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幻灯
假性神经递质假说
其 他
诱因: 低钾、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 高蛋白饮食、碱中毒、感染、应用镇 静剂、大量放腹水等。
血小板 减少
出
凝血因 子缺乏
血
DIC
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或功 能性肾衰竭)
5 .肝-肺综合征 (HPS)。诊断可参考下述条件:①有慢
性肝病,可无严重肝功不全;②无心肺疾病;③肺气体交
HCV颗粒(免疫电镜)×直径27~34nm
(四)丁型肝炎病毒 ()
抗原 HBs抗原
RNA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 RNA有3个ORF: ORF-1:编码非结构蛋白 ORF-2:编码核壳蛋白 ORF-3:?
有4个基因型:1、2型仅感染人,基因1型在我国引起水型暴发; 3、4型为人畜共患病,4型在我国为散发发病及饲养猪中感染。
病等)、重叠感染、HBV前C区变异等。
(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15日以上出现肝衰竭症候群, 病程>3周。 (脑病型、腹水型) (3)慢加急性肝衰竭 (4)慢性肝衰竭
3.丙型肝炎
HCV的直接杀伤作用 宿主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 细胞凋亡
HCV的高度 变异性
慢 性 化 机 制
HCV的泛 嗜性
HCV血浓度低, 免疫原性弱
4.丁型肝炎:与 HDV的复制及机体的免 疫应答有关。
5 .戊型肝炎: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有关。
妊娠晚期患戊肝,可能是一种严重的 Shwartzman(内毒素出血性坏死)现象。
正链DNA
DNAP
双链HBV DNA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复制过程示意图
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 免疫功能正常而且入侵病毒量较多时,表现为急性 黄疸性肝炎,免疫反应强烈的患者引起暴发性肝炎,细 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易演变成慢性肝炎或携带者。 细胞因子在肝炎发病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抗-HBs对终止HBV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乙型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HBeAg 抗-HBe
滴度
总抗-HBc
HBsAg
IgM 型抗-HBc
抗-HBs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52
100
暴露后的周数
进展为HBV慢性感染
急性期 (6 月) 慢性期 (年 )
HBeAg
HBsAg
抗-HBe
滴度
总抗-HBc
IgM型抗-HBc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换异常,肺泡 - 动脉氧的梯度增加 (≥20kPa) ;④ PaO2 下 降,常小于10.6kPa;⑤直立性脱氧,PaO2<6.7kPa 时应疑为HPS;⑥影像检查如二维超声心动图、99锝巨凝 白蛋白(99mTCMAA)肺扫描、肺血管造影等,有助于诊断。
血浆白蛋白↓
腹水
六、临床表现
各型之间差异 : ( 1 )潜伏期不同; ( 2 )预后 不同;( 3)甲型及戊型发病急者较多,发热者较
2
亚急性肝坏死
亚急性肝坏死大体标本
亚急性肝坏死大体标本(切面图)
五、病理生理
肝功能严 重损害
肝细胞肿胀 压迫胆小管
黄疸
胆管上皮通透性 增加或细胞坏死
炎症细胞压迫 肝内小胆管
流 性 肝 病
肝 硬 化 、 门 体 分
重 型 肝 炎
-
肝性脑病
肝 性 脑 病
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
氨基酸比例失调
52
年
暴露后的周数
3.HBeAg与抗-HBe
HBeAg:HBV活动性复制、有传染性。 抗-HBe:HBV复制减少。抗-HBe长期存
在时,提示HBV DNA已和宿主
DNA整合。 血清转换: HBeAg消失,出现抗-HBe。
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1.HBV DNA聚合酶(HBV DNAP) 2.HBV DNA: 游离型,整合型。
多,黄疸型相对较多。乙型和丙型发病较缓,发热
者较少,无黄疸型的比例较高。( 4 )乙型在黄疸 前期可有血清病样的表现,甲型多无。
临床分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 轻、中、重度 (病程超过半年) 急性肝衰竭 重型肝炎 亚急性肝衰竭 (脑病型、腹水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肝衰竭
SENV ?
TTV ?
