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课文译文

新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课文译文

新世纪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课文译文第一单元万维网课文一有互联网必有路增加社会交流之商业指导丹奈斯·J. 德沃张筱霖译凯瑟琳·吉诺伊是波士顿 Swift Media 网络社区的合作创始人之一,她的饮食、起居、呼吸都浸泡在网络2.0中。

不仅她最新的商业公司依靠网络2.0召集会议,几乎她所有的新办公司都依靠各种网络工具来运行。

她有五位全职雇员,如今她已经非常熟练老到地使用她的博客、wiki、合作工具以及其他林林种种免费或低费用网络服务。

“网络2.0的吸引力在于,它能让小企业主找到通往市场的途径,而过去小企业主几乎没有门径。

”凯瑟琳·吉诺伊对《电子商务时报》的记者如是说。

目前,她的网络应用“组合”包括如下内容:●一个wiki,用来协调位于波士顿、衣达荷和乌克兰的程序员工作;●Basecamp,一个基于网络的项目管理工具(大约每月40美元)●Highrise,用来追踪与他人的联系与活动(与的小型网络版类似)●一组 Google(Nastag:GOOG)工具(例如, Google Docs 工作表,用于发博文的GoogleNotebook,Google AdWords 关键词搜索)有时她甚至通过Facebook和LinkedIn 与客户作交流,她也是Twitter微博和等社交网络的粉丝。

关于宠物狗的博客吉诺伊曾用网络2.0帮助过一位从事宠物狗养殖的朋友,这位朋友的生意渐渐下滑,而其竞争者熟知技术门道,他们的品牌则广为传播。

吉诺伊只不过帮朋友建了个博客,并在Google AdWords上登记了合适的关键词,朋友的生意马上兴旺起来。

吉诺伊说,她的策略并非是一时兴起、简简单单建个博客。

“任何小企业主都可以把博客用作网上营销工具,但是,要与Google AdWords结合起来才能推动访客流量的增加。

许多职场专业人士都把Google AdWords与在线服务管理结合起来,于是利润猛增。

”策划细节是值得的。

“建博客轻而易举,但是创造一个足以让你的企业施展影响的环境,就不那么容易。

”比尔·瑞利,微软的中小企业营销处长也这样认为。

“你的种种努力须源自你的核心商业需要,而且要与细化、具体的策略紧紧保持一致。

”大池塘里的小鱼瑞利认为,在主动接近潜在顾客方面,网络2.0业已把小企业放在了一个有利的竞争位置。

她对电子商务报的记者说,“这些小企业主较早应用网络工具,已经把握了方向盘。

这是因为网络2.0令他们的营销业务花费不多,却达到了所需规模,而这在网络2.0出现前根本不可能。

比方说,二月份微软推出的Office Live小企业工具使公司能够上网,创造品牌商品的电子邮件,开展电邮促销活动,开博客、wiki、论坛,并且用网络通栏广告推广商品。

基本服务都是免费的。

盯准目标不过,由于潜在顾客多达成千上百万,任何网络2.0上门服务的关键在于管理自己的目标以及真正的顾客。

还有一些基于网络的即时服务,能够帮助小企业利用人传人的推荐模式。

如果你需要在自己的目标市场中瞄准有影响的博客在投入你的有限资金,像BuzzLogic (基于圣弗朗西斯科)这样的网络服务可以帮你找到有影响力的博客,便于你在这些网页上提供上门服务或广告活动。

就像总裁罗伯·克朗普勒解释的那样,“如果你能找到有影响的博主,并一对一地与之交流,将会大有收获。

一亿消费者都在主动看各种博客,那么企业的任务就是在合适的地方、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网络游客。

”克朗普勒建议,在确定博客空间为营销目标时,企业应当首先定义自己的感兴趣的那些话题领域,然后找出上述领域中有影响力的博客地带。

下一步就是了解网客。

克朗普勒告诉笔者,“一旦你作好了飞行计划,就可以外出找顾客了。

”美丽新世界HiveLive总裁约翰·坎贝尔(公司位于科罗拉多州波尔得市)告诉笔者,不论所选市场怎样,网络2.0的核心就是它帮助公司建立社区。

他说,“你能充分接近消费者。

你能有效地竞争和创新。

你能把博客、论坛、wiki、和RSS 整合起来,为你的产品和意图提供一套独特的支持体系。

微软的瑞利说,“即便如此,小企业所利用的也只是网络2.0资源的一点皮毛而已”。

“网络服务的供应环节在缩短,针对小企业的大量新网络服务不断出现。

这是最令人兴奋的地方。

小企业应用网络服务方面,我们不过是刚刚起步。

”课文二虚拟商品:下一个大型商业模式苏珊·吴张筱霖译每年人们花在虚拟商品上的金额是15亿美元。

宠物、硬币、头像、饰物:这些虚拟物品不过是储存在以太网上遥远的数据库里的一串由许多1和0组成的数码。

人们受到何种魔力诱惑去用真金白银购买并非实体存在的“物品”呢?过去一年里,受《狂野西部》财富故事、《第二人生》无政府世界和《魔兽世界》中国金币农民的大力推动,虚拟空间受到了媒体极大关注。

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更大的背景。

当人们取笑虚拟世界的种种怪诞现象时,事实是许多企业在虚拟生意中挣大钱。

那么,为什么人们愿意为虚拟物品掏钱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四个:虚拟物品并非是物品——它们是服务虚拟物品并非是物品——它们是图像化的隐语,它们把人们的行动打包。

正如HotorNot 的詹姆士·洪所说,他的虚拟鲜花有三个组成要素:一是由鲜花图像构成的物品本身,二是某人将鲜花送给网上某朋友的姿态和行为,三是朋友在他人注视下收到礼物的战利品效果。

