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政权分立到国家统一;江南逐步开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
)官渡,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战役,战争中都用火攻情节;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少胜多战役;
2)都是以少胜多战役;失败方领导都犯了骄傲自大的错误。
3)战役都改变了当时政治格局或对政治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胜败原因:官渡之战:曹操壮大势力: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用人;经济:发展生产,屯田垦荒;军事:战术得当;袁绍:骄傲自大
赤壁之战:曹操:北方士兵,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大;孙刘:联合作战,战略得当。
根本:统一条件不成熟
淝水之战:前秦民族矛盾严重(最主要)军心离散;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东晋: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政权更替:
一)三国鼎立与结束: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三国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三国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军阀割据到西晋统一的过度,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北方发展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大陆与台湾最早联系。
蜀国诸葛亮治蜀,发展西南。
)
2、西晋建立统一:266年,西晋建立。
司马炎在洛阳称帝,即晋武帝。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腐朽,实行分封制,引发八王之乱,致使西晋衰亡。
二)东晋与十六国
1、316年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北伐得不到政府支持,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420年,东晋灭亡。
2十六国时期:4时期初至5世纪前期,黄河流域政权连同西南成汉,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
期间有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任用王猛改革,缓和了民族关系,存进了民族融合。
三)南北朝对峙:
1南朝:420年—589年,江南地区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其中,宋疆域最大;自梁武帝萧衍后,南朝实力明显劣于北朝。
589年,隋灭陈,
统一全国。
2北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北朝开始,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与南朝对峙,后被隋取代。
四)曹操,1、一生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北方。
2是东汉末年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3评价历史人物原则方法:要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发展,对历史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价;要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全面的评价,功过分明。
五)江南地区开发:
1秦汉时期,北方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状况地位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2江南经济发展原因:1)(最主要)魏晋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以及先进生产工具与劳动力。
2)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采取优惠政策措施。
影响:江南地区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启迪借鉴:引进国外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与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国家采取有利的发展措施与优惠政策。
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各族人民产期杂居生产生活习俗与汉族无明显区别(出现民族交融趋势),鲜卑族内迁晚,保留鲜卑风俗,治理北方地区较困难。
目的:加强对北方地区治理,移风易俗。
(巩固北魏统治)
措施:迁都洛阳;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民族交融形式“战争,改革,经济文化交流”】
性质与评价: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是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他的改革促进了我国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统一的因素:国家的局部统一与西晋短暂的全国统一(统一北方的五个政权: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三国鼎立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江南经济的发展与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
八)人口迁徙
开始于东汉末,经魏国,到西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中原:方向: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民族:匈奴,羯(自北向南至山西)氐,羌(自西向东至陕西关中),鲜卑到辽宁陕西及河套。
影响:我国北方政权分立,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中原人民南迁: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
影响:促进江南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
/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