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科学探究题

八年级科学探究题

八年级科学探究题 4.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甲、乙做实验得到数据如下所示:⑴请你在V m —坐标纸上用图象形象地把两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⑵通过对以上图象的分析,你可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只要写一条)⑶甲、乙两种物体放入水中的最终状态情况如图所示。

请你指出图中A 、B 分别属于哪种物质?并说明在相同体积情况下,它们所受浮力B A F F :是多大?5.图a 是在 “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中使用的天平,砝码盒中配备的砝码有100g 、50g 、20g 、10g 、5g 等。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调节天平时应将_____ ___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____ 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小王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A .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B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l ;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 2;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 _______ (填字母代号)。

(3)小王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 l 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g 左右。

试加砝码时,应用镊子夹取100g 、50g 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若指针右偏,则应取下_ _g 砝码,试加上其它砝码,最后调节游码。

(4)图b 是小李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情况。

他的错误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6.小刚想了解花生油的密度:⑴ 小刚想,花生油是油类,它的密度应该比水小,于是他滴了一滴油在水中,发现油浮在水面上,由此可以证明他的猜想是______ __的.(2)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如图的位置,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移动.(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为150g ,然后将一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再测出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质量为106.8g ,读出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如图甲所示,最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g ) 烧杯和剩余花生油的质量(g ) 花生油的质量(g ) 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cm 3) 花生油的密度(g/ cm 3)150 106.8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7.小明利用一个烧杯、天平、水,测出了一小块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请将他的步骤补充完整。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 处,调节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14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g。

(3)如图15所示,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小石块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B、取出小石块,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22g;C、往烧杯中加水,直到,再测出此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

(4)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cm3。

(5)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kg/m3;8.小芳用弹簧测力计、量筒和小桶测食用碱面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I.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的重G1=0.9 N.Ⅱ.把碱面放入小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碱面的总重G2,如图.Ⅲ,把小桶中的碱面全部放入量筒并摇匀,测出碱面的体积V.如图.(1)请根据图示,读出测量数据并填入表格中.(2)写出计算碱面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3)计算出碱面的密度并填入表中(g取10 N/kg).▲(4)小芳无意间将如图所示的量筒在手上墩了几下,发现量筒的示数变小了,由此可知,粉末状的物质墩得越实,其密度越_______.9.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实验中(1)小明在调节天平平衡过程中,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后,发现天平指针的左右偏转情况如图16所示,此时他应将横梁右边的平衡螺母向调。

(2)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B.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C.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V。

根据以上操作可求出盐水的密度ρ=。

(3)小明在和同学交流中发现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缺陷,造成测出的盐水密度误差较大。

你认为其原因是▲。

10.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种易溶于水且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颗粒物质的密度,测量的部分方法和结果如图16所示。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适量小颗粒的质量。

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量的颗粒的质量是________g。

(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图乙所示方法测量体积,所称量的颗粒的体积是__________cm3。

(3)该物质的密度是___ ______kg/m3。

(4)在C步操作中,若摇动不够充分,铁砂未充满颗粒的空隙,则测出的值比实际密度偏________(填“大”或“小”)(5)在C步操作中,若因铁砂较少,全部倒进并反复摇动后,没有完全覆盖颗粒,则测出的值比实际密度偏_________(填“大”或“小”)。

11.小宇同学用天平、玻璃杯、量筒等器材测定“鲁花”牌花生油的密度,a、若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17(D)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侧调节,b、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按图17的A、B、C所示步骤进行实验。

(1)小宇所测油的质量为 g,油的密度为 g/cm3。

(2)请你分析一下,这样测出的结果油的密度偏大还是偏小?答:。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可以如何改进?答:把ABC改为(写序号)12.(1)小刚在称量矿石质量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操作,他的错误在于。

用正确的方法称量,天平平衡后,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被测矿石的质量是g。

(2)小刚有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将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放入量筒。

如图丙所示,矿石的体积为▲ml。

(3)小刚算出矿石的密度为▲kg/m3。

1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任填一条);(3)分析t1℃时,将10g乙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欲使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任填一种方法)。

14.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

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请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例,选择一种可能影响硝酸钾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①影响因素:②实施方案:③通过实验得出。

实验中,控制不变的因素是。

16.下国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的有关操作示意图。

⑴写出图中你喜欢的一种仪器名称;⑵配制氯化钠溶液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①ABCDE ②BDCEA ③DBCAE⑶指出并纠正图中一处错误:。

17.下图是小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和玻璃棒,其中玻璃棒在此操作中的作用是。

(2)指出图②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3)通过计算确定需要水的质量是g,配制时应选择(填10、50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18.为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王欣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玻璃下面,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S;将装适量细沙的小桶轻轻挂在吸盘下面的塑料挂钩上,如图所示,用小勺轻轻向桶内加细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落玻璃板,测出此时塑料挂钩、小桶和沙的总重力为G。

(1)吸盘即将脱离玻璃板时,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___ ,所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____________。

(2)该方法所测大气压强数值往往比实际值小一些,你认为产生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明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序号为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2)比较序号3、4、5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3)比较序号为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处,不同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20.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1)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

(2)如图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9 N。

(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cm,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4)计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Pa。

(5)同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2分):①▲;②▲。

21.在研究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某小组将一根1米长的透明硬质细管装满水,管子上端封闭,下端浸在水槽中,发现管中的水不会流出,如图7(a)所示;换用较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中的水仍不会流出,如图7(b)所示;换用更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内水面静止后的位置分别如图7(c)、(d)所示。

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由图7(a)[或(b)或(c)或(d)]可知:▲。

②由图7(b)与(c)与(d)可知:▲。

22.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以槽中液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他们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如图14所示,直至观察到薄片脱离管口下落。

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S、槽中液体密度ρ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h,测出注入管中水的质量m,运用公式SmgSFp==,计算序号液体深度/cm 橡皮膜方向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cm1 水 5 朝上 4.92 水 5 朝下 4.93 水 5 朝侧面 4.94 水10 朝侧面9.75 水15 朝侧面14.66 酒精15 朝侧面11.8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

改变深度h,重复实验。

甲组同学还选用了粗细不同的玻璃管进行实验。

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

(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①在此实验中,经分析得出,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薄片处管外液体的压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选填“等于”或“小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