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腐蚀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4)析氢步骤
(5)析氢过电位
在氢去极化腐蚀的过程中,由于缓慢步骤所形 成的阻力导致了阴极的极化。因此氢的析出电位总 是比氢电极的平衡电位更负一些。在一定电流密度 下,氢平衡电位 0,H2和 析氢电位c之间的差值称为 该电流密度下的析氢过电位。
(6)析氢过电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1、电流密度: H2=a+blgic
3.5 尹文思极化图及其应用
3.5.1 尹文思腐蚀极化图
腐蚀极化图:改变电流值的大小,测出与之相应的不同电流 强度下的电极电位,绘出的电极电位与电流关系图即为腐蚀 极化图。 伊文思图(Evans图):忽略电位随电流变化的细节,将极 化曲线画成直线形式,即为伊文思图。用于分析腐蚀影响因 素。 由伊文思图可求得:Ecorr:自腐蚀电位(混合电位) jcorr: 自腐蚀电流。
3.1.1 电极极化现象
A
I
e
3% NaCl
Zn
Cu
腐蚀电极极化曲线测量
已知: EoZn = -0.83V, EoCu = 0.05 V, R内 = 90 ohm, R外 = 110 ohm
理论腐蚀原电池电流: I = 4.4 mA (起始瞬间)
实际电流: 0.15 mA (几秒钟后)。
电极极化定义:当电极上有净电流通过时,引起电 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电极反应的过电位:
第3章 金属电化学腐蚀过程动力学
3.1 电极的极化现象:极化、极化原因、极化曲线 3.2 极化:电化学极化、浓度极化、混合控制
3.3 共轭体系与腐蚀电位
3.4 腐蚀金属电极的极化行为:活化控制、浓差控制
3.5伊文思极化图及其应用
3.6电化学腐蚀的阴极过程:析氢腐蚀、吸氧腐蚀
3.1 电极的极化现象
(8)减小析氢腐蚀的途径
1、减少或消除金属中的有害杂质
2、加入氢进电位高的成分。Hg、Zn、Pb
3、加入缓蚀剂增大析氢过电位。如若丁等。
4、降低活性阴离子浓度。Cl-、S2-
3.6.3 氧去极化腐蚀(吸氧腐蚀)
(1)必要条件:
金属的氧化电位比氧还原反应的电位负。 EM<EO2 中、碱性溶液中氧还原反应:0.805 V O2+2H2O+4e 4OH酸性溶液中反应:1.229 V O2+4H++4e 2H2O
3.5.2 尹文思腐蚀极化图的应用
1、用于分析腐蚀速度的影响因素 E0,c-E0,a=⊿Ec+ ⊿Ea+j1R
E a Pa(阳极极化度)= j1
Pc(阴极极化度)=
E c j1
jcorr
E0,c E0,a Pc Pa R
2、定性分析控制因素
Cc=Pc/(Pc+Pa+R) ×100% Ca=Pa/(Pc+Pa+R) ×100%
为了表示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程度,把某一极化电 流密度下的电极电位E与其平衡电极电位E0间之差的 绝对值称为该反应的过电位,以η表示。
阳极:Ea>E0a,ηa=Ea-E0a
阴极:Ec<E0c,ηc=E0c-Ec
3.1.2 电极极化原因及类型
一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阳极、阴极
一浓差极化:阳极、阴极
一电阻极化
(3)析氢腐蚀特征
1、在酸性溶液中,不存在其它的氧化还原电位 较正的去极化剂(如氧、氧化性物质),金 属腐蚀的过程属于典型的氢去极化腐蚀。 2、金属表面没有钝化膜。 3、金属的腐蚀速度与溶液中pH值相关。 4、氢过电位 H2大小与电流密度、材料的性质、 电极表面状态等有关。 5、金属的析氢腐蚀是宏观的均匀腐蚀。
E0 H2/H+ Ecorr
H2
2H+ +2e
Fe Fe2++2e H2 2H+ +2e
E0 Fe/Fe2+
io,H2/ H+ io Fe/ Fe
Fe Fe2++2e
i corr
lg i
E0 H2/H+ E
E0 Fe/Fe2+
io,H2/ H+ io
Fe/ Fe
i corr
lg i
3.4.2 浓差极化控制时腐蚀金属电极极化
共轭反应:孤立电极上存在相等速度的阳极反应
和阴极反应现象为电极反应耦合,互相耦合的反应 称为共轭反应。 多电极腐蚀原电池系统:两种以上金属组成的腐 蚀原电池系统。 多电极的混合电位理论。
3.4 腐蚀金属电极的极化行为
3.4.1电化学极化(活化控制)腐蚀体系极化行为
–单电极体系:单一反应(理想、简单情况) –腐蚀金属电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极反应组 成的共轭体系(实际、复杂情况)
Cr=R/(Pc+Pa+R) ×100%
1)腐蚀速度与腐蚀初始电位差的关系
2)极化性能对腐蚀速度的影响(图3-11)
3)溶液含氧量及络合剂对腐蚀速度的影响(图3-12) 4)其它影响因素:阴阳极面积比、溶液电阻
3.6 电化学腐蚀的阴极过程
3.6.1 概述
3.6.2 析氢腐蚀
(1)析氢腐蚀定义: 由氢离子作为去极剂的阴极过程,在其还原析氢气 的同时,消耗金属中的电子,导致腐蚀的发生 。亦称为 氢去极化腐蚀。
O2
溶液 扩散层界面
金属
微阴极
氧向微阴极扩散途径示意图(根据TOMAWOB)
id
nFDC
0
浓差控制腐蚀金属电极的极化
K腐蚀电位
iK腐蚀电流
- i1a
i2c
lgi
3.4.3 理想极化曲线与实测极化曲线
理想(真实)极化曲线:构成腐蚀过程的两个电 极反应的电极电位与电流密度关系,起始电位分别 是构成腐蚀局部阳极和阴极反应平衡电位。 实测极化曲线: 直接由试验测得的腐蚀金属电极 极化曲线,极化曲线的起始电位为腐蚀电位。 理想极化曲线是否可测?
