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 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 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 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
《诫子弟》
[清] 张英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不就是几尺长的围墙 吗?用得着那么大动 肝火、兴师动众吗? 你就是让他几尺又有 什么了不起的。一千 多年前所建的万里长 城,至今仍旧还在, 可是,谁还见到过当 年修筑万里长城的秦 始皇?
《诫子弟》
[清] 张英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哲理解读
全诗喻理警世, 在时间的洪流里, 人的生命是多么短 暂!点滴小利,转 眼即逝,何必为 “三尺地”的小利 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 指头 )+( 琴 )= 琴声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
高考链接
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材料作文“哲理诗”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 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 诗歌体除外。
立意分析: 菱、稻、荷花,生长习性不同,
适宜种在深浅各异的水中,由此不难引出从实际出发, 按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对 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的道理。可以联想到用物, 使物尽其用;用人,使人尽其才。人生的选择、定位, 也应从实际出发,切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
化。 本体
*借景说理*
喻体
清澈的方塘 ——
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 ——
生活体验
(二)解读隐含理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
意 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
联 想 好作品。
新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 意 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
进。
泛 舟 宋· 朱熹
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
第一步 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 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 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二步 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 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 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 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 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第三步 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 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 第四步 分析艺术手法。 第五步 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 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 第六步 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 (字面解读+哲理解读)
课堂演练
过沙头
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 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本诗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解答步骤:
1 明确是什么哲理; 2 具体分析哲理在诗句中是怎样体现的。
第一步
参考答案 本诗揭示的哲理是:实践出真知。 诗歌三四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
师识水痕”说暗潮已经来到,而常人却不知 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 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 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 楚,细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分析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 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山中” 一句与成语 “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 表意相同。
一、哲理诗定义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 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 情、艺术等方面。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琴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 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 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此诗是诗人受排挤从朝中 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
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对— 林中鸟朝中排挤ຫໍສະໝຸດ 比——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 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表达哲理的形式
哲理诗常见修辞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第二步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趣赏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 鸭子由于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感知水温的上 升,体会到春天的来临。
此诗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 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 化,抓住先机的客观真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 代大的战舰。 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 人推动才能移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 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 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
【理趣赏析】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张英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这首诗的作者是位“宰相”——清康熙文华殿大 学士张英,桐城人。据《桐城县志略》:张英的 家人与吴姓邻居发生土地纠纷,地方官也不好处 理此事,所以双方的争执一直没有结果。于是, 张英的家人便给张宰相写信,要他出面解决问题。 张宰相接信后,寄归一首诗:“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 始皇。”最终,“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 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 焉”,矛盾纠纷和谐解决。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理趣赏析】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 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 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 翻人亡的事故。
二、哲理诗形象说理形式
借景说理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比喻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托物说理 《画眉鸟》
对比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
哲理解读
由浅及深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由此及彼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哲理诗鉴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 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丰富哲理。
2、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础上 赏析哲理诗的理趣。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 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请同学们写出本诗所 寓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