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摘要】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学好化学、教师教好化学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当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化学学习情感的探讨,提出培养学习情感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这对于落实教学目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现代化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化学情感培养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开掘人的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

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无疑是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

无论是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

因此,如何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增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下面就化学教学中情感规律的应用和发挥谈几点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1、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

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一堂课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受课堂情绪的影响。

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表现为积极活泼、积极沉闷和消极冷漠三种基本类型。

这三种类型的课堂情绪,产生的教学效益是不同的,它表明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教师的情感有不同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精神饱满,学生认真听、积极想、踊跃发言,实验时认真观察和操作。

这种和谐、活泼、严肃、有序的积极情感气氛,指引和维持着师生的教学行为,能排除教学中遇到的障碍,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证。

所以,教师的心理状态、教师的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

3、情感教育是中学化学新课标的特殊使命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由此观之,情感教育本身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4、情感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广泛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成绩与兴趣呈高度正相关。

如: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中对化学感兴趣的人数最多,足见兴趣(情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因素。

5、情感是教师的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学过程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相互信任,而信任就是一个感情问题。

有化学教育专家说,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兴趣和喜爱,要导致学生的理解、兴趣和喜爱,即发生情感的共鸣与转移,这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优质教学的重要标准。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方法与措施1、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师在感情、语言、教态、自身素质等方面都感染着学生。

⑴师生情感交流融洽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

同时,给学生创设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通过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给予人人成功和机会。

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

⑵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对学生化学情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钻研教材和大纲、习题中的问题和阅读材料等,同时尽可能多地预见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在课堂上要灵活、恰当地处理在课下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授课的语言生动、简捷、准确,板书流畅、美观,教态优雅、大方,表情从容、自信,教学方法灵活、实用。

所有的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由此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善于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⑴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需要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决定情感的性质。

中小学生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朝着老师表扬的方向发展”。

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新意见或者他们在某次测验中成绩有所提高时,老师的一个微笑或者直接的表扬,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为获得新的成功的动力。

⑵让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而导致失败时,如果不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出他们失败的原因何在,他们可能会一蹶不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因此,教师及时的关心,犹如学生心中的指路明灯——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

我们老师不要以严师的面貌出现,严厉地指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找出失败的原因何在,并告诉学生: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及学习机会。

3、通过历史故事,诱发学生的情感以历史故事开头,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

例如:讲《氯气》一节时,可以从这段历史故事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比利时伊普雷地区,德军与英法联军的阵地战已对峙数月,双方均无力打破相持的局面。

4月22日凌晨,德军阵地一侧突然有大片黄绿色云雾,很快黄绿色气体进入英法联军官兵阵地,40分钟后英法联军约有1勤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德军乘势进攻,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现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伊普雷毒气战’”。

这次战役中德军使用的毒气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氯气’。

”又如:在讲“活性炭的吸附性”及“防毒面具”时,可接着该故事继续:“当人们在清理战场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毒气所到之处,野猪却安然无恙,科学家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发现,并不是野猪对毒气有先天性的抵抗力,而是野猪闻到毒气后用鼻子插到泥土里,松软的土壤颗粒吸附并过滤了毒气,科学家从中受到了启发,最终研制出像野猪鼻子模样,用吸附能力更强的活性炭作过滤制成的防毒面具。

”4、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感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的联系,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用化学视野去观察、审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与生活、社会、科技联系的材料,如利用PH试纸测定本地区的酸雨、了解空气污染情况、测定自家责任田的酸碱度、利用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把桂花树叶做成精美的书签等。

其次,要广泛收集教材外化学与社会、生活、科技等方面联系的材料,如温室效应、白色污染、沙尘暴、西气东输等等,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设计成小课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开拓学生的化学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科学在保证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增强化学工业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化学产品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伤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因此,“化学科学是把双刃剑”,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这一观点的认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确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化学情感。

5、加强实验教学,发挥学科特点,激发学生情感《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形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化学实验对学生有着强列的吸引力,它能揭示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化学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产生强列的求知欲。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

6、教师强烈的责任心是学生的强心剂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其责任心也很强。

我们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自己的言语、举动、态度甚至是衣着打扮,都会以信息的形式被学生接受采用。

例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控制自己,违反课堂纪律,处罚之后,还要及时与之谈心,使之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使他们心悦诚服,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如果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老师置之不理或者只处罚而不与之谈心,则会造成不良的恶性循环,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宗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训练科学方法。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教育,挖掘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因为只有将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当今时代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胡振开主编:《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3、卢家楣主编:《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5、肖文娥、石国兴、王德林: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