HotorNot网络用户花费10美元买虚拟鲜花向朋友表达情意——这可是买真花的3-4倍价格!在三要素中,詹姆士认为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战利品效果和行为的意义。

由于人们网络生活和非网络生活的界限渐趋模糊,虚拟商品的市场将日益红火。

人们还在继续寻找网络表达情感的方式。

虚拟礼物是表达你对他人关注的有效方式。

虚拟物品为人们创造真实价值每天,诸如eBay等网络市场会有数千桩的虚拟刀剑、货币和服装的交易,这些虚拟物品用于网络世界林林总总的虚拟场合。

对于购买虚拟刀剑或盔甲的人而言,这些物品增加了他们在虚拟世界/网络社区/游戏世界的满意度。

例如,一个人的虚拟角色在20级别拼斗,会得到每小时20单位的满意度。

如果她在同一级别拥有一把利剑,则会带来每小时50单位的满意度。

这时,她很愿意为这把利剑花费相当于能制造30单位满意度的金钱。

虚拟物品创造真实价值的最有效方法恐怕是自我表现。

RockYou每天卖1.5亿小装饰,专供人们安装在Facebook上彰显个性——正如真实世界中人们喜欢买各种靓丽的小饰物。

美国服装业的零售额是3,000多亿美元——很有理由相信,真实世界中人们彰显自我的动力同样会作用于网络世界。

小装饰是虚拟物品的一种,尽管今天生产小装饰的公司大多依靠广告收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饰物将成为多渠道经营模式中的主打商品。

购买虚拟物品的成本比“赢取”它们低谁没有听说过网游《魔兽世界》的玩家——中国金币农民?这些农民中的典型人物是年轻学生,他们每天花12-14小时玩游戏,然后将所得货物或角色卖给美国玩家。

“农作”这个概念是形容他们耗费时间一次又一次重复同样的、枯燥的游戏动作,以此换取一定量的收成。

该行业的兴起是由于机会成本的差异使得套购交易成为可能。

中国金币农民的时间远远不及美国玩家的值钱。

这里可不是道德判断,这只是经济事实。

如果两种玩家都需花费60小时让手中的角色升级到40级,美国玩家的机会成本是900美元(60小时*$15/小时),二中国玩家的机会成本是30美元(60小时*$0.5/小时)。

美国玩家情愿最高出到900美元购买一个40级的角色,因此中国玩家有了挣钱机会。

虚拟物品也可用来牟利去年我们读过许多关于《第二人生》中第一大地产商的故事。

把真实世界投资于房地产的钱用于投资虚拟世界的岛屿,这听起来似乎荒谬,但投资虚拟房地产可能同样是精明之举。

在《第二人生》这个虚拟世界买岛屿意味着获得某些权力——例如采矿和房地产开发权。

该投资者可以把岛屿地皮分成小块,转售给其他玩家以获取不错的收益。

当然,这类投资战略需要一定的市场流通性;即,有足够数量的买家愿意按照你的出价购买。

随着虚拟世界玩家的迅速增长以及虚拟世界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流通性很可能日益增加。

课文三赞扬消费主义詹姆士·B·特维切尔张筱霖译“卖给他们梦想。

卖给他们任何他们非常非常想拥有的东西。

把阳光撒在他们中间,然后卖给他们帽子。

卖给他们梦想——关于乡村俱乐部、逍遥音乐会的梦想以及任何以“但愿有朝一日”形式出现的热望。

毕竟,人们买东西并非为了东西本身。

他们需要所买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他们购买希望——关于你的商品能为他们服务的希望。

卖给他们这个希望,你就不用担心卖不出手中的商品。

“-- 海伦·兰顿·开斯上述引文来自费城一次销售员大会上某位女播音员的发言。

可以有两种方式解读它。

你或者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把它看作是对销售过程的赤裸裸的批判。

发言者怎么看待消费者?——受人愚弄的蠢货?她卖什么?蛇油?或者你可以用资本家的眼光读它,读出消费商品和获得意义之间的联系。

厂商在产品上撒满魔力般的承诺,是因为消费者需要它。

消费者并没有被强卖一堆商品;是他们坚持要买。

愤世嫉俗者眼中的蛇油可能是希求者眼里的圣水。

看起来是利用了消费欲望,实际上可能只是满足了欲望。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发言者的听众(销售人员)。

是这些销售人员操控商品并制造意义,还是人们利用商品操控销售人员?显然,这是“我说服,你教育,他们操控”辞令游戏的变种,因为上述两种看问题的立场都是可以被支持的。

所以双方各让半步,妥协了事。

对我来说更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通发言,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如此富有挑战性、革命性和煽动性,现在变得如此可理解、可接受、甚至是过时,以至于不需要任何注脚,这是怎么回事呢?当你阅读对于资本主义的早期描述时,所有当前的唬人妖怪——广告,包装,品牌,时尚和零售技巧——都变的易于理解,这是为何?还有,为何消费者——在早期理论的消费关系中起着主动、尽管次要的作用——如今变得完全无精打采呢?从17世纪中期的托马斯·霍布斯(“在人与人之间,与在其它事物中一样,不是卖家,而是买家决定价格。

)到20世纪中期的埃德温·S ·金翰姆(“腰包里装着美元的消费者一点也不软弱。

相反,他们是我所知道的最无情、最卑鄙、最强悍的市场执法者”),消费者被认为是参与了物质世界的意义塑造过程。

消费者何时又是怎样如此迅速地失声并出局呢?皮下注射式的比喻(虚假需求被注入到驯服消费人群身上)又是如何变成了无人反驳的消费主义解释呢?我认为,目前我们拒绝承认消费带来的自由解放作用,主要是源于谁来做这种描述。

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于商业“文本”的“解读”主要由备受关注、终身受雇的学术人员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