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主讲人:邹粉仙•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6.联合自强的欧洲;•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第一专题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

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单极格局——一家独霸;•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

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世界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样的国家能称得上“极”?小知识:•综合国力的构成:•有形因素:如地理条件、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无形因素:政府效能、政治制度、领导素质、政府的国际信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综合国力的计算:•美国学者克莱因于1975年的《世界权力的评估》中提出的公式:•二、两极格局——形成、演化及终结•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及终结以实力对比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1.战后初期,美国以其雄厚的实力妄图独霸世界,苏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反抗,由此形成两极;•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全面对峙;•3.20世纪60年代,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4.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美苏争霸的同时,多种力量迅速发展;•5.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美苏缓和到两极格局终结。

1.两极格局的形成•A.两极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制•是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11.28——12.1)、雅尔塔会议(1945.2.4——11)波茨坦会议(1945.7.17——8.2)就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处理战后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形成的体制。

评价:•实质: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积极作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清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

•消极方面:“胜利者的聚餐”。

B.战后初期美称霸的全球战略•1947.3.1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反苏反共的总动员,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

•50年代美苏较劲•1947.6.5,“欧洲经济复兴计划”.1948到1952,美国对西欧各国提供近130亿美元的援助。

•1947年,在东亚(日本、中国)的政策,加强在亚洲的扩张。

•1949.1,杜鲁门提出外交方面的主要行动计划,提出利用技术和资本输出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的渗透。

•1949.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上的战略同盟。

从此,美国控制欧洲防务。

2.20世纪50年代,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两大阵营全面对峙:•政治:反苏反共与和平民主•经济:封锁与反封锁•军事:“冷战”为主,也有热战。

•意识形态:和平演变(1953,杜勒斯,“战争以外的手段”)与反和平演变3. 60年代的动荡、分化和改组•(1)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

•60年代末,亚非拉新独立的民族国家69个。

•不结盟运动:1961年,“非集团,不结盟”政策,反帝反殖的同时,明确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新兴独立国家政治上的代表。

•77集团:1964年,77个新独立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宣言,提出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维护它们的经济利益。

——新兴国家经济上的代表。

•(2)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美、日、欧关系)•(3)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以上变化,使得60年代末,两大阵营的全面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

4.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A.世界格局的主导方面是美、苏激烈争夺,多种力量迅速发展。

•争夺中互有攻守。

70年代美守苏攻,80年代前期美攻苏守。

•美国:70年代初,尼克松主义(以实力为后盾,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谈判为主要手段),采取收缩政策;•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口号…力图扭转被动不利局面,变守为攻。

•苏联:70年代,在亚、非大肆扩张,力图从侧翼包抄欧洲,挑战并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以攻为主;•80年代初,由于过度扩张,经济出现停滞,在国际上空前孤立,加上领导层老化,面对里根政府的挑战,只得调整政策,转攻为守。

B.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第三世界作为独立力量,发挥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作用;•西欧联合趋势加强,成为制约美苏的重要力量;•日本经济实力增长(70年代末,占世界GDP的11%,资本主义的第二大国),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83,中曾根康弘);中国。

5.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初•美苏关系由缓和到两极格局终结。

•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开始改革。

里根在有利地位下也愿意缓和。

1985年11月,戈氏和里根会谈,表明双方由对抗走向对话。

•85——91年,美苏首脑会晤共11次,两国关系日趋缓和。

•缓和背景下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终结。

•东欧剧变:1989年冬,波兰、匈牙利、东德、捷克、保加利亚、罗马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外交的剧变。

•苏联解体:1991年。

•••••苏联解体的原因?•两极格局解体的影响二、一超多强的格局•(一)对新格局的几种观点•(二)一超多强格局下大国关系的特点•(三)大国关系的前景(一)、对新格局的几种观点•1.单极格局说:•主要代表:美国学者查尔斯﹒克劳斯哈默,在《单极阶段》中:世界权力的中心是无可置疑的超级大国——美国,冷战后最醒目的特征是单极.1997.8,在《美国规则:感谢上帝——还有谁可以发号施令?中国?伊朗?还是俄罗斯的黑手党?》进一步阐发单极论。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美国对手的垮台使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

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真正的全球性大国”,它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四个决定性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

2.单一多极格局说•主要代表:塞缪尔﹒亨廷顿•1999.3,在《外交》上发表的《孤独的超级大国》,认为当前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奇特的混合形式,即“一个单一多极体系,既有一个超级大国,又有几个重要强国”,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还有一些主要的地区强国和次要的地区强国。

3.一超多强格局说•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

目前处在新旧格局的过渡期或转型期,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新的多极格局尚未形成,国际政治格局呈一超多强的态势。

•美国:“全能冠军”的超级大国;•多强:日本——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军事弱国;欧盟;俄罗斯;中国。

••20世纪90 年代,美国经济的“黄金10年”,增速均为3.5%.1990年,美国经济占世界总量的23%,到2000年,上升到31%.美经济实力与其他大国的差距拉大。

•新世纪初,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相对均衡化的变化,意味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二)一超多强格局下大国关系的特点•总体特点:目前的大国关系基本上是,政治上竞争与合作并存,经济上摩擦与协调同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主导面总体上是协调与合作。

•单极与多极化的矛盾是当前大国关系的一对主要矛盾。

基本特点有:•1.大国关系的调整•世纪初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布什主义的出现及演变。

•目前,大国间形成新的战略互动与互制关系:•A.美、中、俄之间的战略互动与互制;•2005.3,美国防部制定《国防战略报告》,明确把中国和俄罗斯列为对美构成潜在威胁的关键国家,强化了对中俄的防范。

此举刺激中俄增加了战略互动。

•B.美、中、欧之间的战略互动与互制:•2005以来,美、欧在人民币升值、纺织品设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

•中、欧在对华军售上有利益契合。

但中欧关系的发展受到美欧关系发展的制约。

•C. 美、欧、俄的互动与互制关系;•D. 美、中、俄、印的互动与互制关系;•E. 美、中、俄、日之间的互动与互制关系;•F. 美、英、日在反恐中形成的联盟关系呈发展态势;•G. 日、德、印、巴西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结成“四国战略联盟”。

•美•俄中•欧日•五大力量的基本框架2.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交织•马克思: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利益对政治权力具有决定作用.丘吉尔:在国家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大国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就是:大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的摩擦与协调、竞争与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利益的相互依存日益突出,并且出现了大国共同利益的一些新领域。

3.经济因素的影响加重•对于国际关系,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综合国力,而目前,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是经济与科技实力。

•冷战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

•经济外交越来越成为大国外交的首要内容。

•4.实力的争夺与运用日趋激烈;政治学家摩根索:如同所有的政治,国际政治中无论有何种最高目标,实力总是最直接的目标。

国家实力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排定坐次的第一标尺。

•国家实力是制定和实施国际战略的一个基本要素。

•实力的运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拥有相当的实力;•有效发挥实力的谋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