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 供给学派

第八讲 供给学派


3、对社会经济的不良影响
通货膨胀使社会行为短期化。 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通货膨胀导致生产能力增长速度减慢。
4、抑制通货膨胀的办法。
鼓励生产和革新,增加供给。
减税。
调整税收结构。
第三节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一、反对国家干预,主张市场调节
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把充 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减少政府干预,恢复经济自由,让市场机制恢复功 能,就能达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经济就能重新起飞。
2、复活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供给,集中 在刺激的能力或资本的投资方面。它使经济学家首先关系各 个生产者的动机和刺激,使他们从专心于分配和需求转过来,
并再次集中于生产手段。”“就全部经济来说,购买力总是
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 可能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导致产品过剩。从整体上看,生产者 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出对他们的产品的需求。” ——吉尔德
6、较低的税率使增加工资的要求更加节制。因为减 税使实际收入提高了,工人没有遭受由于较高的税收等 级所带来的实际收入的损失。
7、较低的通货膨胀导致实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因 而导致消费、产量和就业增加。
8、较低的税率增进工作的积极性,这会提高工作的 数量和质量。而这又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因此有助于 降低通货膨胀率。
“供给学派经济学强调财政政策在决定经济增长和总 供给方面的作用。我们的分析直接依赖于古典价格理论。
根据供给学派经济学的观点,税率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它对生产要素税后报酬的影响,而非对收入和支出 的货币流的影响;税率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 劳动和资本供给。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劳动、储蓄和投资 等经济增长活动相对于休闲和消费性活动的报酬。”
第一,继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在财政资源的使用方 向和使用方法上要加以改进,实行投资多样化;
第二,更加明确地采用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第三,采取重点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增加消费需求;
第四,实行向供给方面倾斜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调 动企业和企业加的积极性,是富有活力和蓬勃成长的企业成 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发动机。 请结合实际想一想这些政策是否合理。
9、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引起进出口增加,这会使美元 的价值稳固。而这又将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率,因为进口 品的价格下降而不是提高了。
10、生产能力提高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用于出口和国内 消费的产品,因而会进一步加强美元的实力,减少输入 的通货膨胀。
第二节
一、重新肯定萨伊定律
主要经济理论
他们提出了“回到萨伊那里去”的口号,用“供 给决定需求”的萨伊定律否定“需求决定供给”的凯 恩斯定律,认为供给增加,自然会使需求增加,而不 必人为地去刺激需求,并认为这是一切成功的经济政 策的最基本观点。
二、供给增加的因素与途径
生产要素投入的绝对增加;
增加供给就是增加投入,而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抑制了投入。
因此,要增加供给就必须用对生产投入的刺激代替需求管理政策。
刺激投入就要提高经济主体可自由支配的支出。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政府应用改变报酬的方式使企业家和工人乐于投资、喜欢工 作、善于发明,这样既能刺激人的积极性来增加供给,又能使 收入增加,增加消费。
——史蒂芬· 恩廷(Stephen J. Entin)
教学目的:
1、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产生。
2、 供给学派经济学的主要特色和主要观点。
3、 供给学派的主要经济理论。 4、 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5、供给学派经济学的实践。
重点和难点:
供给学派 拉弗曲线
第一节 概述
一、主要代表人物
1、阿瑟· 拉弗 (Arthur B. Laff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提出 “拉弗曲线”而闻名, 被认为是极端的供给 主义者。
二、供给学派经济学的评说
总的说来,供给学派的经济学说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直接否定。 主要表现在: (1)它对于当时美国经济情况的看法和对凯恩斯主义恶果 的揭露,是符合现实的。 (2)对经济中供给方面的强调,也是有合理成分的,这也 是对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继承和恢复。 (3)它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调整政府干预的 内容和作用方向,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储蓄、 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
税收、税率与供给方面 的关系,T=t*Qs(供给 量).
