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能默写《竹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所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马诗》一、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上面的图片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咏物古诗,体会寄寓在其中的感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通过对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边疆战场景色,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三、四句。

何当:什么将要。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不被重用的愤懑,企盼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何当金络脑,抒情杀敌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作者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作者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如何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可见,《石灰吟》就是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啊!2.作者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

“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

“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

“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

“爝(jue)火”,小火把。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

“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竹石》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竹石)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2.读诗文明诗意(1)请大家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经验读读诗文,想一想每句诗讲的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2)看大家学得认真,大家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谁来试一试说说诗意?《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3.第二级台阶的任务已经完成。

我们来挑战最难任务——悟诗情。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中哪一个词最打动你?为什么?预设:(1)“咬”,咬字什么意思?(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竹子他有牙齿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谁来读出竹子的这种性格。

(你就是那棵竹子,读出你的性格,抽2生读)评价:一个“咬”字使我们感到竹子多么顽强的力量呀!齐读。

(2)作者在这里写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3)补充作者辞官回乡卖画为生的故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4)引读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但是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

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哪里还只是竹子,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他什么都不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下面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情感带回全诗,有感情地读诗,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竹子的精神、诗人的品质。

学生练习感情读。

抽三生读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作者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三、书法展示(配乐)学懂了诗,背会了诗,请同学们认真地将这首诗背写到展示纸上。

四、拓展延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我们描摹歌咏的对象。

古人很喜欢咏物,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咏物诗,进一步积累。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背诵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