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影视评论教案

第五讲 影视评论教案

一、课程题目:第五讲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二、授课时间:1课时三、课程类型:公共艺术课四、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影视评论的原则与方法,把握影视评论的写作要领,能够独立完成影视评论的写作。

五、教学内容:六、重点及难点:重点:影视评论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难点: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影视评论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七、教学内容时间分配:第一节 0.5课时第二节 0.5课时影片赏析:3课时八、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观摩评析相结合第五讲影视评论[导入]影视评论以影视鉴赏为基础、属于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特定的心埋反应和审美反馈。

它由评论者依照自己的批评标准、审美感受、审美判断来进行,评定影视艺术作品的优劣高下。

从事影视评论的.既可以是专门的影视评论家.也可以是一般的影视观众。

第一节影视评论的原则与方法影视评论也像其他艺术评论一样,有—定的操作原则和方法。

原则是影视评论应遵守的准则.方法是影视评论要采取的手段。

对于影视鉴赏者来说掌握影视评论的原则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影视评论的基本原则1、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对影视评论来说,就是从评论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而不能采取主观片面的态度,一说好就绝对的好.恨不能“捧之上天”;一说坏就绝对的坏,恨不得‘按之入地”。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影视评论者最基本的品格。

影视评论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影视评论应站在全局去评论局部,评论影视作品要顾及作品全部,而不是摘取其中—两句台词、一个细节或一个场面来代替所评的全体.断章取义地妄加评判。

一部影片是—个整体,影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是通过作品的整体体现的。

断章摘句式的评论是片面的评论、不能正确地揭示影片的成就与不足。

第二,必须采取“看作品总倾向”的态度。

十全十美的影视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大多数影视片是瑕瑜互见的。

评论时根据什么肯定它或否定它呢?就要看它的“总倾向”。

一部影视作品的价值主要是由它的“总倾向”决定的。

第三,必须提倡“评论自由”、允许争议。

评论应提倡“白已思索,自己做主”,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允许反批评。

影视评论中的争议是自然的现象,有争议的作品未必平庸,平庸的作品反倒是不会有争议的。

2、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在分析一部反映特定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时,影视评论应以作品的历史特征为出发点、无论从作品的思想意义,还是从其艺术价值来说都是如此。

评论者必须熟悉作为作品基础的历史情况,不要从主观出发,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几十年前的人和事件,否则容易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错误。

比如,对于经典影片《公民凯恩》的评价。

在今天看来这部影片所体现的电影审美观念和独具新意的多视角的现代叙事结构已并不新鲜;影片中所运用的“景深镜头”、“闪电式文替”、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音响蒙太奇等电影手段和技巧已属司中见惯。

可是,当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结合1941年电影艺术历史来审视.就会惊叹这部影片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大胆突破、以及对电影语言及视觉技巧的锐意革新;我们就会无比钦佩导演奥逊·成尔斯的天才创造。

难怪这部影片经常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3、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从分析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入手,以影视作品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评论者必须通过具体的影视作品鉴赏,完整地感受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进而对影视作品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严格地以影视作品为依据,从影视作品所提供的事实出发。

臂如.你要分析人物形象,就应从影视片为这个人物所提供的生活环境、言谈举止等事实人手,研究这样的人物是不是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

如果它是真实的、典型的.那么评论者就进一步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下它们产生的原因,甚而分析影视片是用什么手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等等。

另一层含义是,根据影视作品事实作出评论者的审美判断,正确地引导读者,影视作品中有什么东西,就指给读者什么东西看。

不要离开影视作品的事实,一心想像作品中没有的东西或应当有的东西。

只有这种从事实出发的现实的影视评论,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的影视评论,才会对观众有—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立场,坚持从影视作品的艺术形象人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影视评论的基本原则。

二、影视评论的一般方法在影视评论的过程中,鉴常者所运用的评论方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为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待性,影视评论的方法呈现出多元状态。

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评论方法。

1、分析综合方法影视评论中的所谓分析,即把影视作品或其他评论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种因素,并分别加以考察的方法;所谓综合,是指把影视作品或其他评论对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整体加以研究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虽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方法,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影视评论对二者都要运用。

不过在具体运用中其先后方式可以不同。

☞有的评论写法上往往先提出总的论点和对作品的评价,然后,提炼出几个分论点,分别用作品中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使总论点进一步深化。

如《关于影片〈重庆谈判〉的文化思考》(姚莉)一文,就以开门见山式开头提出论点:历史巨片《重庆谈判》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原貌,更在于其中熔铸着当代人对历史的文化思考与评价。

接着提出三个分论点,从国共两党代表两种文化、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智斗勇中透露着不向文化情趣、编导的文化思考等三个层面加以论证。

