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课堂实录
[生A]:我拉的铜丝处,手很疼。
[生B]:我拉的布条处,手不太疼。
用小游戏引入课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一、压力的引入:
[师]:刚才的比赛中,两位同学的手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疼痛,说明物体对手有一个怎样的力呢,这一类力我们接触过吗?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压力,请同学们打开学案,互相检查学案上的作图题,请一位同学把他的答案画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认真看他画得对不对,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⑵.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⑶.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的习惯,提高归纳和表述观点的能力,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习惯。
2、“压力小桌”实验
[师]:下面我们用“压力小桌”来探究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的关系,请大家观察桌上的实验仪器,推测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师]:该实验我们是用的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
[师]:下面请同学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得出实验结论,填在学案的表格中,请一位同学把实验现象输入到课件中。
[师]:现在我们观察这些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是怎样的,如何用共性的语言来描述它们?
[师]:把这些特点总结出来,就可以得到压力的概念,即: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生]:这一类力称为压力,以前在学习弹力时简单学习过。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压力的示意图,却把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另一位学生上黑板上改正。】
[生]:这些力都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上,与接触面垂直,指向接触面。
本课的成功之处:
1.从两个学生亲自做“拔河”小游戏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并互相讲述自己的体验,让他们展示自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到实验就在身边。在做“压力小桌”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设计试验、选择仪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体会实验带来的喜悦。
猜测比较两位同学的压力的作用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及时总结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压强的介绍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P77,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课件出示帕斯卡的简介。】
[师]:物理中有很多单位都是以著名的科学家命名的,大家下课后可以总结一下我们目前学的哪些单位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
分析身边的实例,说出自己知道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后,留下一道富有思考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余音缭绕”之势。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让两个学生来前面比较自己对地面的压强,请其他同学分析,引起逻辑思维冲突,做到由浅入深,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完书上例题后,马上让学生独立做一道简单的压强计算题,通过让学生计算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师]:哪边的手更疼呢?若加大力会怎样呢?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会有所不同。
[生]:展示了压力不同的作用效果。
[生]:笔尖处比笔尾处疼,加大力会更疼,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有关。
学生实验时,可用生活中任何物品进行实验,让学感到“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从身边的物体得到物理结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2、公式:
3、单位: 、N/ m2,帕斯卡(pa)1pa=1 N/ m2,kpa、Mpa
1pa的含义:1 m2的面积上的压力为1N
例题: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
课前引入
【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让学生分析用的什么方法如何来改变压强?】
[师]:我们分析的只是生活中的部分实例,请同学们课后分小组讨论总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写成调查报告。
[生]: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坦克对地面的损坏。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结构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板块采取了科学探究和演示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二个板块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在引入压强概念时,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体验入手,通过比较速度的定义方法,让学生运用比值定义法给压强下定义,让学生自主得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个板块,则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得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
学会设计实验,练习用准确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建立设计的实验要简单、易操作且现象明显的意识。
四、压强:
1、压强定义的引入
【请两位体重不同的同学来讲台上,胖点的双脚站立,瘦点的单脚站立。】
[师]:那位同学对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当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我们该如何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前面我们在学习运动的快慢时用怎样的方法定义了一个什么物理量呢?
5.在熟悉了压强公式后,引导学生回到上课前的小游戏,让学生知道手的感觉不一样是因为压强不同,并请同学们下课试着计算一下刚才两位同学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看谁的猜想正确,与课前呼应,与身边的现象联系,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6.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例题中坦克履带入手,让学生分析如此设计的原因,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进一步落实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生]:压力与重力相等
[生]:第一个相等;第二个没关系;第三个压力小与重力。
采用分析、对比的手法,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三、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身边物体实验
[师]:刚才的比赛中,两位同学的手的感觉不同说明什么呢?
【出示一些列图片。】
[师]: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实验。】
[师]:1pa=1 ,表示什么含义呢?
[师]:我们虽然知道1帕的含义了,但好像仍不太清楚有多大,现在我们来看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压强值。
【课件出示几个压强数值。】
[师]:再回到我们上课开始时的比赛中,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两个同学的手疼痛感不一样了吧,两位同学谁的手受到的压强较大呢呢?为什么呢?
[生]:压强的公式是p=F/s,单位是 ,还有一个专用单位是帕斯卡(pa)。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比值定义法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即:压强。
[生A]:较胖的同学,因为他对地面的压力大。
[生B]:较瘦的同学,因为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小。
[生C]:无法比较,因为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同。
[生]:用比值定义法定义了速度。
学生观察分析自己身边的事物,得出结论,自己总结,提高自主归纳能力。
[生A]:我知道了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生B]:我知道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生C]:我知道了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提炼、分析、总结能力,会用理论联系实际。
课后作业
调查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实例,总结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听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动手画图,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及时纠错,练习了力的示意图的作法;学生自己找特点,总结压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二、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师]: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力与对地面的压力满足怎样的关系?
[师]:那刚才我们画得三个压力与物体重力都相等吗?
[师]:由此可见,压力与重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压力与压强的知识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本节课从小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设计试验、选择仪器、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得出了压力、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了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分析“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
2.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法).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仪器材料
布条、铜丝、铅笔、海绵、压力小桌、200g的砝码、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
板书设计
一、压力:(F)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p)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有限,“拔河”小游戏只能让学生简单完成,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分析与拓展的空间。
[师]:现在,我们可以比较刚才两位同学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谁比较明显了吗?需要知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