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发表时间:2010-10-11T11:39:14.96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魏海连[导读]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魏海连摘要: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情境作者简介:魏海连,任教于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
课堂教学信息系统是由语言信息、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个要素构成的。
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发挥语言信息和行为信息的要素功能,而且要发挥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使三者呈立体交叉排列、优化组合、协同作用,以师生紧密合作、共同活动来实现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化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加强情感教育。
一、抓住教学情境,培育学生学科情感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原子结构的奥秘。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
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增强学科情感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
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
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
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
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
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例如,在上述提及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可先以“探讨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范例,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深入探索CH3COONa的水解过程,使学生认识到:CH3COO-与H2O电离产生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引起H2O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导致溶液中[H+]<[OH-[。
然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独立探索NH4Cl等其它类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盐类的水解”实质。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挖掘学科教材德育素材,培养爱国情感“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
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
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
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
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
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
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情感的学科语言,点燃学生对学科的情感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
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
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
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
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五、结合社会生活所需增强学科兴趣和情感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
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
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
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
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造成的。
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
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从而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都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1]米国林.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浅探[J].成功(教育版),2009(2).[2]刘光胜.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作者单位:山西省柳林县联盛中学邮政编码:033300On Sentiment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WEI HailianAbstract: Sentiment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hether objective things can correspond with people’ s need, will and concept. Sentiment in learni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ognitive activities.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ully pay attention to sentiment education so as to motivate students’ cognitive desire.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sentiment education; teaching sit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