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PPT

鱼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PPT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鲑鳟鱼类的鱼苗,以摄食4周龄的鱼种
为主 水温8~15℃流行
4、诊断
外观症状、病理切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诊断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
1、病原:艾特韦病毒或称艾格特维德病毒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2、症状
主要特征: 出血 急性型:突发性大量死亡,皮肤出血 慢性型:发生贫血 神经型:运动失常
3、流行情况
别名: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擦皮瘟 发病鱼类:2~3龄草鱼、青鱼 流行季节:全年 常与烂鳃、肠炎并发
4、诊断
根据外表症状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三、竖鳞病 1、病原
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短杆状、G-
2、症状
竖鳞 腹部膨大有腹水 眼球突出并充血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九、爱德华氏菌病
1、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
2、流行情况:
对鳖鲡、罗非鱼、真鲷、牙鲆等都有危害 主要流行于夏季 3、症状 主要表现在肝脏和肾脏上
肝 脏 型 , 肝 区 肿 大 , 穿 孔
肝 脏 型 , 肝 脏 肿 大 , 溃 疡
肾脏型,肾区肿胀,肛门红肿
混合型,肝区红肿,肛门红肿
鱼群聚集于出水口处
体色发黑,呼吸缓慢 病鱼往往失去平衡而侧游 有瘀斑性出血,皮肤及鳃上最多见 鳃的颜色变浅,呈淡红色或灰白色
腹部膨大
鳔壁有出血斑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鲤鱼
流行于春季,水温在13~20℃时流行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3、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感染淡水养殖的鲑科鱼类 主要危害鱼种及1龄以上幼鱼,一般鱼体大于5cm
才发病。 该病流行始于冬末春初,在水温6~12℃时多发。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三)鲤春病毒血症 (SVC)
1、病原
鲤弹状病毒 亦称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2、症状
真鲷淋巴囊肿病
患病症状:
牙鲆
病理组织检 查,可见 200-500um 巨大细胞组 成细胞团块。
患病症状:
许氏平鲉
鲈鱼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3.诊断方法:依外观初诊,以电镜观察确诊。 4.流行情况:
已发生于100余种海淡水鱼类我国养殖的鲈鱼、
真鲷、红斑笛鲷、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和东 方纯等都曾发现过。此病在水温10—25摄氏度 时为流行的高峰期,在我国全年均可发生。
3、流行情况
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松鳞病、松球病等 主要危害金鱼、鲤、鲫和一些热带鱼
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四、细菌性败血症
1、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Hale Waihona Puke 2、症状 体表充血 鳃、肝、肾贫血 肛门红肿
腹水
烂鳃、竖鳞 肠胀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十、链球菌病 1、病原:海豚链球菌,G+ 2、症状:眼球突出
患 病 症 状 :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
主要侵害鰤鱼,此外牙鲆、虹鳟、鳖鲡、罗非鱼等 全年均可发生,流行季节为7~9月
4、预防:a. 投鲜饵并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
b. 适度放养
5、治疗: 四环素
第三节 真菌性疾病
鱼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
2013-8-28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病毒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 非寄生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病毒病的主要特点:
1) 潜伏期长,不易发现;
2) 发病快,不易控制;
3) 防治困难,无特效药。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草鱼出血病 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三、虹彩病毒病 四、弹状病毒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
狂游、打转等异常行为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 肛门处常拖有1条粘液便 肾脏和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腹部膨大,体壁充血、出血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体色发黑,腹部膨大,眼球突出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鱼苗卵囊肿大,体壁充血、出血
5、防治方法
预防:除淤、消毒
治疗:氟哌酸、氧氟沙星、氟苯尼考、
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五、细菌性肠炎
别名:烂肠瘟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主要症状:肠道发炎,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性
腹水流出。
发病鱼类:草鱼、青鱼、鲤鱼。常与烂鳃、赤皮并发 流行季节:4-10月
(3)水温:20~33℃时发生 (4)流行地区广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4、诊断方法
[初诊]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及内脏各器官组织 都不同程度地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 鲜红色,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 [确诊] EM检查肾脏等部有无病毒粒子
