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作者借登塔的感 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 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性的认识:只有 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 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 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这个观点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 无论生活或学习, 发: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 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 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 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向理想之境迈进。 向理想之境迈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 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 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 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哲理,逸趣横生, 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 精警简括。前两句从庐山移步换形,写出 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 庐山变化多端、令人目迷神夺,种种姿态, 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不可辨认。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身在此山中" 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 身在此山中",诗人在观望中受到启发,巧 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妙地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成为启迪后人的哲理名句。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不及林间自在啼。 托物说理
三、理趣赏析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 味诗句,抓住形象( 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 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 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 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 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 地联想 。(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既入乎其内, 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哲理诗鉴赏
湖北枝江一中 吴太凤
一、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 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 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 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 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 社会、人生、理想、爱情、 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 方面。 方面。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日中流自在行。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 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 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 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 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蝉 虞世南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人有崇高的道德,卓越的才能,不需要 人有崇高的道德,卓越的才能, 某种外界的凭借, 某种外界的凭借,名声也会传得很远
琴 诗 (苏轼)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何不于君指上听?
二、表达哲理的形式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借景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见当年秦始皇。 即事说理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 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 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 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 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 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 水的深浅, 流速的快慢等, 都一清二楚, 他们都能察觉。 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 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时时闻说有沉沦。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四、强化训练
过沙头 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 暗潮已到无人会, 只有篙师识水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