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案例
工程技术学院2010级物流工程一班
和寒肖
20101474
物流园区功能区布局案例
解题过程如下:
一、功能区的划分及符号表述如下:
钢材仓储区——1
废金属仓储区——2
公共暂存区——3
冷冻冷藏区——4
农副产品仓储区——5
生活品仓储区——6
生产物资仓储区——7
综合服务区——8
市场交易区——9
物流配载区——10
二、物流园区功能分区相互关系分析
1、物流因素分析(只考虑货品)
物流分析与物流相关表
物流强度等级划分,按照物流强度等级比例划分表来划分。
表1 物流强度等级比例划分表
根据物流功能区特性分析,给物流强度划分等级(只考虑货品)
原始物流相关表如下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各个功能区域的布置是临近还是疏远布置。
初步分析如下(只考虑A):
首先,1-3,2-3,3-7临近布置;
其次,1-2,3-4,3-6,1-7,2-7临近布置;
最后,1-4,1-5,1-6,2-4,2-5,2-6也应该尽量临近布置。
对8,9,10的布置,考虑到E等级(由于没有与它们相关的、强度等级为A的)
有些物流等级为A的,在最后的布局图中也不一定能临近布置,经过非物流因素的分析后,还要在初步分析的布局图基础上做出调整。
考虑到实际情况,每个物流布置区域对之间不一定有直接联系,故进行实际布置时不仅要与非物流因素作联系,还要考虑实际情况的限制。
2、非物流因素分析:考虑交通和环境条件。
对非物流因素划分等级如下:
由上表分析如下:
第一,与水路相临近的布置区域为:1、钢材仓储区(在T1下的强度等级为A)2、废金属仓储区(在T1下的强度等级为E)3、公共暂存区(在T1下的强度等级为E)
再结合货物量的等级来分析,1-2,1-3,2-3的等级均为A。
在考虑货物量的时候,也要参考各个区域货物流通性的强度等级,1、2、3区域的货物流通性强度等级均为U,此时,只参考货物量的强度等级。
故定这三个区域为临近水路布置。
布置的顺序为1,2,3.
第二,与公路临近的区域:等级为A的有6、7、8、9、10考虑到面积等因素,取8、9、10为靠近公路的区域。
这三个区域的具体位置,参考T5,T6下的物流强度等级。
从环境影响因素下的强度等级来说,8、9的等级较高,故放置在不宜对周边环境和城市整体形象影响的区域。
第三,既不靠近水路、又不靠近公路的区域。
剩下4、5、6、7四个区域。
4、5、6、7的非物流强度等级相差不大,货物量之间的关系也近似。
从货物流的强度来考虑,提出几种方案,再参考其他物流、非物流因素。
货物流的强度等级较高的是3,公共暂存区和10,物流配载区。
公共暂存区和其他区的货物量等级不高。
考虑3,它和4,5,6,7区的货物量均属A等级3-7的强度最高,把7放置在和1,2,3都能临近的位置。
对于4,5,6的布置,考虑到实际生活情况,冷冻冷藏区、农副产品仓储区、生活品仓储区应该临近布置。
生活仓储和综合服务区是为了人员方便,联系比较紧密的两个区域。
应该处于比较临近的位置。
三、面积分析
物流园区的总占地面积为40公顷,这十大功能区的占地面积仅为22.86公顷。
还有一部分是剩余的。
剩余部分的面积分配,就要通过物流园区的实际运作情况来决定了,但我们在进行设施布局时,还看不到园区内的运作情况,需要进行预
测和市场调查。
物流园区发展之后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每一个功能区都需要扩建的情况,所以可以对每一个功能区都留有一定的弹性面积,以便发展之后的发挥。
可是,为了提升物流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物流园区的每一个功能区不能都盲目的预留面积扩建。
这就需要从物流园区发展的角度、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给这些物流园区预留面积的大小来制定权重。
有的区域没有扩大的面积、有的区域没有扩大、预留的面积都是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一般,仓储区的面积可通过对周围的市场分析来定,不宜留太大,以免造成资源闲置。
暂存区的面积就不宜再扩大,应努力加大货物的流通性。
综合服务区和市场交易区等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区域就要预留一部分的面积来美化环境了,以便更好地为人服务,以人为本。
此外,还要考虑到配载区停放车辆较多适当扩大等。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物流园区的布局图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