(2)发生析氢腐蚀的必要条件: 1、电解质溶液中必须有H+离子存在, 2、腐蚀电池中的阳极金属氧化电位a必须 低于氢的析出电位 H2,即a< H2。
例如: Zn、Fe、Cd在酸性溶液中可发生氢去极 化腐蚀; Al、Mg在中性或碱性中可发生氢去极化腐蚀; Ti、Cr易钝化金属电位很负,但存在钝化膜,不 发生氢去极化腐蚀;
问:金为什么在水溶液中不腐蚀,而镁可以?金 在王水中腐蚀?
理论上单一孤立的金属电极不发生腐蚀
•
•
因为缺少共轭的还原反应,腐蚀过程不能进行
基于一个电极表面只进行一个电极反应的假设
1938瓦格纳等人建立了混合电位理论
混合电位理论的两个假说: (1)任何电化学反应都能分成两个或更多个的局部氧化 反应和局部还原反应
(4)吸氧腐蚀的控制过程
①
②
③
(5)吸氧腐蚀的影响因素
化,阴极反应向负方向极化
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混合电位(中间值),腐蚀电位。
混合电位:金属腐蚀与去极化剂反应达平衡时,
阳极反应电流等于阴极反应电流,阴阳极曲线相交 于一点,电位相等;电极表面无电荷积累,电位不
变,处于稳定状态时的电位为混合电位。(曹)
混合电位又称稳定电位、腐蚀电位、自然腐蚀电
位。
对应于腐蚀电位的电流密度为腐蚀电流密度。
一混合极化
Fe→Fe2++2e
3.1.3 极化曲线测量
极化曲线:电位-电流关系图,实验方法测绘极化 曲线,描述金属腐蚀基本规律,研究金属腐蚀机理
和腐蚀控制的基本方法之一.
极化曲线特点及应用: 腐蚀电极的总体行为; 估计腐蚀机理;控制因素,影响因素; 估算腐蚀反应速度。如:缓蚀剂效率、反应阻力等; 理想极化曲线/实测极化曲线分析可了解腐蚀的本质
极化曲线的合成/分解性
极化率:极化曲线上某微区内的电势增量与电
流增量的比。极化度表征了电化学反应的阻力的量。
如图所示:
E
。
E A PA(阳极极化率)= i1
PC(阴极极化率)=
i
E c i1
3.2 电化学极化与浓差极化
公式推导与讲解略
3.3 共轭体系与腐蚀电位问:Leabharlann 一金属在相应的饱和盐中会不会发生腐蚀?
(2)吸氧腐蚀特征: 在扩散控制下,不同阴极性杂质或微阴极数 量的增加,对腐蚀速度增加只起很小作用。
(3)氧的阴极还原过程及其过电位
1、氧穿过空气/溶液界面进入溶液; 2、在溶液对流等传质过程的作用下,氧迁移到 阴极表面附近; 3、在扩散层范围内,氧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扩散 到阴极表面; 4、在阴极表面氧分子发生还原反应。(离子化 反应)
(2)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可能有净电荷积累
混合电位理论表明:
–电化学反应由两个或多个氧化、还原分反应
–总的氧化反应速度=总的还原反应速度 –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阴极反应的电流密度 金属发生腐蚀时: 金属表面至少发生两个不同的、共轭的电极反应:金属 阳极反应+阴极还原反应 两反应平衡电位不同-相互极化:阳极反应向正方向极
低氢过电 位金属 0.62
中氢过电 位金属
高氢过电 位金属
(7)析氢腐蚀的控制步骤
1、阴极控制的析氢腐蚀:析氢反应的极化率大于阳极溶 解反应的极化率。析氢腐蚀速率受氢过电位控制。 2、阳极控制:如铝、不锈钢等易钝化金属在稀酸中的腐 蚀过程,金属离子必须穿透氧化膜才能进入溶液。 3、混合控制 4、腐蚀速度与腐蚀电位间变化。
2、电极材料:由a值大小分为三类 1)高氢过电位金属( 氢离子在电极表面迟 缓放电所至):a=1.0~1.6V,有Pb,Cd、Hg、 Tl、Zn、Be、Sn等。 2)中氢过电位金属(迟缓电化学脱附): a=0.5~1.0V,有Fe、Co、Ni、Cu、Ag、Ti。 3)低氢过电位金属迟缓复合脱附: a=0.1~0.5V,有Pt、Pd、A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