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课堂实录】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不见的光》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第六节的内容。

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它是前五节知识的深化,探索的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光,其神秘面纱深深吸引着学生。

本节内容与生活和科学技术联系紧密,教材图文并茂。

本节内容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科普知识较多,属于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典型课例。

2、教法: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各小组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自然科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光学的基本知识储备。

学生对“有光就有热”生活中已亲身体会,也了解了自动门自动打开是由于红外线的作用,医院用紫外线灯杀菌是利用紫外线,但不能利用红外线的性质解释自动门的工作原理,不能利用紫外线的性质解释紫外线灯的工作原理,不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究竟有哪些性质,根据这些性质怎样在生活中加以利用,怎样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认识事物仅限于表象这一层次,表象阶段的思路很窄,对于红外线和紫外线应用的例子,学生见过的也不一定了解是不是应用了本节的知识,亟待通过视频和阅读、讨论加以确定。

2、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节课将采用以实验、观察、分析、交流、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神秘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揭开科学的奥秘,探寻应用与创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及作用。

(2)初步尝试对不可见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来对该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

通过收集数据、交流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阅读、讨论,客观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通过家庭设计,将红外线紫外线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发展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体会科技创新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作用。

难点: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

五、教学策略本节内容是后两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的基础,鉴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本节内容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

通过猜想、讨论、解惑,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六、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红外线温度计;遥控器;手机;红外线迎宾器;紫外线手电筒;人民币;(分组共10组)。

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min)教师:知识的缺乏会闹出很多笑话,也成为喜剧创作的素材。

喜剧演员宋小宝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物理知识,是什么呢?我们看。

(视频:宋小宝喜剧:神奇的自动门)教师:是谁控制了自动门?学生观看喜剧,思考自动门自动打开的原因,体会喜剧创作的源泉,感受人眼看不见的光的存在。

学生回答:红外线控通过观看喜剧片段,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了解艺术创作的源泉。

八、板书设计六、看不见的光光谱(1)定义一、红外线(2)作用:热效应强(3)应用学情分析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有光现象的基本知识储备,也初步了解了自动门自动打开是由于红外线的作用,消毒灯杀菌是利用紫外线,阳光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促进对钙的吸收,知道转换法在认识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但不知道其工作原理究竟是怎样的,红外线、紫外线究竟有怎样的性质作用,这些知识点的缺乏,正是本节应该突破的重点。

生活经验:学生生活经验较丰富,对“有光就有热”、人过自动门、商店迎宾器的自动报警都有亲身体会,见过很多物品,但仅停留在表象层次,没能深究其工作原理,生活经验为本节课学习过程中举例、分析、总结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本节课必须有大量的视频,将学生不够了解的科技新领域带到学生面前。

心理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可以说是深深热爱着物理。

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对一些常见的自己不能合理解释的现象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的措施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们有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希望自己像科学家一样有成就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科技创新是学生们的梦想。

认知困难:红外线和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抽象不直观,学生生活中不会观察,即使观察到的,了解面也很窄,书籍上了解的也不够专业,很多现象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甚至表示怀疑,必须由看得见的现象,经过学生自己的信息处理后,解除疑惑,才能充分理解其作用,学会应用。

对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设计探究实验,拍摄原创视频,通过直观的观察现象,总结性质作用;引进大量视频,将不同领域的事例引入课堂,带到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互补,使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再还原到生活中去。

学法指导: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节课将采用以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归纳等为主要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合作学习,互帮互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神秘的红外线和紫外线,揭开科学的奥秘,探寻应用与创新的方法。

效果分析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效果分析根据本节课突破重点的几个策略,分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习效果:1、原创视频的应用效果:红外线紫外线的发现、位置、性质,都是通过观察原创视频解决的。

原创视频的拍摄过程克服了很多困难,其达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欣喜的。

视频中清楚的看到,温度最高的位置就在红光端的外侧,这是本节的重大突破。

让学生好像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发现过程,相信学生会在以后的观察中更加注重细节。

运用光谱紫光段的外侧进行验钞实验,清楚的实验现象,让人惊喜的发现,看不见的物质的真实存在,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和网络中都无法查到的。

2、引用视频的英勇效果:本节课有多处视频插入,这些视频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填补了学生对生活了解贫乏的缺憾,再宝贵的物理课堂上,容纳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深理解到,红外线、紫外线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更加热爱物理,有趣有用的物理确实是名副其实了。

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会深深吸引着孜孜学子位置奋发努力。

其中的惨痛教训“幼儿园事件”,种种的敲响了安全防范的警钟,科技的这把双刃剑必须是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驾驭的。

学生们会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合作学习中,利用团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3、小组合作交流的效果:学生对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还是很缺乏的,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分享经验。

进行分组实验,在团体合作中完成共同的目标,对新想到的创意进行研讨论证,走进生活,感受科技对社会的推动和改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气氛热烈,效果很好。

4、应用创新的效果:家装设计这一环节,全面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达到学以致用,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鼓励了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享受到求知的快乐。

课堂自然流畅,学生的思维、创作紧紧围绕本节内容,在轻松的氛围里完成了对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学生感到惊喜、震撼、佩服、自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德育渗透的效果:克服很多困难完成原创视频,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经历了科学家科学探究的历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学习到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中。

在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过程中,体会科技带来的进步,和使用不当带来的危害,树立社会正义感教材分析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不见的光》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第六节的内容。

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它是前五节知识的深化,探索的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光,其神秘面纱深深吸引着学生,课标对本节的要求不高,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了解更多的应用,科普知识较多,属于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典型课例,红外线、紫外线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达到“物理有趣有用”的境界,教材特点:教材从光的色散现象到光谱,进而研究不同光的热效应,通过温度的变化认识红外线的存在,分析得出红外线的特点,及此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红光端外侧有红外线,紫光端的外侧也有紫外线,进而学习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并做好紫外线的防护。

响尾蛇导弹是现代科技与物理知识的合璧,符合“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重、难点:本节的重点是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作用和应用。

难点是红外线的位置、应用。

通过两个原创视频:热效应现象和荧光效应现象,展现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和位置,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学生实验进行探究,分析归纳。

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通过展示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如何应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创设自动化现代化的生活,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教法: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视频展示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设计实验,体会一些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达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体会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和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测评练习课程名称《看不见的光》学科物理所在学校授课教师《看不见的光》学案及测评练习一:红外线查阅课本“红外线”部分,结合生活经验,先自答,后讨论,解答以下问题。

1、根据“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的特点,浴室里可以用来取暖,医学上用来治疗疾病。

2、根据“温度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强”的特点,一些摄像工具能区别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

用红外胶片给病人拍摄“”。

人辐射的红外线比草木岩石强,根据这个道理制成了,可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

(2)红外线可以用在红外技术上,在卫星上安装红外遥感器,可以接收地面辐射的红外线,监测地球,探测地下水;红外线还可以用来进行,电视遥控器发出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