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研训六对联、诗句理解(含古代文化常识)1.(2019·江苏卷)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解析要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入手,理解诗句所对应的劳动场景。
①中的“连枷”是答题的关键,连枷是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的农具。
所以这两句诗和“打稻”有关。
②中的“绿毯”是答题的关键,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刚插好的秧苗的特点,“清浅縠纹”说的则是水。
所以这两句诗和“插秧”有关。
③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
“分畴”是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淌进稻田后的样子。
“刺水”句的意思是,秧苗像绿针一样刺出水面。
所以这两句诗和“车水”有关。
“车水”即用水车排灌。
④中的“机杼”是织布机,所以这两句诗和“织布”有关。
据此确定答案为C。
答案 C2.(2018·江苏卷)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解析①句,“乐手无踪”却有洞箫声,“盘丝任翻飞”,可知诗句说的是抖空竹。
②句,“好风相送上瑶台”,可知诗句说的是放风筝。
③句,“设机关”“仅存边角”,可知诗句说的是下围棋。
④句,“来”以为是“神女从云下”,“去”以为是“姮娥到月边”,可知诗句说的是荡秋千。
答案 D3.(2017·江苏卷)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题干中要求“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对联,那么对适用对象提出要求。
“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写的是桃花源;“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写的是李白。
答案 D4.(2016·江苏卷)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
D项,出自李煜的《浪淘沙令》,此句中的“阑珊”意为“将尽”,借此表现在晚春时节无限的伤春、惜春之情,和语句中的“初春”矛盾。
其他选项选用的诗词均合乎语境。
答案 D练后思悟思考1:通过做题,这些高考题目之间考查内容上有什么相似点?思考2:对联题目和诗句理解题目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通过做题你收获了哪些文化知识?提能一对联[解题策略]【典例】(2016·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答案 B[技法运用]第一步:审清题干,解读信息。
要求找与“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对应的对联。
第二步:研究对联,对应考题。
①中的“真面目”“笙歌”“古衣冠”反映的是历史故事,是表演之内容和配乐,所以对应昆曲;②设疑、绘声绘境、巧设连环等,是评书的惯用技法,目的是生动、吸引听众;③弹奏出“阳春白雪”的是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关乎的是琴师俞伯牙与知音钟子期;④形象地说出“木偶戏”的特点。
第三步:前后勾连,筛选作答。
[即学即练]1.下列对联与可使用场所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三代鼎彝昭日月一堂图画灿云霞②龙蛇蜿蜒归梨枣鸟兽飞腾入简笺③有迹可循模传墨本无体不备意在笔先④白首壮心写大海青春浩气画高山A.①古董行②刻印社③碑帖馆④书画社B.①古董行②书画社③刻印社④碑帖馆C.①碑帖馆②刻印社③古董行④书画社D.①碑帖馆②书画社③刻印社④古董行解析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第①句为古董行;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第②句为刻印社;根据“模传墨本”一词可知第③句为碑帖馆;根据“画高山”一词可知第④句为书画社。
答案 A2.小张是刚上任的女秘书,公司老总让她亲自上门送三副对联,她最合适的选择是()(3分)(1)门前绿水声声笑屋后青山步步春(2)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3)辛勤浇灌敢叫梓楠成大木呕心沥血能让枯藤发新枝A.(1)送给乔迁新居者(2)送给过大寿者(3)送给老师B.(1)送给老师(2)送给过大寿者(3)送给乔迁新居者C.(1)送给过大寿者(2)送给乔迁新居者(3)送给老师D.(1)送给乔迁新居者(2)送给老师(3)送给过大寿者解析弄清楚送的目的,分析准对联的内容。
(1)句讲屋和门,景色好、笑声多,同房子有关;(2)句讲人像松柏一样年纪长,同长寿有关;(3)句讲辛勤浇灌、呕心沥血,同培育有关。
答案 A3.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要从下列对联中选出内容适合的三副,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这三副对联依次是()(3分)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A.⑤②③B.①③④C.⑤③①D.①④③解析①“现面目”“留旧神”,表现了摄影的特点。
②写学术研究。
③“妙句”“毫端”表明是创作。
④是说书信。
⑤形象地说明了演员的特点。
答案 C提能二理解诗句[解题策略]【典例】下列各句中所引用的诗文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中年人或老年人见了青年,觉得不胜其健羡之至,而青年人却似乎不能充分了解青春之乐。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我向来过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C.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拼命地爱去。
D.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答案 B[技法运用]第一步,体会诗句内涵。
B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指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诗句反映的是一种惆怅之情。
第二步,体会阐述文字。
“我向来过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日子,一切日常生活的经过都记不住时日。
”这个句子反映的是一种闲适之情,句中所引用的诗文不符合语境。
第三步,比较确定答案。
[即学即练]1.依次在下面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________”,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
②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________”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
③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________”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
A.时穷节乃见天长地久有时尽已是黄昏独自愁B.时穷节乃见曾经沧海难为水西北望长安C.居高声自远天长地久有时尽西北望长安D.居高声自远曾经沧海难为水已是黄昏独自愁解析可结合诗句意思,联系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①这里语境是梅兰芳在国难面前,尽管身处艰难,但仍表现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的民族气节,所以填“时穷节乃见”;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所以填“曾经沧海难为水”合适;③“西北望长安”向西北眺望故都汴京和北方的大好河山,可惜重重关山遮住了我们的视线。
表达了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的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这一思想感情。
所以填此句合适。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引用的诗词名句与上下文文意衔接不当的一项是()(3分)A.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顿觉烦扰少了,闲暇多了,油然而生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况味,这些都是自然的,时间一久便适应了。
B.老同志的辛勤哺育和无私教习,让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80后”们快速成长为学校工作的生力军,这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啊!C.当我国中部和西部大片区域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时候,“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向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中秋月圆的时节,她举起酒杯遥望大洋彼岸,默念着丈夫和儿子的名字,祝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解析“雏凤清于老凤声”出自唐·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诗意为雏凤的鸣声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圆。
现往往用来表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哲理。
文句意只是表明“80后”们的快速成长,而没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
答案 B对联、诗句理解(含古代文化常识)(40分钟39分)1.以下四副对联分别对应四位文学家,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②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④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个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A.①韩愈②班固③屈原④苏轼B.①韩愈②司马迁③屈原④李清照C.①欧阳修②司马迁③贾谊④苏轼D.①欧阳修②班固③贾谊④李清照解析“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是歌颂韩愈。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这是赞扬韩愈文章做得好,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