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通史)新课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通史)新课标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包含哪些措施?
迁都、说汉话、改汉姓、改汉服、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23、
• 问题一:北魏孝文帝 • 问题二: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 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 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 伐。 • 问题三: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 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 • 问题四: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 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
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内迁中原)
西部与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 不断向内地迁徙,他们同汉 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
5世纪,鲜卑拓跋部建立的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思考:少数民族怎样才能在中原牢牢站稳脚跟? 孝文帝(拓拔宏),进行改革,废除鲜卑族的旧 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民族融合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 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的造船业发 展,船队曾到达夷洲(台湾)。
西晋的短期统一
263 魏国灭蜀国,266年西晋建立 ,280 西晋灭吴。 结束分裂。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317年司马睿 在南方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北方则陷入了大规模的分裂,史称“十六国”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些改革的措施有什么意义?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 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是不是少数民族的东西都是落后的没用的呢?
今天璀璨 的中华文 明是中国 各个民族 共同创造 的结果。
胡床、方凳、 圆凳成为汉 族喜爱的家 具
6、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的杰出 政治家、改革家)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 • • 考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对峙; 2、赤壁之战; 3、北魏孝文帝。
中国历史纪年表
25
220
北朝
266 304 386
北
魏
十六国
东 北 魏 齐
581
魏
534
东汉
221
蜀
222
西 晋
西 北 魏 周
502
439 317 420
隋
陈
吴
东 晋
宋
479
齐
梁
557 589
蜀 吴 221年 刘备 成都
四川一 带 长江中 下游
222年 孙权 建业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1、从大一统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 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 不利的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从东汉末期,国家实际上已是一个群雄割据的 分裂国家而魏、蜀、吴的局部统一,是大一统的基 础,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C
B
C
B
C
C
19、
• 问题二:今天的新疆归魏国管辖, 广东省归吴国管辖。 • 问题三:长江中游 • 问题四:魏国,吴国,蜀国。
20、
• • • • (1)B (2)A (3)C (4)D
21、
• • • • • • (1)G (2)F (3)A (4)C (5)D (6)E
22、
魏
蜀 吴
西晋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完成统一北方
孙权——在江东的政权更加稳固
刘备——占据荆州一部分,后又取得益州
220年,曹丕自称帝, 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业。
5、三国形成填表(P88)
时 建立 都城 统治范 间 者 围 魏 220年曹丕 洛阳 黄河中 下游
影 响
原 因 和 条 件 成 就 影 响
(1)北方的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 人南迁 。 (2)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 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 社会环境 。
(1)江南地区开发;
(2)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3)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 了基础。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 三国鼎立 南北朝的对 峙
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南迁 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中心南移
少数民族内迁
(孝文帝改革)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1
2
3
4
5
6
7
8
9
A
A
B
C
C
C
B
C
D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23 A
• 2、公元9年,西汉灭亡,公元25年,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是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时期,社会 安定,经济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 3、三国两晋南北朝(见课本P127中 国历史纪年表),从 220 ____年开始, 589 到 __ 年结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 大分裂和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民族大融合。
内容 1、政治制度:采用汉的官制、律令
2、社会生活: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与汉人通婚; 3、思想文化:学习汉族的礼法。
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 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 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7、汉、魏晋时期的文化
• (1)《史记》,黄帝,汉武帝,纪传 体,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2)王羲之,书圣,飘若浮云,矫若 惊龙,女史箴图。
江南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 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 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 供了劳动力; • 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 的技术; • 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经济重心南移
原 因 和 条 件 成 就
三顾茅庐
孔明出山
刘备在群雄逐鹿中,没有 地盘,到处流浪,最后得 到高人的指点,三次到隆 中,请出大贤诸葛亮。
隆中对
4、赤壁之战填表 (P88) 时间 208年 地点 赤壁
双方
结果
曹操
孙刘联军
曹操军队被打败
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影响
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 荡平袁绍,拥有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之后,即将兵锋 转向南方,企图一鼓作气,攻占长江流域,进而统 一全国,208年曹操大军南下…… 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 于赤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北民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Hale Waihona Puke 躲避战乱中原人民的南迁会给江南带来什么变化?
公元前1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域 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 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6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昌 盛的地方,民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 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大丰 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三 国
两 晋
南朝
西汉的灭亡和东汉的建立
西汉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公元9年, 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 阳,史称东汉,在刘秀统治时 期,减轻赋役负担,任用清廉 官吏,社会安定,经济好转, 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相继专权,朝 政日益黑暗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东汉末年,天 下大乱。在黄 巾大起义的沉 重打击下,东 汉政权名存实 亡。各地豪强 地主、官吏趁 机扩大军事力 量,形成了大 大小小的军阀 割据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