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制度
它们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各有优缺点。
分封制作为一种以血缘关系来治理天下的制度,其统治的长久性使得它无法根本改变传统社会的阶级结构,而且其特殊的选举制度导致选举结果不能完全按照被选者的意愿行事,甚至出现皇帝利用宗室亲戚担任官员的情况,这些都限制了皇权的行使。
春秋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
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增强奴隶主贵族的凝聚力,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即新贵族在各诸侯国内的统治,巩固其政权,需要广泛吸收新的成员加入到统治集团中来,于是周天子便把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分授给王室成员和先代功臣。
通过分封,周王不仅将宗族姻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而且还把土地和人民也分赐给他们,并规定他们建立诸侯国,从而把这些人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如此以来,诸侯国对周王就必须定期纳贡,平时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战时要派兵随从出征,直接对周王负责,成为周王的藩屏。
分封制主要起源于周朝,到了后来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然后才有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时候,因为匈奴不断骚扰北方边境,汉高祖刘邦大败匈奴,大破之于白登山,匈奴元气大伤。
再加上西域各国也不停的骚扰东汉朝廷,所以东汉王朝为了加强边境防守,又采取了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增加中央王朝的统治力量。
于是,“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成为中国历史
上的传统。
西汉初年,诸侯王在保持其原有爵位和封地的前提下,对王国实行再分封,目的是为了分割地方势力,造成封国间互相牵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施控制。
当然,这一时期的诸侯王实力还很弱小,不足以威胁到中央,可是到了后来,随着诸侯王实力的逐渐强大,开始不满足于自己手中的权力,对于中央王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所以,为了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汉武帝便采用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使其归顺于汉。
后来到了秦朝时期,继承了商鞅变法,创立了严密的郡县制。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帝刘恒觉得实行郡县制比较繁琐,影响农业发展。
后来就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于是出现了“大汉天下,万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