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读写联动——通过人物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性格

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读写联动——通过人物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性格

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读写联动——通过人物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性格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尊重与平等”读写联动——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情达意一、单元教学内容:1、本单元共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最美的花束》、《元帅的故事》;两篇自读课文——《苏珊的帽子》、《爱因斯坦与小姑娘》。

诗歌《最美的花束》表达不同种族友好相处,没有种族歧视的美好理想。

《元帅的故事》有两篇短文,其中《朱德的扁担》写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往事;《这个规矩不能有》写彭德怀同志反对特权、坚决不搞特殊化的事。

两个故事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风范。

《苏珊的帽子》叙述了一个患病的小女孩苏珊的老师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想办法让同学们和苏珊一起戴帽子上学的故事。

《爱因斯坦与小姑娘》讲述了爱因斯塔与小姑娘平等相处、互相帮助的故事。

通过诗歌和伟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尊重别人,树立与大家平等的思想。

从体裁上看有诗歌,有故事;从内容上看,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

《最美的花束》通过比喻侧重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这个规矩不能有”》是以故事的形式侧重领导与普通人民之间的平等。

而《苏珊的帽子》则以学校的事迹阐述尊重与爱。

语文天地中《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体现的便是伟大人物与普通人物的尊重与平等。

2、语文天地:①继续做字词句的积累练习;②练习仿写句子,先叙述说的话,再记叙行为;拓展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围的句子,加深理解“尊重与平等”。

③“畅所欲言”和“笔下生花”合起来是一项综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长处,留心观察同学的优点,能够清楚地表达,并根据这些内容,练习设计板报。

通过板报的形式写出对同学的赞美,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

3、“金钥匙”:旨在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我随时写下所见、所闻、所感,老师夸我有勤练笔的好习惯。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唯一的途径是多实践,勤练笔。

把关注点放在量的积累上。

激发写作兴趣:①习作与阅读结合,如:仿写、续写、改写、小评论、心得。

②习作与活动相结合。

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学校活动都是习作素材。

③习作与生活结合:可以写日记、随笔和各种应用文。

二、学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孩子具备了课前独立预习的习惯和能力,能根据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在理解词语上,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

但是在意思表达上准确度还不够,语言不够精炼。

本册写人的课文较多,除了三单元写小动物,11单元书信,12单元景物,其他单元都有涉及人物的描写。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形象。

一单元和八单元相似度更高,都是通过同时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一种情感或者心情,从而映射出人物的品质。

概括能力是本期阅读训练的重点。

学生懂得抓中心句和关键词句概括内容。

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较为准确、简明地概括是难点。

通过阅读描述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句群,感受人物心情和情感,能够用简洁的词语写出也是一种概括能力。

另外,学生在叙事习作中,初步具有一定的意识,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把过程写具体。

8单元的习作是要求夸夸同学。

这就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同学的言行举止,从而发现同学的长处,对同学优点既有整体的感知,也能进行较为具体的描述。

一单元和八单元的语言形式都可以进行借鉴。

所有的表达都应该从阅读中去获取范本。

因此,本课时读写联动还是要从阅读入手。

二、单元教学目标:1.独立识字,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认字17个,写字15个,学习三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会尊重别人,树立平等意识。

3、理解并积累词语,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初步体会文章中重点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5、4、练习记叙,先写人物说的话,再写人物的行为。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唯一的途径是多实践,勤练笔。

把关注点放在量的积累上。

激发写作兴趣:①习作与阅读结合,如:仿写、续写、改写、小评论、心得。

)5、把对同学的真心实意的赞美写下来,办板报。

6、培养学生“勤练笔”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核心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最美的花束》。

2、理解并积累词语,提高学生的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3、理解并练习记叙,先写人物说的话,再写人物的行为。

4、把对同学的赞美写下来,办板报。

四、本课时核心目标:1、学习《这个规矩不能有》,抓住人物行为..和语言..理解人物心情,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表现人物的心情,塑造人物形象。

3、嵌入资料:《同步拓展阅读》8单元——《马背上的小红军》(复印)8单元自读课文:语文天地——《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五、教学流程:(一)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

(备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出示课题,齐读:“这.个规矩...不能有”。

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彭德怀、彭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在介绍彭总的身份?齐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彭总的身份是:(板书:著名将领、副总理、国防部长)2、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默读课文,思考:“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用......勾出重点词句。

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闭园接待首长”指的就是“这个规矩”。

(小结:真能干,能够联系上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3、对待这个规矩,彭总是什么态度?用——勾出彭总说的话;用~~~勾出彭总的行为。

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彭总怎样的心情。

(愤怒、生气)。

(三上2单元金钥匙:读人物对话时,要依据说话人的心情读出语气。

)出示句群:指名读,齐读。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不能有!”彭总反身走出了公园。

(先写彭总发怒时说的话,再写彭总发规矩..怒时的行为)老师小结:这里的语言和行为同时表现出了彭总愤怒的心情。

感知人物形象:作为一名战功累累,身居国家要职的伟人,彭总完全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

为什么彭总认为这个规矩不能有,你觉得彭总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不搞特殊、严于律己(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理解彭总的高贵品质)老师小结:人物的情感表现在他说的话和行为上,阅读时抓住人物说的话和行为就可以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的情感。

(二)嵌入阅读,深化认识:语言和行为描写的作用。

1、对比读(男女生对读两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这两组句子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①奶奶把冬冬一把揽在怀里,紧紧地搂着她说:“我最喜欢的是每个星期六早上听见你按响的那只门铃。

”(前面写奶奶的动作,后面写奶奶说的话)②“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大一个公园,我们来了,别人就不能来?这个规矩不能有!”彭总返身走出了公园。

(冬冬的吐白:先写彭总发怒时说的话,再写彭总发怒时的行为)(小结:这里的语言和行为同时表现出了彭总愤怒的心情。

)比较异同:两组句子都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都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同一人物的一种情感或者心情。

第一组是先写人物的语言,再写人物的行为。

第二组则是先写行为,再写语言。

2、嵌入阅读,体会人物情感。

PPT:默读《马背上的小红军》,①勾出用语言和行为同时表现出人物同一种心情的句子。

②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在句子下面用词语标出来.③在小组内交流,再带着你们的理解读一读勾出的句子。

全班交流。

老师小结:人物的情感表现在他说的话和行为上,阅读时抓住人物说的话和行为就可以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的情感。

同样,我们在描写一个人时,通过描写他的语言和行为,就可以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情和情感。

(三)仿写训练:1、读一读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心情。

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写出人物的心情,再尝试补充人物的行为,表现出同一种心情。

《装满昆虫的口袋》——(先说说你从这一处语言描写里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心情:兴奋、快乐。

再试着补充人物的行为。

)①(兴奋、快乐)“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法布尔(手里举着一只全身翠绿的纺织娘,冲着妈妈喊起来。

)。

②(生气)“你今天哪儿也别去了,先把作业做完,再去好好反思!”爸爸(怒气冲冲地走出去,关上了房门。

)1、根据情境,用语言和行为描述人物的心情。

①张明在计算比赛中获奖,他非常高兴..。

仿1:“太好啦!我在计算比赛中得奖啦!我得奖啦!”张明手里举着奖状,激动得手舞足蹈。

②李强课间在楼道里狂奔,没有文明休息,老师让他在全班道歉,他很难过..。

仿2:“我今天不遵守纪律,影响了班级荣誉,对不起,请大家原谅我!”李强站在讲台上,低着头,满脸通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