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大题总结1.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各种结构的意义荚膜: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a.抗吞噬作用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作用鞭毛:a.为细菌的运动器官b.有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性有关c.细菌的鉴定与分类菌毛:a.普通菌毛:与细菌的黏附有关,能与表的特异受体结合,与致病性有关b.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由致病因子编码具有传递遗传物质有关参与F质粒的传递,作为噬菌体的受体芽胞:a.抵抗力强B.杀死细菌的芽胞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水,碳源,无机盐,生长因子(2)温度:嗜冷菌(10〜20),嗜温菌(20〜40),嗜热菌(50〜60)(3)PH:嗜中性PH6.0〜8.0嗜酸性3.0嗜碱性10.5(4)渗透压:一般培养基的盐浓度和渗透压对大多数细菌是安全,少数。
细菌需要在高浓度的NaCl的环境中生长良好(5)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3.简述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主要是侵袭性酶和外毒素(1)侵袭性酶:a.凝固酶:使血液凝固,阻碍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使感染易局限化,是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标志b其他酶:透明质酸酶,葡萄球菌激酶,脂酶,耐热核酸酶,青霉素酶(2)杀白细胞素(3)肠毒素(4)表皮剥脱素(5)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6)葡萄球菌溶血素所致疾病:a.侵袭性疾病:皮肤软组织感染,内脏器官感染,全身感染b.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2)烫伤样皮综合症(3)毒性休克综合症(1)体积非常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千万倍以上方能观到(2)结构简单,无完整的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3)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种类的活细胞内增植,增殖方式是复制(4)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6.简述细菌的致病机制(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细菌的遗传基因有关,病原菌的毒力是由基因编码所决定的(2)与细菌侵入的部位,数量,即环境因素,细菌的免疫病理作等有关(3)构成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黏度素,荚膜和微荚膜,侵袭性酶类,侵袭素,细菌生物被膜。
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7.简述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致病物质(1)细胞壁成分a.脂磷壁酸b.F蛋白c.M蛋白d.肽聚糖。
(2)致热外毒素(3)溶血素a.链球菌溶血素Ob.链球菌溶血素S。
(4)侵袭性酶:a.透明质酸酶b.链激酶c.链道酶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a.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b.其他系统感染(2)毒素性疾病:a.猩红热b.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症。
(3)超敏反应:a.风湿热b.急性肾小球肾炎可重复感染8.试述HIV的易感细胞,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易感细胞:CD4+,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预防措施(1)任何与单一固定的HIV阴性伴侣以外的性行为都应使用安全套保护(2)不共用未经灭菌处理的针头或注射器(3)妇女一旦暴露,应在怀孕前进行抗体的检查,阳性者应考虑避免怀孕(4)HIV阳性的母亲应尽量避免母乳喂养9.简述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抗原构成形态结构:由三种形态,即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和大球形颗粒(1)大球形颗粒: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HBV,即Dane颗粒,呈球形,4nm,具有双层核壳结构。
外壳是包膜,内壳为病毒衣壳。
含有三种抗原(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成分主HBsAg(3)管形颗粒:22n'm,后两种为HBV在感染的肝细胞中合成分泌的过剩衣壳蛋白三种抗原:(1)HBsAg:存在于3种HBV病毒颗粒表面,存在患者表面,是机体受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之一,由S蛋白,pre A1,pre S2蛋白构成。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该抗体具有中和作用(2)HBcAg:是HBV的核心抗原,主要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衣壳,一般在血清中不易被检出,可在受感染的肝细胞的膜表面表达,是宿主CTL作用的主要靶抗原。
抗原性强,无中和作用,—HB阳性表示体内病毒在复制(3)HBeAg:可溶性蛋白,为HBV活跃复制及血清具有高传染性的标志,当机体出现HBeAg 消失抗—HBe产生时,称为血清学转换,提示复制减弱,传染性增强,抗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10.简述HBV抗体抗原系统的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用途(两对半检测(1)HBsAg—特异感染性标志HBSAg(†):急性肝炎「潜伏期,急性期」HBV的慢性肝病,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携带者HBsAg(—):无感染,窗口期:与抗HBs形成复合物(2)抗HBC抗HBc—1gM—HBv正在复制,其下降速度与愈后有关HBCAg—HBV在体内复制,有强传染性,转阴则表示复制停止,抗HBe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具有中和作用,不代表复制停止抗HBs—中和抗体,患者痊愈,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力(1)生物拮抗作用(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抑癌作用(5)抗衰老作用12.革兰染色初染:滴加结晶紫溶液于涂片上,一分钟后用水徐徐冲洗煤染:滴加碘液,一分钟后用水徐徐冲洗脱色:加百分之九十五酒精,边摆动玻片使酒精流入边观察,直至留下的酒精无色或稍呈淡紫色时为止,(约20〜30s)及时用水徐徐冲洗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稀释液,30s后用水徐徐冲洗干燥或吸水纸吸干后,置于油镜下观察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13.结核感菌抗酸染色法以5%石炭酸复红蒸染5min,待冷,水洗用3%盐酸酒精脱色用美蓝复染0.5min镜下观察,结核杆菌为红色,其他为蓝色14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其变异部位主要是病毒包膜表面的糖蛋白刺突雪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产生变异的原因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分8个节短!,在复制时有基因重组和连续点突变,基因改变导致构成HA和NA的氨基酸改变,而形成新的抗原,产生新亚型,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而易感,造成流感大流行15.流感的变异性和流行的关系抗原性漂移:变异幅度小,量变,出现新的变异株,引起甲型和乙型流感局部地区小规模流行抗原性转变:变异幅度大,质变,形成新亚型,引起世界性的流行16.甲型流感病毒包膜刺突的功能血凝素(HA):HA抗原极易发生改变,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功能: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抗原性神经氨酸酶(NA):NA的抗原性也不稳定,易发生变异,与HA一起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
