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精)
因此
(3.35) 式中 (3.36)
由式(3.35)可见,要使系统反应快,必须减小tr。因此当z一定,wn 必须加大;若wn为固定值,则z越小,tr也越小。 2. 峰值时间tp 按式(3.20),对c(t)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可得到
到达第一个峰值时
wd tp = p
所以 (3.37)
上式表明,峰值时间tp与有阻尼振荡频率wd成反比。当wn一定, z 越小,tp也越小。
2. z =1,称为临界阻尼情况 此时系统有两个相等的实数特征根: s1= s 2= -wn
(3.24)
系统输出的拉氏变换为
(3.25)
取C(s)的拉氏反变换,求得临界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 响应为 (3.26)
响应曲线如图3-12所示,它既无超调,也无振荡,是一个单 调的响应过程。
(a)根分布
对于临界阻尼情况(z =1),有 c(t) = w2n t e-wn t 对于过阻尼情况(z >1),有
(3.33)
(3.34) 图3-15表示不同z值时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图3-15 二阶系统单位脉冲响应
(四)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性能指标
通常,工程实际中往往习惯把二阶系统调整为欠阻尼过 程,因为此时系统的响应较快,且平稳性也较好。 对于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欠阻尼系统,有: 1. 上升时间tr 按式(3.20),令c(tr)=1,就可求得
(3.39)
图3-17 ts与z 的关系
图3-18 z稍微突变引起的ts突变
当0<z <0.9时,则 (按到达稳态值的95%~105%计) (3.40) (按到达稳态值的98%~102%计) 由此可见, z wn大,ts就小,当wn一定,则ts与z成反比, 这与tp,tr与z的关系正好相反。 根据以上分析,如何选取z和wn来满足系统设计要求,总 结几点如下: (1) 当wn一定,要减小tr和tp,必须减少z值,要减少ts则 应增大zwn值,而且z值有一定范围,不能过大。 (2) 增大wn ,能使tr,tp和ts都减少。 (3) 最大超调量sp只由z决定, z越小,sp越大。所以,一 般根据sp 的要求选择z值,在实际系统中,z值一般在0.5~ 0.8之间.
或
四、线性定常系统的重要特性
对于初始条件为零的线性定常系统,在输入信号r(t)的作 用下,其输出c(t)的拉氏变换为 C(s)=GB (s)R(s)。 若系统的输入为 这时系统的输出为 其拉氏变换为
当系统输入信号为原来输入信号的导数时,系统的输 出为原来输出的导数。
同理,若系统的输入为
,其拉氏变换为
或
式中
由式(3.14)描述的系统特征方程为 (3.15) 这是一个二阶的代数方程,故有两个特征方程根,分别为 (3.16)
显然,阻尼比不同,特征根的性质就不同,系统的响应特性也 就不同。
下面分别对二阶系统在0< z <1,z =1,和z >1三种情况 下的阶跃响应进行讨论。
1. 0<z <1,称为欠阻尼情况 按式(3.14),系统传递函数可写为 GB(s)=
(a)根分布 图3-13
(b)单位阶跃响应 过阻尼情况(z >1)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不同z值下的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曲线族,如图3-14所示。由图可见,在一定z值下,欠阻尼系统 比临界阻尼系统更快地达到稳态值,所以一般系统大多设计 成欠阻尼系统。
图3-14 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三)二阶系统的脉冲响应
如果系统响应曲线以初始速率继续增加,如图3-9中 的c1(t)所示,T还可定义为c1(t)曲线达到稳态值所需要 的时间。
(3.13)
因此
,
当t= T时,c1(t)曲线到达稳态值,即
(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在工程实际中,三阶或三阶以以上的系统,常可以近似 或降阶为二阶系统处理。 图3-10是典型二阶系统的结构图,它的闭环传递函数 为
(a)根分布 (b)单位阶跃响应 图3-11 欠阻尼情况(0<z <1)
系统的误差则为
(3.21)
当t→∞时,稳态误差e (∞)=0。
若z =0,称为无阻尼情况,系统的特征根为一对共轭虚 根,即 s1,2= ±jwn (3.22) 此时单位阶跃响应为 (3.23) 它是一等幅振荡过程,其振荡频率就是无阻尼自然振荡 频率wn 。当系统有一定阻尼时,wd总是小于wn 。
由上式可看出,z 和wn是决定 二阶系统动态特性的两个非常重 要参数,其中z 称为阻尼比,wn 称为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图3-10 二阶系统
例如图2-2中R-L-C电路,其传递函数为
式中,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就是电路当R=0时的谐振频率;阻尼比
又如图2-3中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输出w 与电枢电 压ua之间传递函数为
由式(3.9),很容易找到系统输出值与时间常数T的对应关系:
t = T, t = 2T, t = 3T, c(1T) = 0.632 c(∞) c(2T) = 0.865c(∞) c(3T) = 0.950c(∞)