四、通货膨胀理论
1、定义
从供给角度出发给出定义:由于需求与供给的分离,人 们愈来愈相信一个人的购买力可以长期地超过他的能力,相 信一个人可以不劳而获,相信一个人可以继续不断地从别人 那里有所获而不必有所给。
2、成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税收,税制和相关的制度引起的 政府规模不断扩大所导致的生产率下降,与政府规模相伴的 非生产性开支过多,这些因素使价格居高不下。
3、倡导经济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稳定的能力 ,人为干预只 会破坏经济的固有稳定性。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并不是经济的 固有不稳定性造成的,而是政府的不恰当干预造成的。这些行动包 括:惩罚性的抬高税率、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削减以及诸如销毁农产
品等反供给措施。
4、偏重政策研究
供给学派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公认的经济学“大师”。
由于供给学派内部对减税效应的认识不同,在其内部 又分两派:激进派和温和派,前者以拉弗为代表,主张政 府全面减税,减税会自行增加政府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 消除通货膨胀;后者以费尔德斯坦为代表,主张政府减税 的重点放在企业减税和削减联邦政府开支两个方面,单纯 的实行减税政策不会收到增产消“胀”的双重效果。
四、稳定币值
供给学派认为,以紧缩性政策反通货膨胀会产生不利的 供给效应,结果反而会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因为凯恩斯的 控制需求的反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提高税率和减少货币供给。 提高税率会减少劳动供给和资本形成,减少货币供给会提 高利率,二者都会减少投资。这些政策的效应是减少产出, 提高价格水平。供给学派认为,应该减税和增加货币供给。 减低税率能够增加劳动供给和投资,适当增加货币供给能 够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这些政策都有利于增加产出, 缓解供求矛盾,降低价格水平。
复习参考题:
1、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是什么? 2、供给学派经济学有哪些特色? 3、为什么供给学派认为减税可以增加供给?它和凯恩斯
主义的减税主张有何不同?
4、什么是拉弗曲线?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5、简述供给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6、供给学派有哪些政策主张? 7、如何评价供给学派经济学?
三、税率理论
T
图表表明:
(1)t=0时,T=0。 (2)t=100%时,T=0。 (3)任何一定数额的税收, 都可由一个高税率和一个低税 率获得。 (4)存在最佳税率点B,使T, Qs都为最大。图中阴影部分是 禁区,表明B是税率的极限。 因此,找出B点便是政府的主 要任务。
0
100
t(%)
拉弗曲线
政府的职能在于刺激经济增长,并为企业家的自由选择
提供条件。
二、减税
(一)减税对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如下的作用:
1、降低税率可以促进个人和企业增加储蓄和投资,并促 进个人少休闲、多劳动。
2、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政府收入增加。
3、减税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4、减税可以减少逃税的弊端。
(二)激进派和温和派
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的理论中也存在局限性。 (1)他们只强调“萨伊定律”的正确性,反对国家 干预,信奉自由竞争,反映了对过时思潮的回复。 (2)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他们企图通过国家干预 来刺激供给。
聚焦社会:关注通货紧缩
几年前,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为了扭转当时的态势, 我国有的经济学家提出,除了继续采取扩张性的需求政策外, 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供给方面”,实施“向供给方面 倾斜”的政策。具体来说,这一套政策包括以下内容:
它们提出的主要是一些政策主张和应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具体措施。
四、供给学派经济学总结
1、降低税率会提高个人所获得的资产报酬率,从而会 增加个人储蓄的经济性。这种较高的储蓄会导致较低的利息 率和较高的投资率。 2、降低公司税率或采取类似的措施,例如增加投资税 减免或使折旧提成自由化,将提高纳税后的平均报酬率, 其结果是直接促进投资。
3、较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率提高,这意味着每单位投 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结果,单位成本并未迅 速增加,而通货膨胀上升得更慢。
4、因为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是很小的或者没有增 长,所以把资源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人部门会提高整个 经济生产率的增长率。
5、生产率较快增长提供了生产更多产品和服务所需要 的能力,以满足由于减税所带来的需求增加,进而使得经 济平衡增长,而不至于出现供不应求或短缺的现象。
第八讲 供给学派
概 述
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80年
代,里根总统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以该学派的理论制
定的经济政策,并且在美国的经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它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劳动、资本、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对生产
率、经济增长等起着的作用,因而强调自由放任,让市场机
制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减税、减支、以促进增加供给。政府 应实行刺激供给和供给管理为主的经济政策,旗帜鲜明的以 凯恩斯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这个学派在80年代上半期风行 于美国,而且对西欧一些国家也产生了影响,但很快有衰落 下去,至今未见有振兴现象。
2、罗伯特· 蒙代尔 (Robert Mundell), 被认为“供给学派的 先驱”。1999年因提 出开放的宏观经济中 的“蒙代尔——弗莱 明模型”和“最优货 币区”理论获得诺贝 尔经济学奖。
其他代表人物
3、裘德· 温尼斯基(Jude Wanniski)
4、乔治· 吉尔德(Geodge Gilder) 5、马丁· 菲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 6、诺尔曼· 图尔(Norman Ture)
相关主题