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到印度独立前美国对印度政策

二战后到印度独立前美国对印度政策

背景:王绳祖等,《国际关系史》第七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237: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有利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空气那有利的条件。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美殖民地人民的力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23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亚次大陆、中东和北非这样一些地区,因所处的战略地位或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其重要性倍增。

在为反法西斯事业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同时,当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加强。

他们决心利用战争造成的形势来谋取自身的民族解放。

印度国大党领导人的策略是,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趁英国政府急于取得印度合作之机,迫使它在有关印度民族解放的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一做法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另一直接后果,是以英、法、荷为代表的传统殖民主义势力的严重削弱。

这一削弱由于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国的排挤和倾轧而愈显严重。

传统殖民主义国家的削弱首先表现在他们的财力资源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破坏。

英国是同盟国家的重要成员,是真正的战胜国。

然而,正如1945年4月13日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所说,战争使英国在世界事务中“一降而成为三强中的次要伙伴”。

(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6页)239:但直接削弱传统殖民主义的,是英、法、荷的国的原殖民地的统治基础的崩溃或瓦解。

这在东南亚和南亚表现的更加突出。

1941年底,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当局在日本法西斯的地进攻面前或仓皇溃逃,或缴械投降。

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日本建立了由占领军当局负责的直接统治,原来的殖民机器统治完全被抛到一边。

在印度支那,日本最初与法国维希政权实行联合统治,但维系殖民当局实际上不过是日本侵略者的工具,而且它最后也是被日本军方一脚踢开。

在这种情况下,战后传统殖民主义国家已经很难依靠原来的基础重建自己的统治了。

使传统殖民主义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倾轧和排挤。

美国队欧洲国家拥有的广阔的殖民地可谓是觊觎已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华盛顿提供了一个取而代之的绝好机会。

于是战争期间,罗斯福大谈民族自决,反殖民主义似乎成了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41年8月,他和丘吉尔共同发表的《大西洋宪章》规定,“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愿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力”(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页)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又在广播讲话中公开宣布,《大西洋宪章》“不但适用于大西洋沿岸的那部分世界,而且适用于全世界”。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三册(194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7页。

)欧战结束以后,1945年6月,美国国务院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强调,美国应支持英、法、荷等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得到更大程度的自治”,从而在“远东逐步发展成一群自治国家—独立国或自治领”,以便美国势力的渗透。

24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使得美国的上述计划难以实现。

概而言之,这一发展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欧洲国家与他们原殖民地的矛盾的发展,一是美国和苏联关系的恶化,这对美国的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尽管他有着支配世界的野心勃勃的计划,但在力量有限和不免顾此失彼的情况下,很快便将注意力集中到苏联和欧洲,亚洲地区一时无法顾及。

其次,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固然为美国提供了排挤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机会,但这并不符合他拉拢和利用欧洲国家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目的。

由于这些考虑,美国放弃了从亚洲排挤传统殖民主义国家的做法,但也无意采取支持欧洲国家重建殖民统治的政策。

此种政策不仅有损于美国在亚、非、拉美地区追求的长远目标,而且也不符合它的短期目标。

欧洲国家的强行镇压只会促使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各国共产党的发展创造条件。

在白宫当时决策层的眼里,这显然有助于苏联的势力和影响的扩大。

所以它对那些原属欧洲国家的殖民地采取了一种相对消极的所谓“中立政策”。

美国的这种立场客观上削弱了欧洲传统殖民主义国家的势力。

241二战后,苏联以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的姿态屹立在欧亚大陆,东欧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一起组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道义上的和物质上的援助。

1945年11月4日,《真理报》载文指出:“不能对印尼和印度支那的事态保持沉默。

”([苏]A·C·阿尼金等:《外交史》第五卷上册,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13页。

)1946年初,苏联代表在安理会上要求制止英国军队在印度尼西亚的额武装干涉,要求作出关于法国和英国军队立即从叙利亚和黎巴嫩全部撤军的决定。

更重要的是,战后初期苏联以及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国家的对抗,牵制了西方国家的力量,从而从事实上支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当时,英法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威胁”感到特别担心,有一种严重的“不安全感”,这种担心和不安全感,阻碍了英国向印度以及法国向越南大规模增兵。

与此同时,也正是这种担心和不安全感,使得美国统治集团中的“先欧后亚”派占了上风,限制了它向欧洲殖民主义国家提供支持的能力。

241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正是基于上述各种有利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便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他们力图利用反法西斯战争造成的有利局势,实现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

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进展得尤为迅速,也最为壮观。

整个东南亚和部分南亚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为日本法西斯所占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的基础遭到了彻底的破坏,而当地人民的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过程中,共产党的组织和影响空前壮大,它所领导的人民武装茁壮成长。