t = 4T,
c(4T) = 0.982c(∞)
从中可以看出,响应曲线在经过3T(5%误差)或4T(2%误差) 的时间后进入稳态。
当输入信号为单位脉冲信号d (t),即R(s)=1时,二阶系 统单位脉冲响应的拉氏变换为 (3.30)
对式(3.30)求拉氏反变换,得
(3.31) 可见,系统传递函数的拉氏反变换就是系统的单位脉冲 响应,所以脉冲响应和传递函数一样,都可以用来描述系统 的特征。
由式(3.31),对于欠阻尼情况(0<z <1),有 (3.32)
第一节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性能指标
瞬态响应,是指系统的输出从输入信号r(t)作用时刻起, 到稳定状态为止,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系统的瞬态响应, 可以考查系统的稳定性和过渡过程的性能。分析系统的瞬态 响应,有以下方法: 1. 直接求解法 2. 间接评价法 3. 计算机仿真法 本小节首先讨论典型输入信号、性能指标等内容,然 后讨论一阶、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最后讨论如何处理高阶 系统的瞬态响应问题。
图3-8 一阶控制系统
当系统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时,即r(t)=1(t)或R(s)=1/s,输 出响应的拉氏变换为 (3.8) 取C(s)的拉氏反变换,可得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
(3.9)
系统响应如图3-9所示。 从图中看出,响应的稳态值为 (3.10)
图3-9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若增加放大器增益K,可使稳态值近似为1。实际上,由 于放大器的内部噪声随增益的增加而增大,K不可能为无穷 大。而且,线性模型也仅在工作点附近的一定范围内成立。 所以,系统的稳态误差 (3.11) 不可能为零。 系统的时间常数为 (3.12) 它可定义为系统响应达到稳态值的63.2%所需要的时间。
(3.5)
(五)正弦信号 正弦信号的表达式为 : (3.6)
其中A为幅值,w =2p/T为角频率。
图3-5
正弦信号
二、系统的性能指标
系统的瞬态性能通常以系统在初始条件为零的情况下, 对单位阶跃输入信号的响应特性来衡量,如图3-6所示。 这时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有: 1。最大超调量sp——响应曲线偏离稳态值的最大值, 常以百分比表示,即 最大百分比超调量sp= 最大超调量说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2。延滞时间td——响应曲线到达稳态值50%所需的时间, 称为延滞时间。
(b)单位阶跃响应
图3-12 临界阻尼情况(z =1)
3. z >1,称为过阻尼情况
当阻尼比z >1时,系统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27)
对于单位阶跃输入,C(s)为
(3.28) 将此式进行拉氏反变换,从而求得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单 位阶跃响应为 (3.29)
图3-13表示过阻尼二阶系统的根的分布和响应曲线。 显然响应曲线无超调,而且过程拖得比z =1时来得长。
一、典型输入信号 (一)阶跃信号 阶跃信号的表达式为:
(3.1)
当A=1时,则称为单位阶跃信号,常用1(t)表示,如图3-1 所示。
图3-1 阶跃信号
图3-2 斜坡信号
(二)斜坡信号 斜坡信号在t =0时为零,并随时间线性增加,所以也叫等 速度信号。它等于阶跃信号对时间的积分,而它对时间的导 数就是阶跃信号。斜坡信号的表达式为:
此式说明,在零初始条件下,当系统输入信号为原来输 入信号对时间的积分时,系统的输出则为原来输出对时间的 积分。 由上可以推知: (一)由于单位脉冲信号是单位阶跃信号对时间的一阶导 数,所以单位脉冲响应是单位阶跃响应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二)由于单位斜坡信号和单位抛物线信号是单位阶跃信 号对时间的一重和二重积分,所以单位斜坡响应和单位抛物 线响应就为单位阶跃响应对时间的一重和二重积分。
(3.2)
(三)抛物线信号 抛物线信号也叫等加速度信号,它可以通过对斜坡信号 的积分而得。抛物线信号的表达式为:
(3.3) 当A =1时,则称为单位抛物线信号,如图3-3所示
(四)脉冲信号 单位脉冲信号的表达式为:
(3.4)
其图形如图3-4所示。是一宽度为e ,高度为1/e 的矩形 脉冲,当e 趋于零时就得理想的单位脉冲信号(亦称d(t) 函数)。
3. 最大超调量sp
以t= tp代入式(3.20),可得到最大百分比超调量
(3.38)
由上式可见,最大百分比超调量完全由z决定,z越小, 超调量越大。当z =0时,sp %= 100%,当z =1时,sp % =0。sp与z的关系曲线见图3-16。
图3-16 sp与z的关系
4. 调节时间ts
根据定义可以求出调节时间ts,如图3-17所示。图中 T=1/zwn ,为c(t)包络曲线的时间常数,在z =0.69(或0.77), ts有最小值,以后ts随z的增大而近乎线性地上升。图3-17中 曲线的不连续性是由于在z虚线附近稍微变化会引起ts突变造 成的,如图3-18所示。 ts也可由式(3.21)的包络线近似求得,即令e(t)的幅值 或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