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案(3)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案(3)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模拟试题含答案(3)一、选择题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A.南朝B.西晋C.东晋D.汉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3.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4.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5.“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7.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三家归晋8.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10.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11.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1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1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4.关于下列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描述正确的是A.相传黄帝时期隶首发明了音律B.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被称为“医圣”C.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15.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它们的引入( )A.消除了民族矛盾B.丰富了汉族生活C.导致民族关系紧张D.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16.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这里为“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而发生的著名战役是A.官渡之战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17.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8.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9.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20.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

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A.政权并立B.商业繁荣C.民族交融D.战争频繁2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22.汉朝以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江南水乡日渐繁荣富庶。

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B.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23.“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

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24.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源于自然灾害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阻碍民族交融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

解析:C【解析】抓住关键词“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结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三国时期开始。

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C项符合题意;刘备、孙权和曹丕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元年以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所以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是属于公元3世纪,D项符合题意。

而公元前2070年属于公元前21世纪,383年属于公元4世纪,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江苏盐城地处中国南方,题干的“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反映出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故A符合题意;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生产力水平还未超过北方,排除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

故选A。

5.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6.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这些措施加强了北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北魏的汉化措施,没提到经济、中央集权,故BC不符合题意;北魏只统一了北方,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8.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带兵进攻东晋,双方在淝水进行大战,前秦军队打败。

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与诸葛亮无关,D符合题意;联吴抗曹、三顾茅庐与创造八阵图都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ABC排除。

故选择D。

9.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选项图片可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北方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过渡的一个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进入混乱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