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完整版
冬天 大雪覆盖 粉妆玉琢 清新素雅
土地景色与肖邦音乐的联系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 最理想的序曲。 肖邦音乐的精神 “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 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 调。”
三、肖邦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肖邦对故园的无尽的爱? 经常跟他的心爱的妹妹卢德维 整 卡一起探望故里 个 青春年少的肖邦总爱坐在这小河 祖 国 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 他从华沙来,总要走这条遍 植垂柳的普通小道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 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
肖邦故园之夏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 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 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 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 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 曲的开头几节;
故园四季—夏
景物
成熟馥郁
悠扬清丽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呈现音乐特征
睡莲的倒影 水面阵阵幽香 银灰、淡紫的亭亭 玉立的树干 簌簌声、芬芳的 香味
歌中的叠句 通感 船歌中的一串串 通感 琶音 f小调叙事曲开头 的几节 通感 悠扬的旋律、清丽 的和声 通感 悠扬 清丽
乡 村 的 象 征
1848年他写给友人的信的内容 临终前最后一组玛祖卡舞曲与故土有千丝万缕联系
对第12段中“流亡的文化、高度的文 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 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中的“不 凡见解” “这画面” “复杂化了”该怎么 理解? “不凡见解”是作为音乐家自己有责任
用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爱,对祖 国的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这画面”是指对儿时家jiù 马厩 sù qú 夙愿 通衢 qióng jié 茕茕 孑立
qiǎn quǎn 缱 绻 lǔ 掳掠 qiāo 雪橇
chuǎn 命运多 舛
tī 玲珑 剔透
sù sù 簌簌
bì 庇护
jīng 荒诞不 经
zhì suō 窒息 婆 娑
词语解释
夙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肖邦 ①欧洲文化伟人
②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 增辉 ③使欧洲的文化放出异彩
③波兰人举行精神宴会的殿 堂
④波兰人参观游览的古迹 ⑤世界艺术家以造访该处为 荣
④既博大精深又自成一体
⑤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 的组成部分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 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 事?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 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 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 本文通过肖邦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长与艺 术创作,深刻地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 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 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而反过 来肖邦及肖邦的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 的体现。祖国与人就具有这样双向的意义。
1939年9月27日,德国空军持续的疯狂轰炸让 华沙终成一片废墟,城中的守军被迫停止抵抗, 电台也停止了播放波兰国歌。9月28日,在华沙 向纳粹投降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音乐 是所有波兰人熟悉的乐曲——肖邦的《A大调波 洛涅兹舞曲》。肖邦的波洛涅兹舞曲被视为最纯 正、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而《A大调波洛 涅兹舞曲》则是其中最具英雄凯旋性的、最辉煌 灿烂的一首。带着骑士般的热情和勇气,高唱具 有崇高尊严的英雄赞美诗,波兰人在内心永不言 败。他们在内心深处相信“波兰人不会亡”—— 正如肖邦用他的作品向世人宣告的那样。
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 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 地?
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 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 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为什么舒曼把肖邦的音乐称为 “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优美精湛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 民族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号召 力、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对 侵略者的同仇敌忾的情感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 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肖邦和他的故 园之间自然也就有密切的联系。”
②课本第八节的一句话更近一步地回答了这 个问题。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故园和祖国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 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是肖邦 音乐的生命之源。 肖邦用音乐表现了乡音、乡愁和爱 国情感,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 的爱与眷恋。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 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 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 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 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 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四、肖邦的影响
•
是后世音乐创作的清流源泉 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 是斗争武器:“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同人“促膝谈心”
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支柱与基础
四、肖邦的影响
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 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 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尊 “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 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 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 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 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 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 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 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 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肖邦的音乐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
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 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德 曲》、《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 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 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 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 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 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 不会亡”。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 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 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 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 埋下了伏笔。
1.请在第2、3两节中找出评价肖邦故居的句 子和肖邦,肖邦音乐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 言归纳在下面的这张表里。
肖邦故居
①波兰人最珍贵的古迹 ②波兰人朝拜的圣地
肖邦故园之冬
纯白空旷
故园四季—冬
景物
静寂孤独
呈现音乐特征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 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 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 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 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 “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 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 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 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命运多舛:命运不顺,不幸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不合情理。
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简朴(俭朴) 朝拜圣地(旅游胜地)博大精深 (脉搏) 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粉妆玉琢(淡妆浓抹、化妆 品、乔装打扮 ) 雾缭烟绕(寥寥无几)
“总感到在同您促膝谈心” 说明, 他的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现 实生活,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 一起”说明他的乐曲感染力特别强,更能 突出事物最美好的一面,甚至能使人感受 到 “他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深入理解: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 园的四季与其音乐结合起来的?
肖邦简介
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 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 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 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 曲家。29岁后流亡法国,严词拒绝沙俄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 席钢琴家”的职位。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他的巴黎寓所中逝 世,享年39岁。临终前,他嘱托亲人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安葬。肖邦的音乐成为波兰人的最有力量的音乐,就像“藏在花 丛中的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故园之春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 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五、肖邦故园的四季美景
故园四季—春
景物 引发联想(所用修辞)
娇嫩温柔 轻盈美丽
呈现音乐特征
嫩黄色的 栗树新叶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 嫩的翅膀 比喻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 云彩 比喻
粉红色的 日本樱花
酷似一首最 温柔的曲子, 又如落在黑 白琴键上的 轻盈的速奏。 通感
对于艺术家而言,“无论童年记忆 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
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
最有意义的因素”。
——弗洛伊德
肖邦故园的景色究竟有何特点呢?
春天 丁香怒放
淡紫色的云霞 青翠欲滴
夏天 树木欣欣向荣
秋天 遍野金黄
雾缭烟绕
形 、 声 、 色 变 化 微 妙
朴 素 淡 雅 持 久 深 沉
“复杂化了”是指对儿时家乡所见景 物颂扬的音乐中贯注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对12段“由于他半世坎坷,命运多 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 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 绪所过滤而净化了”中的 “净化”该怎 么理解? 不再是描写乡村质朴之景,不仅仅 是在描写离情别绪,而是在表达一种强 烈的爱国情感。
一、赏析肖邦故园
1、华沙西北部50多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 佐 瓦· 沃拉的肖邦故居 2、特点:简朴、清寒、简陋。 说明肖邦出身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 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 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3、宫殿式的府第荡然无存,简朴的小屋却 永存。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