全文紧紧围绕“文化思考”这“核心命题展开论证,综合——分析——综合,逐层深入,逻辑性强。

☞有的影视评论是先逐层分析、分点论述,最后综合归纳得出结论。

如《永远的魅力——电影〈人到中年〉赏析》(森桂)“一文,先阐述影片着重表现人物形象,逐层论述如何多方面塑造陆文婷这一典型形象,最后得出结论是:影片《人到中年》的艺术价值就在于理造了陆文婷这样以祟高的人性为内在性格支柱的形象;其感人的艺术魅力也在于以真情和挚爱呼唤着世人的爱心。

分析综合方法是论说体评论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评论方法。

2、社会——历史方法社会——历史方法的基本持点是:力图把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从复条的社会联系中考察它的本质特点、社会内容、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影视评论的社会一—历史方法的着眼点在于影视作品和影视现象的社会联系,它要重点关注的是评论对象的社会内容和社会价值方面。

如考察影视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典型性,评价影视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或创作者的社会理想,分析作品在艺术上的创新意义等等。

这类影视评论文章非常普遍,在报刊上十分常见。

如《〈荆坷刺秦王〉:人性的再勘测与历史的再叙述》(王宏图)、《〈开国大典〉:瑰丽多彩的史诗》(章柏青)、《深沉地呼唤桔神文明—一(香魂女)赏析》(刘宗武)等。

这类评论若作数量也不少。

如《大潮初动—一论中国电影与社会》(王志明)、《中国电影文化透视》(张成珊)等。

3、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艺术评论和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

比较分析运用于影视评论中,就是把评论的影视作品放置于历史与时代交叉的艺术坐标中,找准其应有的地位,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认识其思想、艺术成及审美价值。

比较分析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类。

比如,早期的军事题材影片.大多正面描写战斗的历程,歌颂某种军事思想或战略战术原则的英明正确,通过战斗塑造英雄人物性格和品质。

而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则突破了这种框子,把战争和人的位置进行了颠倒,基本上把战争、战斗推到了后景或仅作局部的描写。

影片写的是一个连队,主要情节虽都发生在部队里、战场上、可是反映的内容却远超出了部队和战场的生活领域,紧紧和70年代未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状、社会风气、社会情绪交织在一起,具有很大的辐射力。

为军事文学的社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梁三喜,高大而不神化,纯洁而未净化;甚至还塑造了像赵蒙生这样从怯者到勇者、从个人主义到无私奋战的英雄形象,像靳开来那样“牢骚大王”式的英雄形象。

这些人物显得有血有肉。

具有很强立体感和真实性。

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横向比较方法,就是将评论的影视作品或现象与同时期的影视作品或影视现象进行比较分忻。

譬如。

我们评论《开国大典》在塑造领袖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就时,就可以将它与同时代同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横向比较。

如《四渡赤水》、《南昌起义)、《巍巍昆仑》、《西安事变》等,这几部影片对领袖人物的刻画都不程度地存在着概念化、脸谱化和生活单—化情况,其人物塑造大多是形似,很难做到神似。

而《开过大典》在塑造领袖人物形象上有重大突破。

影片集中对两种政治力量和历史趋向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

其中在真实再现他们作为政治家的政治建树和历史性格的同时,更以工笔细描的手法,持别是选用许多细化来表现其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怀。

比人真切地感受列,他们既是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也是人情俱全的人父人子;领袖的独特气度和常人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充分显现出的恰是逼真的人生状态,更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内涵。

在讲比较分析方法应用时,还应提到的是跨国家或跨语言的比较分析。

就是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如将国产优秀影片与“进口大片”进行比较,大陆影片与港台影片进行比较;将英、美、法等国影片进行比较等。

通过比较,可以发掘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意蕴、美学追求、艺术特长与艺术短处等。

4、影像读解方法影像读解法是建立在影像美学基础上的一种评论方法。

这种评论方法的特点是从影像人手,分析研究影视画面、镜头、造型、声音、构图、色彩等多种因素的传情达意功能。

通过对影视诸种构成元素的读解,探究其中深刻的蕴含。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评论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影视理论基础。

鉴赏影片时不要被事情节牵着走,而是把主要读解精力放在影像上。

从看似平常的镜头画面中,发掘出一般人意识不到的奥妙。

《独放异彩的画面艺术:《红高梁》读解》(寇立光、李秀芝) 就是一篇运用影像解读法而创作的影评佳作。

这篇文章避开了人们惯常使用题材、主题、结构等文学的审视角度,而把关注的日光集中在影片画面的读解上。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红高粱》的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张艺谋对电影语言的追求和美学观念的更新上。

具体地说,导演运用独持的画面造型,以雄浑粗犷的情调,给观众提供了观赏性较强的活动面面”:接着作者用较多笔墨对影片中“颠轿”、“野合”、伏击日军”等画面、场景作了条分缕析,还评析了色彩的选择和运用。

文章最后总结:“《红高粱》的画面构图十分简洁、凝炼,多用特写镜头来突出主题。

”一张平平淡谈的脸,一只穿着绣花鞋的脚,一把剪刀,一片酒缸,一个洒罐……恰是一幅幅写意画,寓意十富,使观众能通过联想去捕捉画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深刻地感受和认识生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