功能:参与病毒的释放,促进病毒的释放,具有抗原性17.肥达实验:是用已知的伤寒沙菌O抗原与H抗原,以及副型伤感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倍比稀释的受捡血清作半定量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根据受捡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辅助诊断腸热症18.简述依据细胞结构特点对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分化程度和化学组成等特点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仅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通过核酸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如病毒。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内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不进行有丝分裂,缺乏细胞器,同时含有两类核酸。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等结构,进行有丝分裂,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同时含有两类核酸。
包括真菌、藻类以及原虫等。
19.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种类和功能?基本结构:①细胞膜: 生物合成,物质转运,分泌、呼吸。
②细胞质: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质粒),储藏营养物质(胞质颗粒),③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④核质:是细菌的遗传物质,是细菌存活所必需的。
⑤细胞壁;维持形态和抵制低渗作用;屏障作用;物质交换作用;免疫原性;致病作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20.细菌的特殊结构1. 荚膜:①抗吞噬;②抗干燥;③抗有害物质损伤。
2. 鞭毛:①细菌的运动器官;②化学趋向性;③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相关;④数量、分布可用以鉴别细菌⑤鞭毛抗原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3. 菌毛:普通菌毛:与宿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介导细菌在局部定植,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传递细菌的毒力和耐药性。
4. 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
21.简述G+和G-的细胞壁组成差别?G+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②磷壁酸: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G-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②外膜:脂多糖(LPS)、脂质双层、脂蛋白。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比较]胞壁特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厚,20 ~80 nm 薄,10~15 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 ~2层结构三维立体结构二维平面结构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22.简述L型细菌的形成原因、培养特性和致病性?原因:肽聚糖结构受到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破裂死亡;但若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即细菌L型。
培养特性:基本与原菌相似,但必须补充NaCl,蔗糖,等稳定剂,以提高培养基的渗透压,同时还需加入人或马血清。
细菌L型致病性: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形态结构和特性发生变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
23.简述细菌生长曲线各时期的基本特点?①迟缓期: 生长缓慢,体积变大,为分裂做准备。
②对数期:生长迅速,数目呈指数增长,达到顶峰,形态最典型,常用于观察和鉴别细菌。
③稳定期:数目达到最大,生长变慢,死菌与活菌处于动态平衡,形成芽孢,产生大量代谢产物。
④衰亡期:细菌生长终结,细菌死亡,形态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革兰呈阴性。
24.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化学组成?基本结构:核衣壳:核酸+蛋白质;壳粒,包膜。
化学组成:核酸和蛋白质。
25.简述病毒的增殖过程?1. 吸附吸附主要由病毒包膜或无包膜病毒衣壳表面的吸附蛋白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所介导,是不可逆的特异性结合。
2. 穿入: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穿过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穿入。
3. 脱壳:核酸从衣壳释放的过程称为脱壳,包括去除衣壳蛋白和基质蛋白。
4. 生物合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物质和酶类合成大量病毒核酸、结构蛋白和一系列的非结构蛋白。
5. 装配与释放:生物合成的蛋白质和核酸组装成子代核衣壳的过程。
无包膜病毒装配成的核衣壳即为成熟病毒体。
有包膜的病毒,装配成核衣壳后以出芽方式释放,释放时可包有核膜或胞质膜而成为成熟病毒体。
26.简述决定感染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①机体免疫力;②病原体毒力,侵入数目,侵入途径。
27.简述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毒素特征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从活菌分泌到细胞外,少数菌崩解后释放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热稳定性60~80℃,30min 250℃,30min毒性作用强,作用部位有较强选择性弱,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免疫原性强,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类毒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的能力弱28.简述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类型及特征?(1)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而长期带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