当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之际,这些地区的人民不失时机的发动起义,夺取了政权;或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大片国土,建立了反殖民统治的根据地。

这样,那些殖民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时,必然遭到猛烈而有效的反抗。

242南亚次大陆则属于另一种情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地区没有被法西斯国家直接占领,但因地处前线或战略要道,极为盟国重视。

当地人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提出了尽快实现民族解放的要求,而陷于困境的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则被迫做出了一些许诺。

战争结束后,这些地区的人民要求兑现许诺,开展了声势好大的斗争。

印度在其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主要采取罢工罢市以及游行示威等非暴力的斗争方式。

245殖民主义国家的对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面对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欧洲传统的殖民主义国家都毫无例外的采取了重建殖民主义的对策。

法国政府力图维持和重建殖民统治的主观愿望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客观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特别是在印度支那,法国的政策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但是法国政府仍一意孤行,不惜动用武力进行镇压,是自己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英国的做法与法国不同,在重建殖民统治的企图遭受挫折之后,它在南亚率先推行了非殖民地化政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取得殖民地人民的支持以保证战争的胜利,英国对他们要求民族独立的要求做出了某些让步的表示,但是,这些让步的措辞是含糊空洞的,而且要等到战后的某个时候才能兑现。

更重要的是,即使等到战后,英国的殖民统治也不会受到根本动摇。

1941年9月9日,《大西洋宪章》墨迹未干,丘吉尔就发表正式声明,明确地将印度、缅甸及大英帝国的其他部分排除在该宪章的实施范围之外。

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明确宣布,不通过战争,就休想从英国夺走任何殖民地和基地。

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进一步宣告:“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不允许任何一块飘着英国国旗的土地被拖到被告席上。

”大战结束以后,英属殖民地、特别是亚洲的英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迅速的发展,印度尤甚。

到了1946年,形势已很明朗:英国要想在印度继续维持殖民统治,不仅需要立即出兵镇压当地人民起义,还得准备今后长期驻军印度。

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决定提前移交政权,从而开始了所谓的非殖民地化进程。

英国指望通过承认殖民地形式上的独立,使英国的利益继续得到维持。

英国在缅甸也较早实行了非殖民地化政策。

英国能够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是它在殖民地的利益更多的是通外资、投资等经济活动有关。

因此在其经济利益得到某种保证的前提下,非殖民化政策比较容易被统治阶级的多数成员所接受。

其次,英国的殖民地惯于用间接统治的方式,即利用当地的权力机构为他服务;同时,为了缓和殖民地人民的不满情绪,英国从本世纪初起就逐渐发展了“自治领”制度;此外,孩子啊拿破仑时代,他就开始与拉丁美洲国家建立了“非正式帝国”的关系,通过支持依附英国的当地政权为其贸易和投资寻求稳定的环境。

这些传统和经验无疑有助于英国的非殖民地化政策的推行。

第三,英国国内相对稳定的两党制度和运转得法的政府,也能减少在调整对殖民地的政策时所遇到的阻力。

247蒙巴顿方案和印巴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印度经济困难,人民生活困苦。

与此同时,英国为镇压东南亚的民族解放斗争,下令调动一部分印度军队开赴该地,并审讯被认为你有反英倾向的“印度国民军”军官。

这些行为加剧了印度人民的不满,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感情。

于是,在战时民族解放运动的基础上,印度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抗英斗争。

1946年2月18日,孟买爆发了水兵起义,数日之内即扩散到各地的海军部队,陆军也受到了影响。

尽管英国殖民当局舆论欺骗和武力镇压并用,革命形势仍然日臻成熟。

在此情况下,5月16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一会宣读了一项关于印度未来前途的方案。

根据这一方案,将在印度建立一个“联邦”,联邦将拥有立法和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外交、国防和交通等事务,并有权为这些事项筹集资金。

然而,该方案却并未明确规定英国政府向印度人民“转让政权”的期限。

事实上,它一方面利用印度内部固有的矛盾和分歧为其设计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另一个方面又规定了选举制宪会议、起草联邦宪法等多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英国政府的真正意图在于阻止革命的发生,而不是给印度人民以独立。

1946年下半年和1947年春,印度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继续发展。

英国想要阻止这一革命潮流的发展。

英国想要阻止这一革命潮流的发展、在英国继续坚守旧的殖民统治,唯有立即用武力进行镇压,并在此以后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

然而,当时英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连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支持都难以为继,更无力在印度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了。

此外,当时英国的兵力也十分紧张,以致它在镇压马来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时还要抽调印度军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