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

初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

初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一一、选择题l.“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的基本理念是节能减排。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A.焚烧大量秸杆B.焚烧垃圾发电C.用旧报纸制铅笔杆D.使用可降解塑料2.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后确认,60个N原子可结合成N60分子。

下列关于N60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N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一个N60分子中含有30个N2分子C.N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D.N60和N2混合后形成的是纯净物3 .4NH3+5O2===4X+6H2O反应中,则X的化学式()A.NO B.NO2C.N2O4D.N24.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A.中子数B.质子数C.电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5.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A.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B.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C.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6.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B往试管中加入锌粒 C 加热液体 D 固体药品的取用7.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不科学...的是()A.厨房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B.通电的电线着火,立即用水浇灭C.当液化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D.发现房屋着火且火势较大时,立即拨打“119”8.如右图将纸花放入集气瓶中,表格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纸花集气瓶中盛放的物质集气瓶中纸花颜色的变化A 紫色石蕊浸泡后,晾干的纸花二氧化碳纸花仍为紫色B 紫色石蕊浸泡后的湿纸花二氧化碳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C 紫色石蕊浸泡后的湿纸花少量醋酸纸花由紫色变为红色D 酚酞溶液浸泡后的湿纸花少量浓氨水纸花由红色变为无色9.用“ ”和“ ”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该反应有2种生成物C.每个生成物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D.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的个数比是2︰110.欲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可将混合气体()A.点燃 B通过澄清石灰水C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通入水中1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A.水能分解 B纸不是可燃物C.没有和氧气接触 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12. 下列关于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不相符的是()A.金刚石用于刻玻璃————————金刚石的硬度最大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生铁——————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D.石墨可用作电极材料————————石墨能导电13.有Fe、Fe2+、Fe3+三种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B.它们的核外结构相同C.它们的质子数相同D.它们都能构成铁单质14.水是生命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B.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C.五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就是纯水D.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15.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主要是因为物体中的粒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C.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反应前反应后D. 在化学反应中,任何离子都不能再分16.虾青素(C40H52O4)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抗氧化性能的物质,可增强动物免疫力。

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虾青素是一种氧化物B.虾青素是由96个原子构成C.虾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96 D.虾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13:1 17.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A.氢气、干冰、冰水共存物 B.天然气、煤、石油C.液态氧、二氧化硫、生铁 D.稀有气体、酒精、碳酸钙18.市场上销售的奶粉种类很多,有加锌奶粉、加铁奶粉、高钙奶粉等,这里的钙、铁、锌是指()A.单质B..分子C.元素D.原子19.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 分子的种类B 分子的数目C 物质的种类D 原子的数目2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g碳和4g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A 18gB 8gC 11gD 5.5g二.填空21.(6分)海水也是未来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小明同学从水产市场带回一瓶浑浊的海水,准备与同学们一起对其进行净化。

请你参入他们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①他们在向水中加入明矾,搅拌静置后进行过滤,加入明矾的目的是②过滤需要的主要仪器和用品有③下列对过滤过程及结果描述正确的是()(填编号);A.此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B.过滤是利用颗粒大小不同将混合物分离C.过滤之后得到的“水”仍是咸的D.过滤之后得到的“水”可以饮用④证明过滤之后得到的“水”中仍含有杂质的方法是;⑤小明想把海水制成蒸馏水,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一般不用蒸馏水作为饮用水的理由是。

22.(4分)如图所示,A瓶盛有澄清的石灰水,B瓶盛有紫色石蕊试液,C杯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

回答下列问题:(1)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处出现的现象是;(3)从C处出现的现象中你获得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性质)。

23.(7分)目前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已经超出了0.03%,这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人们一方面想限制其排放量,另一方面又想对它进行再利用。

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⑵超临界流体(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状态)CO2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超临界流体,可用作某些物质的溶剂,以替代一些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有机溶剂。

下列关于超临界流体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超临界流体CO2与干冰的化学组成不同B.超临界流体CO2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不同C.超临界流体CO2替代有机溶剂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D.超临界流体CO2的物理性质与二氧化碳气体有所不同⑶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请将该反应配平(在方框内填上系数)。

CO2+ H2O C6H12O6+ + O2⑷高温、高压下以二氧化碳和氨气(NH3)为原料能够合成尿素[CO(NH2)2],同时有水生成,这也是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成功范例。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若继续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缓解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C.提倡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D.免赠贺卡;双面使用纸张24.(4分)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

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__。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25(9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反应类型(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反应类型,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光叶绿体三.实验探究 25.(15分)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的有关实验。

(1)甲同学将所学气体制取的知识整理如下,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内容。

①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

②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化学方程式为 。

可选用C 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

③反应结束后,欲将二氧化锰回收再利用应进行的主要操作是 。

④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 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右下图),既可用于制取气体, 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K 1、关闭K 2时,利用I 、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b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②当打开K 2、关闭K 1,利用I 、Ⅲ装置可以检验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烧杯中应放入的试剂是 。

若要制取氢气,则打开 关闭 (填K 1 K 2),化学方程式为 26.(9分)CO 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污染物,具有还原性,也用于冶金工业。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请回答一下有关问题。

(1)CO 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2)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 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3)试验中图A 处玻璃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其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中图B 处发生的现象是 其化学方程式为(5)该装置中有一个明显的缺陷,请指出改正方法四.计算题(6分) 将27.6g 氯酸钾和2g 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氧气后测知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10%。

请计算 (1)剩余固体的质量(2)所得氧气的质量A B C D Ea I II III K 1 K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