三匹骆驼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碗花糕王充闾①小时候一年到头最欢乐的日子要算是旧历除夕了。

②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过年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

除夕之夜,他先帮嫂嫂剁好饺子馅,就盘腿上炕,陪着祖母和父亲、母亲玩纸牌。

剩下的活儿,就由嫂嫂全包了。

③一家人欢欢乐乐地说着、笑着。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五更时刻,哥哥到外面去放鞭炮,这边饺子也下锅了。

煮了一会,母亲总要在屋里问上一句:“煮挣了没有?”嫂嫂一定回答:“挣了。

”母亲听了,特别高兴,她要的就是这一句话。

“挣了”,意为赚钱,如果说“煮破了”,那就不吉利了。

热腾腾的一大盘饺子端了上来,全家人一边吃一边说笑。

突然,我喊:“我的饺子里有个铜钱!”嫂嫂的眼睛笑成了一道缝,甜甜地说:“恭喜!小弟的命就是好!”按照旧俗,谁能在大年夜里吃到铜钱,就会长年有福,一顺百顺。

哥哥笑说,怎么偏偏小弟就能吃到铜钱,咱们得检查一下。

说着,就夹起我的饺子,一看,上面有一溜花边,其他饺子都没有。

原来,铜钱是嫂嫂放在里面的,花边也是她捏的,最后又由她盛到我的碗里。

谜底揭开了,逗得满场哄然大笑。

④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

大哥、大嫂都长我20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岁多。

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她特别喜欢我,还给我缝制了许多衣裳。

后来,嫂嫂自己生了个小女孩,也还是照样疼我抱我。

⑤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

有年过年,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瓷碗,乡下闭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

面团是事先和好的,经过发酵,再加上一些黄豆面,搅拌两个鸡蛋和一点点白糖,上锅蒸好。

吃起来又甜又香。

家中每人分尝一块,其余的全都由我吃了。

⑥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

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

我的嫂嫂天生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

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比如,心爱的小鸡雏被大狸猫捕吃了,赶庙会母亲拿不出钱来为我买彩塑的小泥人,只要看到嫂嫂那双笑眼,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破涕为笑。

⑦我五岁那年,哥哥突然染上疟疾,几天也不见好转。

父亲从镇上请来一位中医,把脉之后开出了一个药方,当天晚上大哥就服下了,夜半出了一身透汗。

由于错下了药,第二天大哥就死去了。

父亲根本不相信,那么健壮的一个小伙子,眼看着生命就完结了。

在床上停放了两整天,他和嫂嫂不合眼地枯守着,希望能看到大哥长舒一口气,苏醒过来。

最后,由于天气还热,实在放不住了,只好入殓。

父亲双手撬打着棺材,拼死地叫喊;我也呼着号着,不许扣上棺盖,不让钉上铆钉。

尔后连续几天,父亲都在深夜里到坟头去转悠,幻想能听到大哥在坟墓里的呼救声。

由于悲伤过度,母亲和嫂嫂双双病倒了,屋子里死一般的静寂。

原来雍雍乐乐、笑语欢腾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我像是一个团团乱转的卷地蓬蒿,突然失去了家园,失去去了根基。

⑧冬去春来,天气还没有完全变暖,嫂嫂便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衣服,衬着一副瘦弱的身躯和没有血色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其实,这时她不过二十五六岁。

当时父亲正筹划着送我到私塾里读书。

于是嫂嫂一连几天,起早睡晚,忙着给我缝制新衣,还做了两次碗花糕。

不知为什么,吃起来总觉得味道不及过去了。

⑨一天晚上,坐在油灯下,父亲问她以后有什么打算,她明确地表示,守着两位老人、守着小弟弟、带着女儿过一辈子,哪里也不去。

父亲说:“你的一片心我们都领了,可你年轻,总要有个归宿。

”嫂嫂呜呜地哭个不停,翻来覆去重复着一句话:“爹,妈!就把我当作你们的女儿吧!”嫂嫂又问我:“小弟放不放嫂嫂走?”我一面晃着脑袋,一面号啕大哭。

父母亲也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

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于心难忍啊!⑩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

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同意改嫁了。

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

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叫“出水”,不举行婚礼,一般都悄没声的。

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大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

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难得见上嫂子一面了。

因为早年丧痛,又过分劳累,听说嫂子身体一直不好。

改嫁不久,就患急病去世了。

我万分难过,万分悲戚,觉得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

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蒸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了。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凡凡的事,抒发的是普通人最质朴最真试的情感,却洋溢着无尽的亲情和乡情。

B.嫂嫂置办年夜饭,煮吃饺子,专为“我”的饺子里放铜钱祈福,勤劳能干,她视“我”如己出,一家人其乐融聪,共享天伦之乐。

C.嫂子的笑验,开朗的性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于她长相的美丑已不重要,所以“我”说“关于她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

D.常年在外的哥哥因病逝世,嫂嫂出于对礼教的恪守不愿改嫁,父母也是特别善良之人,不愿耽误嫂嫂的青春,劝她改嫁,读罢催人泪下。

8.请从修辞的角度析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

我像是一个团团乱转的卷地蓬蒿,突然失去了家园,失去去了根基。

9.第段写道我向母亲询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当母亲言及“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时就再也说不下去了,请联系上下文谈谈母亲此时己无法继续言说的原因。

10.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而文章的题目却是“碗花糕”,请结合全文分析以“碗花糕”为题有何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

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

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

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

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