一、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RNA。
P1
P2
P3
VP1、VP2、VP3、VP4
非结构蛋白
HAV颗粒(免疫电镜)×126000
Photo of HAV by EM
HAV
图 HAV电镜照片,无包膜,球形,20面体对称
HAV的超显微镜结构 ×184000
分7个基因型:Ⅰ- Ⅶ , Ⅰ、Ⅱ、Ⅲ、Ⅶ型来自人类 我国为Ⅰ型 IgM抗体:近期感染的标志
HCV 感染:全球 HCV 基因型的地理分布
1a, 1b 2a, 2b, 3a
1a, 1b 2a, 2b, 2c, 3a
4 4 1a, 1b, 2b, 3a 5a 1b, 3a
2a 1b, 6 3b
1b
1b, 3a
Fang JWS et al. Clin Liver Dis. 1997;1:493-514.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2)亚急性重型肝炎 (3)慢性重型肝炎 4. 肝炎肝硬化(活动性、静止性) 5 .淤胆型肝炎 6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非活动性、活动性)
1 图 急性重型肝炎
1.坏死带扩大,形成V-P间的桥联坏死。 2.终末肝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坏死后,残存网状纤维支架塌陷。汇管区有少量固有的纤维组织
新疆、西藏、内蒙等
ayw
2.HBcAg与抗-HBc:
HBcAg:HBV复制的标志
抗-HBc:低滴度提示过去感染
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 单独抗-HBc阳性:低水平HBV感染
抗HBc-IgM:乙型肝炎急性期
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
HBV
HBsAg
抗-HBc
HBeAg
抗-HBs
窗口期
有恢复期的急性HBV感染
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图中央为点状肝细胞变性坏死,由炎细胞浸 润取代。肝窦扩张,肝细胞内有褐色胆色素淤积。
急 性 肝 炎
图1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向肝实质溢出。无界面炎症。
图2 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均匀分布。血窦细胞反应活跃。肝细胞、枯否细胞胆色素沉 积,毛细胆管淤胆。 图3 腺泡带显著炎症坏死,腺泡内炎症活跃。 图4 终末肝小静脉周围炎症坏死,网状纤维支架塌陷。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1. HBsAg与抗-HBs: HBsAg:HBV存在的间接指标。
抗-HBs:保护性抗体。
Pre-S1 、 Pre-S2 及抗 Pre-S1 、抗 Pre-S2 (保护性抗体)
HBsAg的主要亚型: adr、adw、ayr、ayw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adr adw ayr
WHO. Wkly Epidemiol Rec. 2000;75:18-19.
我国不同省市自治区抗-HCV 流行率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甘肃 青海 辽宁 北京 河北 天津
西藏
四川
陕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上海 浙江
>3% (14 省) 2~3% (11 省) <2% (6 省)
云南
贵州
江西 福建
广西
海南
台湾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表现) 1.活动型、静止型 2.代偿性、失代偿性、肝炎纤维化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 黄疸期: 恢复期 : 急性丁型肝炎: ①同时感染:与HBV同时感染。
②重叠感染:在HBV感染基础上感染HDV。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病程超过半年):
HBV复制指标
HBcAg 、 HBeAg 、 抗 -HBc-IgM 、 HBV DNA、HBV DNAP、Pre-s1、Pre-s2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5’
C
ORF
E1 E2/ NS1 NS2 NS3 NS4 NS5
3’
分为6组12个基因型。 HCV多变异。 准种: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纤维化程度(S)
纤维化程度
2 轻度PN(轻型CAH)
叶坏死)
病理诊断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炎症活动度(G)
轻度慢性肝炎 中度慢性肝炎 重度慢性肝炎 1~2 3 4
纤维化
0~2 1~3 2~4
慢 性 肝 炎 轻 度
( )
A:门管区 B:肝小叶
中度和重度:以碎屑样坏死或桥状坏 死为特点,有明显的 纤维组织增生或间隔形成
轻度、中度、重度
重度:具备下列中的一项:
① A≤32g/L;
② Bil>正常上限5倍;
③ PTA60~40%; ④ CHE(胆碱酯酶)<2500U/L。
3、重型肝炎
(1)急性肝衰竭(暴发性肝炎 ):起病2周内出现 肝 衰竭症候群,病程<3周。 诱因:妊娠、营养不良、劳累、精神刺激、饮酒、 损肝药物、合并细菌感染、其他合并症(甲亢、糖尿
(三)易感性与免疫力
1.甲型肝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病后免疫力
可持续终生。 2 . 乙 型 肝 炎 : 血 清 中 抗 -HBs 滴 度 的 高 低,反映对HBV的抵抗力。
3.丙型肝炎:抗-HCV是非保护抗体。 4.丁型肝炎:抗HD-IgG是非保护性抗体。 5.戊型肝炎: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四)流行特征 1.甲型肝炎:发展中国家儿童为主,发达国家各年龄组。 秋冬季高峰 2.乙型肝炎: 低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0.2~0.5% 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2~7% 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8~20% 我国HBV总感染率 57.6% 感染与发病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