ELISA、PCR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5、防治方法 预防: (1)彻底清塘; (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 注射; (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 高鱼体抵抗力; (4)发病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 防一个疗程。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
也称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 在我国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地区最广、季节最长、
损失最重 主要危害鲫、鲤、青、草、鲢、鳙、鲮等 流行季节3~11月份,水温9~36℃。5~9月份, 水温28℃为发病高峰期。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4、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初诊
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七、疖疮病
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主要症状:肌肉组织发炎,形成疖疮
发病鱼类:青、草、鲢、鳙、鲤
流行季节:全年散发性
患病症状: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八、弧菌病
1、病原
弧菌属细菌
短小、直或弯杆菌, G 鳖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鳖弧菌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TCBS培养基上生长的弧菌
2、症状
★共同的症状是体表 皮肤溃疡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
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
弧菌是条件致病菌。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4、诊断方法
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 免疫学检测 PCR检测
5、防治方法
福尔马林灭活疫苗 漂白粉消毒 磺胺类药物、土霉素
病理组织检查为胰腺广泛坏死。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3、流行情况
主要发病鱼类:鲑鳟鱼类(鱼苗-3月龄鱼) IPNV宿主范围很广,如鲆、鲽、鳎、鳕 流行季节:春季,一般发病水温10~15℃
平头鲽
宽体舌鳎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4、诊断方法:根据外观症状初步诊断, 取病鱼胰脏组织作切片、HE染色可 诊断。免疫学、ELISA诊断。
(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三)鲤春病毒血症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一、草鱼出血病
病原 症状和病理变化 流行情况 诊断方法 防治方法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1、病原
草鱼呼肠孤病毒,又叫草鱼出血病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具双层衣壳,无囊膜,属
预防 1.加强检疫工作,不将带有传染性胰腺坏
死病毒的鱼卵、鱼苗、鱼种及亲鱼输入或输 出。 2.发现疫情首先要封锁、销毁病鱼。被污 染鱼池用浓度为200毫克/千克的有效氯消毒; 被污染的工具用2%福尔马林或pH为12.2的 氢氧化钠水溶液消毒10分钟。 3.已有眼点鱼卵用浓度为50毫克/千克的10 %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如水的pH较 高时,则需用浓度为60~100毫克/千克的10 %复方皮维碘溶液药浴15分钟。
1)常出现明显的表面出血、溃疡,并伴随腹水、肠炎、 烂鳃等症状; 2)发病与水体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经常出现在高温、 水质恶化时; 3)抗生素及其它消毒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镜检可在体内发现大量的细菌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一、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
鱼害黏球菌(柱状屈桡杆菌) 细长、柔软,易弯成U形或V形
G-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2、症状 头部暗黑——乌头瘟 鳃盖内表皮被病菌感染腐蚀成近圆形透明小区 ——开天窗 鳃丝炎症、腐烂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草鱼、青鱼
流行于4~10月份,夏季为发病高峰期 该病常和细菌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第二节 细菌性疾病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
三、虹彩病毒病 (一)淋巴囊肿病
1、病原:
虹彩病毒科,淋巴囊肿病毒(LCD) dsDNA病毒 呈正20面体,直径200~260nm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CD)
2、症状:病鱼的皮肤上、鳍上和眼
球等处出现许多小疱状肿胀物。肿 胀物大的直径3cm的白色细胞团块, 这些肿胀物有各个分散的,也有聚 集成团或联成片的严重患者密布于 全身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肿胀 物为皮肤结缔组织被病毒感染后巨 大化的产物。
治疗: (1) 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
如二氧化氯0.02 ~0.03ppm,或漂白 粉精0.5 ~0.6ppm,或三氯异氰尿酸 (含有效氯85%)0.3 ~0.4 浓度等。 (2)内服药①每100千克鱼每天用 0.5千克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 (单用或合用都可以)再加0.5千克 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②每100 千克每天用40毫升4%碘液拌饲投喂, 连喂4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